黄 岚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以及茶壶艺术世界当中的一朵奇葩,小小的一件茶壶,蕴含着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深厚的文化、艺术滋养,在激活茶叶生命魅力、带给人品茗乐趣的同时,也具有陶冶情操,启发人思考、感悟的重要作用。此件《朧月》紫砂壶是一件十分传统、个性鲜明的佳作,其传统性在于对经典款式的运用,这也可以看出紫砂壶创作的继承脉络;而独特的结构调整则体现了紫砂壶创作的发展潜力,与泥料配合构成了作品的气韵之美。通过此壶更可以感知到紫砂壶艺术对外在结构与内在气韵的同等重视,这既是紫砂壶创作标准的前调,对紫砂壶创作者与欣赏者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如果将一件紫砂壶分为泥料、造型与装饰三个部分来看,那么泥料无疑是最重要的,这不仅在于泥料给予了紫砂壶诞生的可能和其特有的价值,也在于泥料所代表的古典气韵。制作紫砂壶所用的紫砂泥成分独特,其中一类含铁量较高的泥料在烧制后会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古典红”,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古典气韵。
所谓“中国古典红”即为此壶所呈现出的红棕相糅的色彩,红色彰显着铁元素的生命力,而棕色则是陶土特质的呈现,所以紫砂壶虽有高贵之感,但绝非“生人勿进”,独特的泥料色彩决定了它有着中华民族典型的温良与宽厚。泥料的质感也是“善解人意”的,虽然光洁细腻,但不似瓷器那般冰冷,有内敛之感,自信而不自傲,将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又不过于张扬,这一方面依靠了泥料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创作者对泥料泥性、对紫砂壶古典气韵的精准把握,以及极为精湛、细心的工艺水准。
紫砂壶在造型上通常可分为圆形与方形两大类,其中方形又包括了四方、六方与八方三种形态,进入新时代以来,虽然涌现了一大批特殊造型的款式,但经典的圆形与方形仍然是创作者重点继承的对象,这两种造型代表了紫砂壶艺术的基本结构特征和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因此紫砂壶艺术要想发展就离不开对这两种造型的继承。
此壶所运用的是六方造型,如果不看那硬朗的棱角,倒也像一个圆形,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圆圆的月,棱角则如具像化的光阴线条,如此一来便有“朧月”的意思了。此壶筒身部分由六个完全一致的面镶嵌而成,镶身筒的工艺本就具有一定难度,创作者要充分了解泥性,在打造筒身时有精准预留,才能保证烧制后完美成型。创作者有意追求难度,将筒身中央向内“拍”,形成了内凹的弧度,凸显出作品的腰身,有力地缓解了方器的硬朗感,体现了“刚柔兼济”的美学思想。
筒身上下两边都由立体、圆润的双纹线进行装饰,以此增强了作品的结构感,衬托出筒身部分壶面的平整与独特的弧度。底部每两面之间镶嵌一足,使作品更加精致,并从壶身到壶足产生了线面的转换,带有弧度的棱对应壶足转折,分毫不差,更显创作者工艺的细致。
壶身顶面是微微凸起的,并向中部聚拢,做好承接壶盖的准备,六方壶盖造型标志,厚度合适,棱与壶身上的棱对应得分毫不差,由上到下线条流畅,是构成作品结构美与气韵美的重要方面。壶盖顶面中央带有六方形泥片装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小巧的六方壶钮与壶身的造型相呼应,筒身部分微微内凹,顶面较为宽大,此壶钮不仅美观,在使用手感上也非常好。四方弯流镶嵌壶身一侧的棱之上,也形成了由线到面的转折。
此壶的提梁设计比较别致,原本单一的线条上带有清晰的纹线,以此呼应六方造型。两侧的竖梁对称,且于中部微微向内凹,如同将壶身的轮廓“抽离”出一般,不仅体现了提梁线条的创新,也进一步突出了作品结构的独特性。横梁部分的设计更为复杂,带有均匀的波浪形起伏,尤其是能够给人以特别的触觉体验,加深人们对作品结构独特性与创新性的感悟。
此壶造型的传统特征是十分鲜明的,创作者通过非常巧妙的线面调整和提梁设计强调了作品的创新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表现个性的过程中,创作者始终遵循紫砂壶设计那沉稳端庄、中规中矩的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紫砂壶独特的结构之美。
气韵对于任何一件紫砂壶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真正优秀的紫砂壶不是靠华丽外表的哗众取宠,而是凭借气韵去感染人。此壶首先带给人的是一种宁静之美,让人能够联想到明月高悬、清凉静谧的夏夜。那高耸的提梁有“提气”的作用,顶部的波浪设计也如同自由漂浮的云丝一般,整件作品是沉静的,但绝非一潭死水,而是在那变化自如的线条中洋溢着活力,形成了朦胧又雅致的独特气韵。
结语:优秀的工艺传统、艺术传统以及文化传统是紫砂壶创作的重要根脉,在此基础上成长、发展起来的紫砂壶艺术带有深厚的美学力量。本文对此件《朧月》紫砂壶的泥料与造型分别进行了分析,结合其主题阐述了作品的结构之美与艺术之美,也揭示了紫砂壶创作的逻辑与紫砂壶艺术的深厚底蕴和民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