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何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二科,四川南充 637000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部位多以直肠及结肠为主,发病后患者多可见不同程度的便血、腹泻、腹痛等症状,对患者健康与安全的威胁极大[1]。当前,临床上尚未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发生机制,临床上多认为该病的发生和炎症刺激、氧自由基清除功能损伤有关[2]。这主要是由于氧自由基含量增多可进一步激活炎症介质,从而诱发炎症反应[3]。因此,临床上通常将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等应用到UC患者的治疗中,但效果尚不理想。为更好地改善UC患者的治疗效果,该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140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采用常规美沙拉嗪治疗的同时,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予以辅助,并对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该院收治的1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肠镜检查及临床症状确诊为UC;②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研究;③患者均对药物耐受,并有正常认知、沟通能力,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合并有恶性肿瘤性疾病者;③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⑤有药物过敏史或禁忌证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28~69岁,平均(42.83±2.03)岁;病程1~7年,平均(3.92±0.23)年。观察组70例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27~68岁,平均(42.77±2.15)岁;病程1~8年,平均(3.96±0.25)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国药准字H199 80148;规格:0.25 g)治疗,口服用药,3次/d,1 g/次,于三餐前用药。
观察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其中美沙拉嗪肠溶片用药方法及用药量和对照组相同,同时予以患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国药准字S10950032;规格:0.21 g)治疗,口服用药,3次/d,0.42 g/次,三餐前用药。
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
①比较两组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治疗患者症状体征均消失,肠道黏膜溃疡组织基本愈合,粪便检查结果呈阴性;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所好转,肠道黏膜溃疡组织仍有轻度炎症反应,粪便检查结果呈阴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以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UCDAI)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变化情况,量表评估内容包括便血程度、腹泻次数、内镜表现、医生整体评估4项,各项评分均为0~3分,总分为0~12分,分值越低疾病活动度越低。
③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在治疗前后分别于患者空腹状态下取患者静脉血,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率设置为3 5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以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试剂盒均由上海酶联生物提供,操作均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检验科医生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④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皮疹、胃部不适等。
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UC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指数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指数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70)对照组(n=70)t值P值7.76±1.03 7.78±1.05 0.114>0.05 3.28±0.34 5.40±0.58 26.382<0.001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IL-8、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观察组(n=70)对照组(n=70)t值P值TNF-α(ng/L)治疗前 治疗后66.93±3.92 66.88±4.18 0.073>0.05 18.32±1.02 27.52±1.16 49.831<0.001 IL-8(ng/L)治疗前 治疗后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283.91±9.03 283.95±9.89 0.025>0.05 155.35±5.92 202.42±8.31 38.598<0.001 179.32±8.17 179.66±8.40 0.243>0.05 98.35±5.92 138.42±8.31 32.858<0.001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8.25±1.19 8.23±1.21 0.099>0.05 2.45±0.18 4.30±0.32 42.158<0.001
观察组治疗期间恶心3例、皮疹2例、胃部不适1例,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中恶心3例、胃部不适2例,发生率为7.14%。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753)。
溃疡性结肠炎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多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为主[4]。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部分患者还可见全身症状。且患者病情程度严重不一,并具有病程长、病情易复发等特点,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还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如肠穿孔、癌病等,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与安全[5-7]。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发生机制,通常认为该病的发生和感染、肠道菌群失调、遗传、肠黏膜异常免疫反应等多方面因素有关[8]。
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细胞因子失衡是UC患者出现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关键[9]。CRP为炎症生化标志物的一种,其水平异常升高后可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促使补体系统、诱导粘附分子表达激活,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淋巴细胞功能及巨噬细胞功能,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10-1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受病情影响,在病情活动期与缓解期均可呈现出CRP水平明显升高现象。IL-6、IL-8及TNF-α均属于促炎因子,可介导结肠黏膜病理损伤,从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肠黏膜炎症状况。因此,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以减轻患者机体炎症水平、改善患者病情[12]。
美沙拉嗪是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该药物属于种控释剂型5-氨基水杨酸(5-ASA)药物的一种,用药后可对患者结肠黏膜分泌功能产生抑制,有利于减少白三烯、前列腺素的分泌量,并可对氧自由基形成及炎症介质释放情况进行抑制,可发挥较好的抗炎功效[13]。故而,该药物逐渐被广泛应用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中,但临床研究发现,该药物虽然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但停止用药后患者病情容易复发。因此,为进一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上仍需探究更有效的治疗方式[14-15]。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菌生态系统失调和黏膜炎症有密切相关,而予以患者益生菌辅助治疗,则可以达到调节细菌生态系统平衡的功效[16]。因此,临床上逐渐将微生态疗法应用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中,从而通过调节患者机体微生态平衡的方式来达到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治疗作用的效果[17]。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是一种复方制剂,主要是由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组成,用药后可在肠道中和肠黏膜上皮细胞有效结合,进而达到促进有益菌群增殖、竞争组织有害菌、致病菌侵入、定植的效果,对调整胃肠道细菌微生态平衡有积极作用[18];同时该药物还可直接作用于肠道,有利于增强患者肠道对内源性促炎因子免疫功能、降低肠道毒素,从而可起到提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力的功效。将其和美沙拉嗪联合应用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中可发挥协同功效。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IL-8、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鲁峻等[19]在研究中对收治的88例UC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单纯行美沙拉嗪治疗的对照组(72.73%)(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IL-8、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该次研究结果与之相符,提示联合用药的效果更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与美沙拉嗪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对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可减轻炎症因子浸润与肠黏膜损伤。此外,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UCDAI评分(3.28±0.34)分低于对照组的(5.40±0.58)分(P<0.05),与刘月等[20]在研究中所得结果相符,其研究中采用联合用药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UCDAI指数(3.4±0.3)分低于对照组的(5.3±0.9)分(P<0.05);提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与美沙拉嗪联合用药对于患者疾病活动指数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采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作用显著,有利于调节肠道均衡失调状况,减轻炎症因子,对改善患者病情有积极作用,且用药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