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光稿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了教育部门以及相关群体的重点关注内容,这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课堂教学依然是传授学生历史知识和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主要途径,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要做好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7-0077-04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XING Guanggao (Kengyuan Middle School, Lianjia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related groups, which is undoubtedly a new challenge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 For history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is still the main way to impart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historical literacy.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historical learning 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good job in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u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Classroom teaching
隨着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会思考“怎么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问题,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发现,因为在学生智力因素相同、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却有很明显的差距,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意到学生学习的问题。对此,要想做好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就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即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初中历史教育的发展。
1.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就要先找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教学的综合质量,促进初中历史课程教育的良好发展。从目前的历史教学现状来分析,历史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依然比较保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历史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难以获得根本上的提高。②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不够积极,导致历史课堂教学环境沉闷,历史教学内容枯燥无味。③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意识到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通过学习学生并没有形成从生活的角度学习历史知识的习惯,最终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内容形成深入而深刻的理解。
2.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1)重视课前引导环节,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教学活动是一个相对完整、环环相扣的过程,如果其中一个步骤没有做好,就会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全盘皆输”的情况。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虽然课前引导不属于课堂教学的范畴,但是却和课堂教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课堂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引导环节,有效缓解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比如,在教学“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这一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请教,听他们讲述曾经的回忆和感想,从而使得学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形成初步认识。这样一来,在课上学习时,面对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不会再一头雾水,而是能够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步了解到我国在对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走的弯路,并明白“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这一真理。
(2)做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新颖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复制式的传授。近年来教育部门提出了,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基础,培养适应现阶段社会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初中历史这门重要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历史解析能力,在不断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中,把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脉络梳理得更加清晰,并找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有效途径。如今许多教育者存在着的一种比较严重的、突出的问题在于过于重视分数和应试能力,缺乏幽默感、进取感和创新意识,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匮乏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初中历史课堂氛围不活跃,总是死气沉沉,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注意革故鼎新,结合以往的问题和障碍去打造出全新的课程模式,让更多的学生懂得在良好的教学模式中完成好学习任务,从而造就更大的突破。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虽然不是至理名言,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良好的开端对于一个事件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做好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利用手机为学生播放《少年中国说》这首歌曲,营造一种轻松、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然后,教师再结合这首歌的歌词为学生介绍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梁启超先生,进而引出他的作品,以及他参与的“戊戌变法运动”,将学生逐渐带入对新课的学习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和“戊戌变法”相关的人物和历史背景,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戊戌变法”运动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历史课堂教学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推动力,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知识载体,能够将历史学习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模式做出深度思考,发挥互联网设备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展现新颖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兴趣的价值。在应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化学展示时,教师可以借助各种信息设备的先进功能,通过信息设备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影像,然后带领学生参与互联网课堂学习、赏析互联网资源中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以此来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尤其是基础概念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一改传统化学死记硬背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初中历史教学有了全新的教学方向,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仅靠教师一个人讲解的历史课堂也无法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并吸收重难点知识,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两汉的科技和发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开展多媒体教学需要准备好教学课件,所以教师在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互联网查询并下载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或者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自主设计优质的教学课件,这是做好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其次,在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时,教师要多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东汉时期的造纸工序和现在技术下的造纸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分析两者之间所使用的原料的不同以及所造纸张的区别等内容,并让学生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于我国历史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问题思考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发明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并初步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和优秀思想,从而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
(4)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历史课堂教学
教师需要对课堂设计进行一定的思考,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结合授课方式一定的变化,为学生讲深、讲透历史概念知识,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所以,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重点观察,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创新设计,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加强对历史题目的灵活应变能力,深度地理解相关历史概念。对于初中历史而言,重点是要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中汲取养分,归纳总结,养成深度思考问题的良好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具备较高的教学素质,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最终有效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开展生活化历史课堂,通过真实存在的、不断发生的事件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比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外国商品以及多种多样的外来思想展开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贸易合作以及文化交融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列举相关案例,确保学生能够认真投入到对相关事例的分析当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通过平时和学生的沟通,以及对学生平时交流内容的观察和总结后,教师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坚果相关的事情,那么教师就可以在上课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以下问题:“看到同学们最近都在分享和坚果有关的信息,坚果作为闭果的一个分类,对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都有极好的功效,那么,大家经常讨论的坚果品类中,有哪些是产自于中国,又有哪些是从外国进口来的呢?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会意识到现在的生活和历史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样一来,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为学生进行精彩的讲解,学生就能从现实生活角度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当前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交融对中国发展的多方面影响,从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意识。
(5)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参与度
历史课堂不应该只有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座位上听,而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在展开讨论与研究,活跃学生思维,让不同的想法得以碰撞,这样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能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小组合作式课堂,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相互配合完成预习工作。在小组中,组长可以安排组员的工作,由记录员记录可能会运用的知识点,然后让组员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对每组的预习情况作出点评,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要想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爱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能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有一个学习能力强和外向的学生,这样才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并且教师要评估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要保证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个性,而且,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既可以保证教学的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教师要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可以通过自荐和推选的方式选择每个小组的负责人,然后再由负责人安排每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体验感,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自学任务,让学生通过互动互助提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解题技巧,不断建立学生整体的历史知识思维,进而不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灿烂的宋元文化”的教学时,教师就根据需要及时引导班级学生展开一次合作学习。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6人。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此了解学生的数学水平以及性格特点,根据以上特质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建议每组应分布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通读数学教材,对宋元文化的相关内容有一定了解,并进行一些自主思考。当教师提问宋元文化的代表作品、代表人物等问题的时候做出正确判断,教师则通常需要在讲解新课之前及时对每个学习小组展开随机问答提问,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每个小组对预习任务的完成效果。
(6)着力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去分析历史
初中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求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整合、再创造,使创新不再成为一句口号。为深入落实创新教育理念,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议题式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课堂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教学方式将历史书上的知识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基于此,教师要合理运用议题式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总议题或者议题链统领课堂全局,快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逻辑,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初中历史教师讲解课程内容时,如果不注重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知识点,致使学生不勤于思考,学生思维活跃不起来,很难更好地学习知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根据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学生在论题解析中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分析知识,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同时通过运用辩证思维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任务重,教师可以运用议题的内容,创设一些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话题进行讨论分析,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学习的热情,通过议题达成创新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手段的优势,促进學生能力的养成。如通过辩证思维探析历史知识。在本节课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留下一些相关的议题内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显著的特点?”“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过渡的社会”等话题,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内容,展开对相关话题的讨论,,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更多思考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讨论中,学生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且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点。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形成新的理念,辩证思考问题,不断提升其核心素养,达成教学教育目标,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课堂。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接触历史文化的主要途径,只有做好历史课堂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继而实现教与学的高度融合,从而有效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利刚.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考试(教研),2012(05).
[2]宋晓红.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03).
[3]康尚兰.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做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23).
[4]董春山.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 学周刊,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