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丽
摘要:小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启蒙阶段,也是文化教育的开启点,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文化观念、文化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淘洗,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课堂;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笔精神财富,更是每个中国人血脉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利用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传统文化,既是学科特点决定的,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可以在启蒙阶段给予学生有利的引导,推动他们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不够深入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也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好文化传承。从教育思想转变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也渐渐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意识,但是教师有了这种观念并不代表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尤其不能够代表教师将其作为所有教学设计的思想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够将传统文化和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也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即便有些教师尝试推动文化传承,但也是浮光掠影,不能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与现实实践依然有较大的距离。
(二)传统文化教学缺乏有效方法
核心素养视野下,文化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成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相对于知识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传统文化的教学较有难度,又加上小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拓展,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很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无法让学生真正通过学习古典诗词获得更深厚的传统文化陶冶,很多教师不能有效引导,也找不到让学生感知诗歌音韵美、节奏美、思想道德美和艺术美的有效方法,造成传统文化教育非常肤浅。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应认识到小学课本中涉及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开展统筹性教学活动,一方面落实教学任务与目的,另一方面增长学生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人文思想和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将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要素相结合,提高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同时,降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难度,获得系统的传统文化。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为例,文章中描绘了热闹的春节场面和温馨美好的节日氛围,同时传达我国传统文化家庭为重的思想,尤其是过年前购置年货的准备,详细罗列了干果、年糕等各种年货,并描绘了浓厚节日氛围下小孩子们开心玩闹的场面。因此,在开展该文章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文章中的传统节日要素,将其作为传统文化渗透融合切入点。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关的风俗习惯,最好结合地区间的差异展开,讓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魅力的同时,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进而在较强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并在不知不觉中传承、弘扬文化。
(二)立足古诗词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成功使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载体,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古诗词的讲解与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其内涵与意境。对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其选编了一些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但是学生自身文化素养有限,对某些诗词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教师可以积极使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相对直观地理解诗词内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春晓》为例,作为语文教材中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让学生直观画面,从而建立立体的诗词形象与场景,促进学生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简单介绍古诗词创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使学生明白诗人、词作者抒发的是何种心情,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古诗词知识内容的理解深度;另一方面不断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此外,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朗读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词蕴含的韵律美,品味诗词的妙处,感受当时诗人的情感等。
(三)结合实践活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来自本民族日常劳动和风俗习惯,所以要想使传统文化有机融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做好课堂延伸工作,结合实践活动整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使其相统一,增加语文课堂的生活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知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开展教学活动,定期组织郊游活动或者研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灵活使用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比如,在室外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季节组织学生回忆并回答所学知识中带有季节的诗词或者文章,之后根据当前季节进行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延伸。当遇到竹子时,教师可以介绍竹子的生长习性、特点与价值,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竹子的文学作品和古诗词以及思考竹子意象象征等,像是廉洁等,实现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合理交互。或是对比教学“二十四孝”,结合现代思维分析当下孝顺父母的方式,引导学生使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抑或是组织公益活动,前往养老院等,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内涵等,使学生逐渐可以学以致用。
三、结语
总之,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大业开启的新时代,要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文化观,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厚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马丰琴.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周刊,2021(31):65-66.
[2]史玉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