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梅 周 妍 卢雅彬 李 纤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69)
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1-2]。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4]为高校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定了战略方向,将课程思政融入优秀文化传播、先进知识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之中,充分发挥高校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构建分子生物学全方位课程思政体系,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探索的意义[5]。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中医的传承创新为核心点,对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学科,其研究方法及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推动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其诊疗机制,分子生物学是推进了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方法。但部分中医学专业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与中医理论相去甚远。为了提高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积极参加中医药学院开展的讲座,深入学习中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并经常与本校中医药学院的名老中医专家、一线教师交流,充分了解中医药的精髓和特色,深刻认识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学习、传承和创新。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在中医证候、中药作用机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如在知网用“中医药”“分子生物学”进行主题检索,发表时间限定于2010-10~2021-09,检索范围为总库。得到文献358篇,发文量年均40篇左右,发文单位多为各中医药院校。其中研究论文占53%(图1);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有63篇,另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国家级资助15篇(图2)。
可见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已有应用,且受到国家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度重视。牛晓红[6]认为其拓展了中医药研究的思路,从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的理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可有针对性地研制中药,更好地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作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梳理发表文献的主题分布,有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蛋白质组测序、转录组测序、单细胞测序等先进技术方法研究中医中药,揭示中医证候的实质,从分子水平探究中药机制等。习总书记为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7]基于此,将传承创新的思政元素融入中医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作为中医药人才的后备军,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新技术,可阐明中医理论内涵,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从分子水平上对疾病的本质进行研究,获取治疗疾病的策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优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传承创新的能力。
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素材和知识点,用于对学生开展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等的思政教育[8],在面向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我们从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维度,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在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中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体系(图3)。从分子生物学视角,培养学生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专业兴趣,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传承创新思政元素贯穿于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为适应当前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服务社会的需求,我们重新修订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大纲,融入中医学专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表1),使思政和专业教育相得益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符合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表1 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中思政案例(部分)
为了达到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的效果,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结合课程特点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每个章节的内容中提炼思政元素,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借助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把传承祖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渗透到课堂教学[11]。例如在绪论部分除了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外,介绍分子生物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时,增加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内容,使中医学专业学生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和新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的结合点,为学生进一步研究藏象学说、针灸学、中医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基因与基因组》章节向学生介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团队首次提出的学科概念“本草基因组学(herbgenomics)”,即利用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基原物种的遗传信息及其调控网络,阐明中药防治人类疾病分子机制的学科[12]。学生在了解本草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过程中,深化了对基因组概念的理解,通过学习我国科学家在本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拓宽了视野,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自信心。
重视多元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案例式教学、引导式教学、整合式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把传承创新思政内容有机嵌入分子生物学课程中。例如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章节,提前让学生在课下分小组完成“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小专题的文献调研,在课堂上将肿瘤治疗前景作为拓展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简要汇报调研的结果。然后在总结时介绍中医肿瘤学家国医大师周岱翰运用国粹中医的经方,辨证施治肿瘤疾病,提出中西医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中西医结合肿瘤的精准和规范治疗的发展,最终造福肿瘤患者[14]。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激励学生的职业情感,结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针对教学内容多但每个章节只有2学时的问题,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合理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充分利用课程微信群、腾讯课堂、钉钉课堂等教学软件,以及公共教学平台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推送中医相关传承创新的文献资料、视频资料、微课视频等,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拓展。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中,教师适时地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在课后设置专题让学生展开调研,了解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寻找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的交汇点。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找到很多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交汇的新研究领域,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分子杂交、PCR技术研究中药单体的作用靶点、中药复方的协同作用和分子机理;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良中药植株的品种,提高药材的质量;转基因动物技术获得动物性中药成分;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探索肾阳虚证骨关节炎症前后基因表达差异;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中药的筛选和新药的研发。通过拓展学习,学生认识到在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研究中医药,对推进中医药学科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学习热情明显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评估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我们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中思政教育部分的形成性考核目标。例如让学生针对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撰写小综述,计入平时成绩;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学生的心得体会中考查思政教育的成效[15]。不断完善评价手段,确保专业课程的有效运行。拓展学习之后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识到学习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85%的学生认为分子生物学先进技术与中医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100%的学生认为中医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自己选择的中医学专业充满信心,认为今后中医在肿瘤、新冠肺炎等疾病治疗中大有可为。
综上所述,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贯穿到专业课教学的各环节中,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15]。笔者探索了在中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通过言传身教和完善的课后评价体系,并在课后的拓展学习中进一步深化传承与创新理念,将传承创新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让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分子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16];认识到只有掌握好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从分子水平推进中医药研究的深度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致谢:感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基础学系主任章红英教授对本文的修订。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王雅梅:提出论文构思及撰写论文;周妍、卢雅彬:参与教学大纲修订,以及教学方案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李纤:总体把关,审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