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秋健
“小柔,别哭了,发生什么事了?你愿意说说吗?说出来施老师才能帮助你。”小柔擦了擦眼泪,带着哭腔说:“同学们造谣!说我和小瑞‘在一起’了,我让他们不要乱说,他们还起哄……”
进入六年级后,班上关于男女生的“八卦”越来越多。看来,孩子们的青春期到了,对异性多了几分好奇和关注,是时候进行异性交往方面的教育了。
该如何引入这个话题呢?贸然找来这些造谣者,可能起到反作用:老师、家长越是三令五申,学生越是好奇向往。教师如果只是用过来人的身份说教,告诉他们不要怎样、应当怎样,可能收效甚微。教师如果能站在学生的立场,用他们的语言来教育他们,或许他们更容易接受。
我想到当下学生很喜欢的沉浸式体验,何不来一次“沉浸式班会”?我自创剧本《“八卦”来了》,请学校戏剧社团的学生出演,拍摄、剪辑好视频,准备在周一班会课上请学生“看戏”。
“八卦”来了
班会课伊始,我对同学们说:“进入六年级以来,学习节奏加快,我看你们都很紧张,今天咱们放松放松,看戏吧,戏名叫《“八卦”来了》。”同学们一听,顿时兴奋了。
旁白:男主小华和女主小梦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他们经常在老师的办公室里一起排练节目。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说他俩“在一起”了。
第一幕
时间:午饭后
地点:教室
小华和小梦拿着广播稿一起走进教室,几个同学投来异样的目光,并窃窃私语:“王子和公主又约会去了!”
播放到这里,我按下暂停键,问:“你们平时会不会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我没有强行插入大道理,而是继续播放视频。
“八卦”发酵
第二幕
时间:课间
地点:教室
小梦碰到了一道难题,便去请教小华。正当小华认真地给小梦讲解题目时,一名男生大声说:“小梦,小华,你们这么亲热,是在谈恋爱吗?我看你们挺般配的!”小梦一听,既害羞又恼怒,拿起作业本就走了。
第三幕
时间:体育课
地点:操场上
小梦无意间听到了班上两名女生的对话。小红神神秘秘地说:“你知道我们班的‘金童玉女’吗?”小兰激动地说:“是谁啊?快跟我说说!”小红说:“小梦和小华呀,他们走得可近了,关系肯定不一般。”小梦难受地回到教室,正好碰到小华拿着广播稿找她,小梦连忙拒绝。
播放到这里,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神情严肃起来。看来这个方法效果不错!将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以小视频的方式重现,有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被“八卦”者的立场上,感受“八卦”对当事人的伤害。于是,我按下暂停键,问:“小梦为什么不再与小华讨论问题?小梦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你觉得传播‘八卦’消息的同学是一种什么心理?”
“因为小梦害怕被误会,怕同学们再次在背后指指點点。”“小梦心里肯定很难受,如果别人这么说我,冤枉我,我会觉得好委屈。”……眼见同学们慢慢沉浸在这个剧情中,我又问:“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说你的同学,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有为小梦指点迷津的,有建议小华挺身而出的,还有抨击“八卦”传播者的……学生在观看与思考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以正常、理性的态度看待异性交往。
“八卦”爆发
同学们很关心剧情发展,催促我继续播放。我心中一喜,按下了播放键。
第四幕
时间:大课间
地点:教室
今天,排练的老师刚好不在,小华想找小梦练习广播稿,但又不敢去,怕被同学说和小梦“单独约会”。
小刚看见小华拿着广播稿,上前说:“小华,你是不是在想谁啊?别害羞,走,哥们儿帮你一把。”
小华连忙拒绝:“别这样,我只是想练习广播稿,今天广播站的老师不在,我们单独练习肯定要被同学说闲话的。”
小刚不听,拉起小华就往小梦那边走。
小梦和同桌在聊天。大家看到小华被小刚拉到小梦身边,一起起哄:“公主王子,公主王子。”
小刚一边推小华一边喊:“小梦,你的白马王子来找你了哦!”
旁边起哄的同学不停地把他们两个推到一起,有的同学还说:“让你们鹊桥相会了!”
旁观者一:“一群疯子,还让不让人学习!”
旁观者二:“看戏喽,看戏喽!”
小梦开始掉眼泪,小华情绪激动,跟旁边起哄的同学扭打在一起。
视频结束,孩子们神情凝重。显然,这并不是他们想看到的结局。
“八卦”消散
铺垫了这么多,到讲道理的时候了,我说:“异性交往是正常的,更是健康的。男女同学之间也有纯洁的友谊,只是需要把握尺度。传流言、起哄的同学也想跟异性同学正常交往,只是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做。趁这次机会,大家讨论一下,异性交往如何把握尺度?”
我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写在卡片上。“言行举止要有分寸,对待异性不必过分拘束,也不要过分随便。”“避免身体接触,不乱开玩笑。”“尽量在集体活动时交往,避免单独在一起。”……孩子们畅所欲言,与之前躲躲藏藏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在班会课上,我用剧情来展现青春期男生女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从当局者的角度看待青春期中的“八卦”现象,与被“八卦”者共情。引导学生评价剧中的人和事,剖析问题,这样既避免直接指责学生,又帮助学生明白青春期异性交往正当但要适当。
一周后,小柔找到我,笑得很开心,说再也没有人造谣了。在班会课上看“戏”虽然别开生面,但这出“戏”还真是教育效果明显。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晟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