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专题-实践”相结合医学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2-06-13 05:40谷晓阳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医学案例思政

李 曈 谷晓阳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69)

医学人文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已成为内涵丰富、牵涉广泛的复合体。医学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也持续涌现,在全球新冠病毒流行的当下体现得更为明显[1-2]。同时,互联网上复杂多变的信息(如反对疫苗的声浪、关于病毒的阴谋论、医患的矛盾等)时刻影响着年轻学子的思想和价值观[3]。讲授各门医学课程的教师都应充分关注这些问题,引导医学生对医学进行深入思考,帮他们应对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带来的职业挑战,不断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各类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政育人。

在众多医学课程中,医学史作为医学和历史的交叉学科,非常适合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学生医学人文素质[4-5]。医学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都可以作为案例纳入医学史课程。通过讲授医学的历史,教师能够引导医学生对古今中外医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思考,认识不同医学模式的特点,更深入地理解医学科学、医药文化[6]。

首都医科大学(简称首医)医学史教学团队在教授医学史课程的过程中,改革传统授课模式,形成了“案例-专题-实践”相结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中将“思政教育”“人文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希望通过总结相关经验,与学界同仁共同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模式。

1 课程改革动因

首医的医学史课程既往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传统授课模式。教师在12个教学周的36个课时内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讲授中外医学发展过程。这样的教学安排虽然清晰、简单,但存在两个不足:①教育界公认,传统讲授式课堂学生参与度较低,学习主动性较差;②人文课、思政课并不传授具体的“医学知识”。医学生平素面对极重的专业课负担及课程考核任务,很容易认为医学史课缺乏实用价值,导致参与课程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思想、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上都有所提升,是医学院开展医学史教学和课程思政时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

针对此问题,我们调研、整理文献后发现,在目前的医学史教学领域,学者们最常强调的课程思政元素集中在中医学发展史方面[7-8]。也因此,医学史课程常与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关联在一起[9-10]。不过,学界对现代医学史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尚不充分,对医学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专业能力亦未开展充分探讨。就此问题,我们借鉴了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著名医学院校的医学史教学经验:他们指出,医学史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它能够引导学生思索医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更深入地理解医学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其树立理性、科学的史观。此外,学习中掌握的文献阅读、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写作和科研亦有所助益。相关院校借助医学史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献阅读和写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

在总结了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首医医学史课程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小型教学改革试验,在小班教学和第二课堂中尝试新的授课方法。积累了一定经验后,自2019年起,教学团队将原有的讲授式教学调整为讲授结合学生参与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同时,将课程拆分为“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研究实践”3个模块,以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图1)。3个模块分别关注理论学习、深入讨论和自主实践,相辅相成、各有侧重,旨在实现思政育人目标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目标的有机融合。

2 课程三大模块介绍

2.1 “案例分析”模块

首医医学史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是临床、基础、中医、药学、康复等专业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这些学生大多已掌握了一定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通过上课、见习、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的情况亦已有所了解。此外,当代学生大多很早就接触网络,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独立学习、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医学史的前2/3课程着重开展医学通史讲授,利用问卷星、学堂在线、钉钉等线上线下辅助教学平台和工具开展教学。

课前,授课教师会通过问卷星发布思考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学生的兴趣(图2)。同时,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馈,了解其主要困惑和兴趣点,在课上予以解答。课后,教师再提供扩展阅读文献、书籍或相关的纪录片、影片,方便学生在课后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在通史讲授中,教师会穿插医学史上的案例,以丰富的图像、影音资料等辅助教学,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来开展课程思政和人文教育。

教师选取案例时,着重关注了4个方面,即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生、科研工作者、爱国者和地球居民”。因此,主要纳入了以下四大类案例。

(1)强调医师职业精神的案例

本类案例选取时,着重关注的思政方向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通过讲述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大医精诚》篇等医德历史文献,来分析和传达古代中西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通过弘扬各时代医护人员克服困难、全心拯救患者的事迹(如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提倡洗手改革,被称为“母亲的救星”;现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改革战地医院护理,被战士称为“提灯女神”;名医董奉体恤病者痛苦,留下“杏林春暖”典故等)来感染、激励学生,以历史展示“医乃仁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让他们成长为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的医务工作者。

(2)体现科学家、医学家创新求真精神的人物和事件

本类案例选取时,着重关注的思政方向是: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复杂性的认知,提升其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意识。通过介绍维萨里、巴斯德、吴又可、李时珍等中外名医不畏守旧派批驳,敢于挑战固有认知范式,以实验、实践来修正和补充医学理论,推动医学发展的故事,鼓励学生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敢于创新。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围绕诺贝尔奖的纷争(如沃森、克里克和富兰克林在DNA双螺旋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贡献与争议,班廷和麦克劳德在胰岛素发现过程中的冲突与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同时阐释科学家应该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被名利蒙蔽双眼。通过讲述纳粹、日本帝国主义人体实验的历史、“反应停”药物的危害等案例,强调科研伦理问题,同时以其中正面科学家的形象和故事鼓励学生要坚守科学家和医生的道德准则、不忘初心。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四个自信的人物和事件

本类案例选取时,着重关注的思政方向是:夯实爱国主义教育,传递“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理念。通过讲述青蒿素的案例(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到屠呦呦团队的科研工作),展现中医药文化宝库对全人类医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讲述伍连德、汤飞凡、吴阶平、诸福棠、杨崇瑞等医学家的事迹,展现近现代医学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做出的努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面的爱国科学家榜样。以首医前辈(吴阶平、路生梅等)的案例感召同学们继往开来,传承首医人“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校训。

(4)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案例

本类案例选取时,着重关注的思政方向是: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关注环境、病原体和人类的关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通过讲述黑死病、天花、埃博拉等传染病大流行的历史,带领学生了解、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过程中病原体与人类的关系,思考现代化、城市化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2.2 “专题讨论”模块

医学史后1/3的课时设置为专题课程,分别深入讨论“西医东渐”“基因技术”“传染病”“慢性病”4个主题。由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深入探讨医学与社会的关系。

目前课程设计中的专题讨论旨在从以下4个方面让学生加深对医学的理解,从而将想要传达的思政元素灵活生动地、更深入地引入学生的认识体系。

(1)通过讨论近代中西医的发展和争论,引导学生思索中西医两种医学模式的区别与共存问题,更好地在医疗实践中贯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

(2)通过考察遗传学发展史、基因概念的变化、基因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编辑等生物医学技术带来的科学哲学与伦理学问题,关注科研伦理的重要性。

(3)通过讨论疾病谱的变化和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引导学生思考新型冠状病毒等新发传染病给现代医学带来的挑战,思索人、病原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思索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深刻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涵意。

(4)通过讨论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以及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医学与社会的关系,体察患者生活的复杂,思索医疗实践中应具有的人文关怀。

2.3 “研究实践”模块

教师在开课之初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实践任务,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由学生结合专业方向和研究兴趣,自主选择医学史上某一人物、疾病或事件进行研究。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检索、翻译、整理、综述,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完成研究论文,择优发表。学生可在课程讨论、课下时间来与教师探讨研究主题,同时课程还安排了课外讲座和第二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扩展视野。

3 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案例-专题-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现已在首医开展2年有余。2020年,医学史课程被评为首都医科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和研究写作能力均有所提高

学生对医学史课程的兴趣增加,在评教中课程获得好评。同时,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在完成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的过程中,科研和写作能力得到提升。一些学生的作品进一步完善后,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竞赛,获得奖项(如2019年,一名学生的研究BlackCoat,WhiteGown,GreenGown:Surgeon’sDressand Professionalism获得第十三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学生组二等奖;2021年,一名学生的研究《威廉·奥斯勒与儿科医生的专业化》获得第十四届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学生分会场本科生项目二等奖)[13]。有数十位学生的作品发表在《医学人文杂志》《中国卫生人才》《生命时报》等期刊、报纸上,展示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成果。

3.2 学生树立科学史观,对医学人物、事件评价更为全面客观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发现学生们评价医学人物时不再仅仅考量其是否是名人、院士等,而是能相对客观地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人物。学生们选择的研究主题不仅包括李时珍、维萨里等中西名医,还包括在科学史上有一定争议的解剖学家格雷、常常被网络新闻塑造为“庸医”的19世纪外科医生李斯顿等人。

例如,学生通过查阅《格雷氏解剖学》的不同版本,深入了解解剖学和医学教育发展史,还对格雷与合作者卡特的署名纷争进行了梳理,关注了科学研究中团队协作和科研道德问题[14]。学生通过研读李斯顿生前出版的论文、著作,结合其传记、讣告等材料系统考察了李斯顿的职业生涯,又将其置于19世纪欧洲外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之中,评价道:“外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已是一门精细而科学的学问,站在今天回望历史,李斯顿曾经的光环难免变得黯淡,而失误却不断放大,显得滑稽可笑。作为后人,或许我们不该神化他,也不该贬低、曲解他。相比‘300%死亡率’这样博眼球的标题,我们更该关注他曲折、广阔的职业生涯,从那里入手来理解他所处时代的外科学和医学,从中吸取经验、获得教训,建立客观理性的科学史观,把医学变得更富人性、更美好。”[15]这些例子体现出学生通过学习,对科学研究工作中科研规范、科研伦理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也从更深刻、更富有同理心的角度理解了医学发展的曲折和医生的处境,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和剖析现代医学的一些问题和困境。

3.3 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四个自信

学生们完成了以“诺贝尔医学奖背后的故事”“我所亲历的医学史——新型冠状病毒病的记忆”等为题的课程小论文。他们或考证伍连德、屠呦呦等人物的事迹,或阐释自己对新冠疫情的思考,体现了年轻一代医学生的担当和爱国情怀。在论文中,学生们阐述了他们对“医生的社会责任感”“个人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抗击疫情中体现的优势”等问题的思考,其中流露的真挚情感,使得授课教师也深受触动和鼓舞。部分作品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健康报》组织的“万众一心战疫情,人文关怀在践行”征文活动中获得了优秀成绩。

通过教学改革,首医医学史教学改变了旧有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建立了“案例-专题-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医学史授课中,将知识讲授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融为一体。此外,学生研究成果的参赛、发表等也成为了奖励机制,使得他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更有动力。应该说,“案例-专题-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一种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对于专业类院校的人文课程尤为适用,能够为有效推动新时代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协同育人提供有益的经验。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李曈:提出研究思路,撰写论文,进行文献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谷晓阳:提出研究思路,撰写论文,进行文献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总体把关,审订论文

猜你喜欢
医学案例思政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