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模块网络通识课程在独立医学院校中的应用分析与建议
——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

2022-06-13 05:40殷艳萍
医学教育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尔雅通识医学院校

荣 霏 吴 萍 殷艳萍

(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北京 10006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1]。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迅速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职业化教育时代的的“专才”向全方位育人时代的“通才”转变,人才培养的标准和策略更偏向于跨学科、多学历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作为“全方位”育人的途径,能够改善过分专业化的弊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因此,如何将医学的专业化教育和联通社会的通识教育融合发展,培养既具备合格的医学专业素养,又拥有人文温度的优秀医学人才,已经成为国内独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所在。

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在强化通识教育理念下应运而生,通过在线课堂的形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利用网络资源开放、共享、异步交互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较为全面、丰富的通识课学习资源[2]。尔雅网络通识课作为校内开设的传统公共选修课的补充,能够满足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医学院校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日益增加的需求,对完善医学生知识结构、突出个性化需求培养、提高人文及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了构建医学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

首都医科大学作为独立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人才的专业知识教学及全方位培养,自2014年引进了尔雅网络通识课程,课程数量和模块种类每年基本保持稳定,并随着教育部对课程的新要求随时更新。学习方式是采取网络学习方式,在网上进行听课、做作业、参与线上讨论、提问,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以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学分。本文通过分析首都医科大学连续3年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中各类模块的选课及学习情况,对独立医学院校完善网络通识课程结构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1 尔雅网络通识课程设置情况

首都医科大学引入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作为学校选修课的重要补充部分,内容包括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人类思想与自我认知、文明起源与历史演变、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创新创业、通用能力、成长基础、公共必修十大模块。

每学年共计248门课程,其中春季、秋季学期分别开设124门,选取的课程以一流大学名师课程为主,并根据超星公司尔雅平台每学期提供的课程上架、更新、替换等情况进行课程数量及种类的补充。

作为独立医学院校,这些课程门类的师资和教学资源都比较有限,尔雅网络通识课程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名师课堂风采,较好地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跨学科知识需求。而网络通识选修课分模块的应用,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不全、场地及教学资源受限的难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完善了学校的通识课程结构体系,提高了独立医学院校的整体通识教育水平。

2 尔雅网络通识课程选课情况

本文选择了首都医科大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秋季学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春季学期)连续6个学期在校生选课情况进行分析。尽管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中有个别课程因为下架、更新、替换等情况会动态调整,但是每学期的课程总数稳定保持124门,并且涵盖十大模块的原则保持不变。为保证课程统计信息的一致性,未将连续选课不满6个学期的模块纳入统计分析范围。最终本研究选取了9个模块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即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人类思想与自我认知、文明起源与历史演变、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创新创业、通用能力以及成长基础。

2.1 不同模块平均选课人次比较

近3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各模块选课人数差异较大: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人类思想与自我认知、文明起源与历史演变、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创新创业、通用能力、成长基础9个模块的平均选课人数分别为239人次、252人次、272人次、413人次、237人次、771人次、57人次、420人次、145人次(图1)。其中人类思想与自我认知、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通用能力3个模块平均选课人次高于学生选课人次平均值(312人次)。

2.2 各模块所选课程受欢迎程度比较

根据当年尔雅网络平台提供的课程目录,各模块每学期设置不同数量的课程,旨在利用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利于学校培养综合型高水平医学人才。而各模块具体课程选课人数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门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各不相同(表1)。

表1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至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各模块最受欢迎的前三门课程 构成比(%)

2.3 不同模块平均及格率比较

课程综合成绩达到60.0分为及格,近3年的数据显示,各模块平均及格率各不相同,9个模块的平均及格率自左至右依次为:82.61%、91.19%、89.12%、88.56%、88.94%、91.61%、86.05%、90.60%、91.81%(图2)。其中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91.19%)、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89.12%)、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91.61%)、通用能力(90.60%)、成长基础(91.81%)5个模块均高于平均值(88.94%)。

2.4 不同模块平均优秀率比较

课程综合成绩达到90.0分为优秀,近3年的数据显示,各模块平均及格率各不相同,9个模块的平均优秀率自左至右依次为:41.54%、46.89%、39.94%、40.16%、40.63%、43.30%、55.27%、49.59%、38.47%(图3)。其中,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46.89%)、创新创业(55.27%)、通用能力(49.59%)3个模块均高于平均值(43.98%)。

3 分析与讨论

本文对首都医科大学设置的尔雅通识选修课不同模块平均选课人次、各模块所选课程受欢迎程度、不同模块平均及格率、不同模块平均优秀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旨在探讨独立医学院校中分模块选课应用的管理优化途径[3]。

其中,不同模块平均选课人次的差异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于不同模块课程的选择偏好,而不同模块平均及格率和平均优秀率的比较则可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选知识的接受和热衷程度[4]。对比9个模块连续3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通用能力、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3个模块的平均选课人次、平均及格率、平均优秀率3项指标均排名前五,但只有通用能力模块高于3项指标的平均值。这些结果客观上反映出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通用能力模块的课程,且也热衷于学习通用能力方面的知识,学习兴趣和对课程整体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

而就各模块所选具体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而言,该校学生在国学经典名著、管理学、法律基础、经济学、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心理学、逻辑学、艺术类、英语类、创新创业类、恋爱与健康、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有选择倾向性,而在选课人数最多的通用能力模块中,学生对沟通与表达、社交礼仪、个人理财规划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独立医学院校线下选修课程范围狭窄

独立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通识课程师资储备缺乏、医学领域专业知识过于集中的现象[5]。分模块网络通识课程的引入,大大超越了医学专业知识的范畴,满足了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以外的领域,比如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语言应用、人类思想、自我认知等各方面知识的诉求。而通用能力知识的选择,解决了医学生专业化教育过强、自身综合素养和人文教育欠缺的问题。借助于尔雅网络课程平台,能够更好地补足独立医学院校学科教育的短板,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广度[6]。

3.2 职业能力需求导向从“专”到“全”

单纯性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职业能力需求,“双一流”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要求人才培养要以能力为导向,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通用能力课程的设置,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生在人际交往、沟通表达、信息素养、技能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增加其在面对就业压力时需要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医学生的职场生存能力及职场竞争力,顺应了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3 医学生对自我管理和自我认知的特殊需求

医学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处在高水平,在医患沟通及整个医疗过程中对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同时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而言,科研能力的训练及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也是必备条件,而通用能力课程的设置几乎涵盖了这些方面的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备综合素质的需求。

4 完善独立医学院校分模块网络通识课程结构体系的建议

4.1 学校层面加强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医学高等教育的属性不应该只停留在医学专业本身上,更应当是高等教育属性基础上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这是通识教育落实到医学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最佳诠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科集中、通识师资储备欠缺的问题一直是独立医学院校积极探讨的焦点。首先,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应当引导教师投入更多力量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倡导人文类必修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加主动地切合国家高等教育要求和医学人文精神[7]。其次,重视并鼓励教师申请各类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严格审核选修课的开设及停开流程。加强选修课过程管理,建立专门针对选修课的评价指标,给予优秀的选修课程奖励并加大建设力度,对不合格及综合评价较低的选修课要及时更替甚至取消。同时根据医学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利用好各类网络选修课及在线课程资源,合理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通识课程体系。

4.2 对学生的选课结果及成绩进行实时分析,加大通用能力模块课程占比

对每学期尔雅网络通识课的选课结果及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目前“双一流”医学院校建设中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革新要求,加大除了医学专业素养以外的通用能力培养力度。不断加大通用能力模块通识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中得到均衡发展[8],以期培养出适应“新医科”背景下的高水平医学人才。

4.3 适时运用调查问卷对课程内容进行反馈,动态调整各模块课程目录

可根据学校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参考选课系统学生选课和成绩的变化,适时进行尔雅网络通识课学生选课满意度和意见建议的相关调查。调查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尔雅网络课程目录的满意度、学习效果满意度、学习方法满意度、学习平台满意度等维度[9]。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以期了解各模块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及学生对通识教育的知识需求,动态调整并完善各模块通识课程体系。

4.4 教师层面要积极提高选修课授课质量

教师应正确认识选修课开设的重要性,精心打磨课程,提高授课水平。在教材选择方面应该更加贴合实际情况及学生诉求,选用实用性强且师生满意的选修课教材。在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尝试,多开展实践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优势及问题,重视过程成绩,使考核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4.5 学生层面要加强选课引导

尽管目前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目录很丰富,网络通识课数量基本上满足学生需求,但是学生在选课时常常忽略学校提供的课程介绍,却受高年级学生的影响而表现出盲目和趋利心理。曾有高校做过调查分析,发现部分学生(43.3%)选择了当前流行的课程来学习,但后期学习中发现选课内容并非自己想要;部分学生(35.6%)以获得学分为目的,忽视社会对学生未来综合素养的需求[10]。因此,独立医学院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学分制度,避免学生选课时的功利性[11]。选课前利用各学院开课讲座做好课程宣传并加强选课引导,加强医学生在生命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大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素养要求,让学生能按规划选课,兼顾个人兴趣,对课程能真正理解并学有所获,而不是仅仅完成学籍管理规定中对毕业学分的要求。

综上,当今社会和人文、医疗环境的快速、深刻变革,对医学人才更加迫切的需求是专业技能过硬、医德医风高尚、人文素养宽厚等素质兼备的综合型医学人才,独立医学院校应当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各类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才能补足自身教学体系面临的短板,最终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医学教育发展需求。而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综合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尤其是通识类选修课的改革与发展,将在培养“全方位”医学人才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独立医学院校要及时调整策略,完善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相关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理论素养,让医学生能在丰富的课程学习及实践中能思会辨,逐渐成长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多层次医学人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荣霏:收集、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吴萍:指导设计方案;殷艳萍:提出设计研究方案,审订论文

猜你喜欢
尔雅通识医学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英文目录与摘要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