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若问新手野钓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我归纳出四点,现逐一说明,希望对新手有所帮助。
先说“找底”。重铅找底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调标流程的第一步,这种做法确实能找到底,但是这个“底”并不准确。我们要找的是水线垂直状态下的准确长度,这才是实际水深,而重铅找底后获得的水线长度一定大于实际水深,因为水线不是垂直的,铅坠的重量大于浮标的浮力越多,水线的倾斜角度就越大,和真实水深的差距也就越大。在这个本就存在较大误差的水深基础上继续调标,准确度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找底”的真正含义并非字面上的让钓组找到水底之意,而是测得真实的水深。
那么,诸多问题随之而来:既然重铅会导致误差加大,用轻铅是不是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轻”的标准又是什么?如果钓组的重量小于浮标的浮力又该如何找底?只有铅坠重量(包括钓组上的其他配件)大于浮标的浮力才能实现铅坠落底吧?等等。不但“找底”这两个字容易引起歧义,所谓“找底是调标流程的第一步骤”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之一是半水调标。先在铅皮座上缠上重量略大于浮标浮力的铅皮,此时浮标沉没,再一点一点地修剪铅皮,直到浮标平水(或露出1~2目),然后上推浮标,直到浮标露出水面(或露出水面的高度大于1~2目),铅坠肯定到底,此时水线才处于垂直状态。这种调钓方法既可空钩操作,亦可无钩进行,还可带饵操作——单饵、双饵皆可,究竟选择哪种,视实际需要而定。
模拟抛满竿后线组在水下的状态
第二个错误是迷信灵敏度。总有一些人把钓不着鱼归咎于“不灵”,进而形成这样一种误解:钓鱼必须确保钓组灵敏,“灵”就是万金油。所谓灵敏就是将鱼吃饵时施加给钓组的外力在浮标上最大化地表达出來。根据力的传递原理,子线越硬、越短,鱼吃饵的力在传递给浮标的过程中损失就越小,我们能因此而选用短且粗的子线吗?当然不能。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强调子线应力求柔软,要有一定的长度,而这样做恰恰有损于灵敏。另外,理论上讲,追求钓组的灵敏也能将鱼吃饵时施加给钓组的外力通过浮标最大化地表达出来,假如双钩双饵99%以上的重量作用在浮标上,则浮标的反应必定非常敏锐。然而,用这样的钓组能钓鲤鱼吗?根本不能。这两个假设足以说明,钓鱼根本就不是在追求所谓的灵敏,一味追求灵敏不会钓得好。
关于灵与钝,我为新手提供几点参考:钓鲫鱼可调灵,钓鲤鱼调钝;钓小鱼可调灵,钓大鱼调钝;针对嘴巴向前或斜向上生长的鱼类(如鲫鱼、翘嘴)可调灵,针对嘴巴向下生长的鱼类(如鲤鱼)调钝;水温低可调灵,水温高则钝一些。
第三个错误是过度关注调几钓几、对调钓方法的认识教条化。你若问我钓鲫鱼应该调几钓几,我的回答是:鱼情不明、你所用浮标的浮力不明,我无法告诉你应该调几钓几,调几钓几也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重要。尤其野钓时,钓组处于大灵大钝之间,具体取哪个点,要视水情鱼情而定,没有哪个调钓方法能应对所有季节、水情和鱼种。
值得一提的是调标桶,我认为调标桶就是“鸡肋”一样的存在,其唯一的用途是作为试验器具展示调标原理,也就是说,用调标桶调出的浮标状态仅具有试验价值,没有实用价值。因为钓场和调标桶不同,二者水深相差很大,水线长度的差距同样很大,假如野外钓点水线4米,调标桶的深度仅1米,去掉浮标的“吃水”深度,水线仅剩0.6米左右,与野钓时的水线相差3.4米,这3.4米水线的重量在调标桶中是无法体现的。另外,野钓时浮标还要承受一部分风线的重量。加上了风线和水线这两个在调标桶中体现不出来的重量,钓组在水下的状态势必出现变化。
第四个错误是迷信鱼饵。如今,空前发达的网络媒体对鱼饵产品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广作用,但也使一些钓友钻进了死胡同。去年,我一个喜欢钓鲢鳙的朋友迷上了看邓刚的钓鱼视频,随后便开始网购邓刚的鲢鳙饵,但仅过了一个半月就不再买了。我问他原因,他说看邓刚钓鲢鳙,起初只是看热闹,可是越看越觉得人家的饵料好,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控制不住,进而就产生了只有买到这款饵料才能钓鲢鳙的执念,于是就网购了。至于后来为什么不买了,他说用起来也没觉得有什么神奇之处,倒是多花了不少银子。
这就是迷信饵料的典型案例。
市面上的商品饵多种多样,它们的使用效果相差并不大,起码不像广告宣传的那么夸张。所以,我们在选饵用饵时大可不必局限在某个品牌的某款饵料上,别搞得好像非他莫属一样。F0BB20A6-A100-4BD7-BE80-971838F0F4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