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濛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青少年思想活跃、精力旺盛。青少年阶段是人形成爱国主义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阶段。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文章论述了当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青少年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引领青少年形成理性的思维,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9-0076-03
青少年体力充沛、朝气蓬勃、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他们对创造本身充满了渴望,敢于标新立异,在“幼稚”与“成熟”之间徘徊。在新时代,教育需要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密切联系起來。教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以使爱国主义得以代代传承。
一、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爱国主义是一种态度,即积极支持国家的统一和繁荣,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是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青少年的爱国意识
从个人层面来说,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爱国意识的培养与人的智慧、道德、审美、行为等方面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引导青少年树立爱国意识就要深化他们对爱国的认知,要让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使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等。
(二)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不是获得赞赏。要引导青少年特别严肃、特别认真地对待“祖国”“抗疫精神”等词语或概念,有效探究这些词语或概念所关涉的事件的意义。这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涵养爱国主义情怀。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爱国的基本要求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捍卫国家的利益,自觉地投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一代又一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华儿女艰苦奋斗,最终推翻了封建制度,打跑了占领家园的西方列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还应引导青少年运用辩证思维认清形势,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三)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梦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需要落到实处。要想将中国梦落到实处,首先就要有从“知”到”行“的转变。青少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这关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信息时代,网络给不良思想观念提供了传播的途径。部分青少年还未形成稳定的“三观”,容易被不良思想观念影响,进而对当下的社会形势产生认知偏差等。教师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正确的价值观指导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做对社会、人民、国家有益的事情,让青少年能够深刻认识到爱国的重要性,进而将爱国落实到行动上。
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不仅受青少年自身学习情况的影响,而且受环境的影响。当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青少年积极性较低
一些教师所设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过于高远,以致青少年觉得爱国与现实生活关联不大,还有一些教师只顾讲解知识、真理,忽略了青少年的情感体验。部分青少年只顾学习知识,而没有领会到提高思想水平的重要性,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的了解不够深入透彻。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等同于理论灌输,因此他们对其兴趣较低,在学习过程中常注意力不集中,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背书。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若缺乏有效的引导,他们便会觉得爱国主义教育目标遥不可及。青少年若缺乏积极性,便难以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校课程结构设计欠妥
课程结构是一门课程的整体框架。实际上,学校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在一些学校中,只有某些校本化课程、地方课程的课程结构是结合学校情况,如学生特征、办学理念等设计的。也就是说,当前部分学校所设计的相关课程的结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其二,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会临时将一些专题教育纳入相关课程中。虽然这些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但它们的加入打乱了原本设计的课程结构,让课程变得愈发复杂。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的青少年主要为“0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中父母及长辈的过分娇惯,容易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家人、爱社会、爱国家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他们根本不关心德育。只要学习成绩好便无所谓品德的好坏,这种不良认知会导致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从而不利于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使他们难以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四)实践活动偏少
一些学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往往忽视实践性,只强调形式,较少考虑让青少年真正地接触和体验。有学校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园中设置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板,还通过校园官方网站中的相关栏目向青少年积极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但明显缺乏一定的实践性。
三、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项目,其落实需要各方的努力协调。为了落实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共同要求和目标,需要集中精力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大力发挥各方的教育作用。
(一)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
其一,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引导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使青少年明确目标,端正态度,对现实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的话语应当触动青少年的思想和内心,具有号召力。
其二,引发爱国的情感共鸣。引发爱国的情感共鸣能增进青少年对祖国的情感。引发爱国的情感共鸣须基于一定的情感基础。首先,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青少年应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其次,社会像一张“网”,我们每个人就是这“网”上的一个结点,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着,从而使得社会这张“网”不断地变大。青少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不同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等。青少年只有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才能更好地找到情感触发点。
其三,开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学习理论知识是基础,运用理论知识是关键。教育的难题就是如何引导青少年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积极开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例如,举办“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比赛活动,并指明青少年可以提交绘画作品、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等参赛。这样做一方面能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表达爱国的情感,另一方面能对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二)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其一,发挥学校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落实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应提高对其的重视度,确保其能够循序渐进地开展。
其二,倡导“教师引航”。教师要想培养青少年成为爱国的人,自己首先就必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教师要以科学的思想观念来教育青少年,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去引导青少年。青少年只有认识到站在他们面前的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三观”的引路人,并且产生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人的想法时,才有可能将相关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三,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出现,提醒着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如在讲解新的内容时,可以遵循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原则,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设置适当的问题,以推动学生步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又如在讲解疫情防控相关内容时,可以围绕“爱国”这条主线,以“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为主题开展讨论活动,让青少年分享亲身经历或相关感悟,之后再进行总结点评,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青少年内心的自豪感。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力量
家庭作为教育青少年的另一个重要场所,要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一方面是家庭环境的正面影响。青少年的思想是极其活跃的,他们对世界的情感认知受童年经历的影响;而童年经历又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若青少年的童年是充满幸福的,那么每当他们回忆起童年的种种,便能获得鼓舞和激励,并由此打下积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基础。反之,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感基础,青少年便难以生发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是父母对青少年的关怀、引导。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忘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情。亲子教育是无可替代的。节假日期间,父母应多带领青少年到周边的纪念馆、英雄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这对于青少年正确道德观、情感观、审美观的培养十分有益。父母这样做还能让青少年明白不文明的行为,如在公众场所乱涂乱画等有损国家和个人的形象,进而引导青少年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确遇事要沉着冷静,树立理性思维、辩证思维。
(四)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其一,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当今世界,谁掌控了互联网,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不良信息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青少年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人,他们在享受丰富的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不良信息的冲击。青少年还没有全面接触社会,容易被不良信息蒙蔽双眼。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谨慎考虑到这一点,以有效引领青少年;而相关部门则应完善法律法规,致力于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安全的网络空间。其次,家庭、学校、社会要保持行动的一致性,应抓住一切教育机会,始终遵循同样的原则,不仅关心智育,而且关心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
其二,发挥集体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集体教育,能提升个人接受教育的能力以及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青少年要带着自己的思想融入集体,同时也要在集体中获得新的思想。处于集体中的青少年都能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因为即便是最迟钝、最懒散的青少年,也会被周围感染进而进行自我转变。
其三,有效利用重大节日活动。需要明确的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庆节等节日产生的影响能促使人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在重大节日期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其次,在节庆活动中融入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以使青少年铭记历史,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既需要提升“渔”的能力,又需要提升“授渔”的能力。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应引导青少年从“知”入手,围绕知情信意行多个角度展开学习,进而认识到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应通过实际活动,指导青少年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以確保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认同,并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01).
[2]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杨丽,卢苗.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72-77.
[4]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10-15(002).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