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022-06-11 02:56江苏旖刘烨
当代体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心理

江苏旖 刘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强,使得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理论知识、强健的体魄,还需要具备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人才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迈入成熟的关键时期,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思维能力已与成人相当,已然具备成熟的自我评价能力,情感体验突出,因此,大学生易产生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种情形,高校需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正确的心理健康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而言,体育教学具备独到之处,其为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实践期间,运用暗示、激励等方式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并且可使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及效用的充分发挥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从业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心理特征

1.1 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幅度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大学生的社交手段也越发丰富。此种情形使得学生具备极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其交际圈持续扩张,且大部分学生均愿意展示自我,但因學生自小到大长时间于学校中学习、生活,致使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因此常易被许多小事情激怒,从而陷入到牛角尖中,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失败感,进而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1.2 自我意识强,但欠缺自制力

从身处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正处于人生成长中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学生普遍生理方面发育较快,但心理方面发育较慢,学生存在极强的自我意识,迫切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希望家属、朋友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可将其当做成人看待。但从实际来看,其依然与真正的成人存在一定差异。此种情形会使学生认为无人理解自己,进而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3 理想远大,但与现实差距过大

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加之人们物质条件的提升,使得其从小备受家庭的爱护,加之长期接受教育,从而使其往往有着独特的信念与理想,但其在生活中遭遇的挫折较少,从而使得大学生易看不清现实。当其遭遇困难时,极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此情形对其成长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2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2.1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其正处于青春迈入成熟、依赖迈入独立的矛盾阶段,从而使得学生心理上产生的苦恼或冲突不愿与他人倾诉,常自我忽略或掩盖,将其埋藏在内心深处,长此以往,会使得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高校体育教学主要为动作教学,在实际教学期间,师生间除言语交流外,更多是通过表情、手势、身体等动作展开交流。于动作交流期间,师生间会不自觉构建友好、亲近的关系,并且可使学生获取较强的自信心、安全感,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使学生学会相互包容、相互沟通、互相理解,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形成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2.2 利用心理疾病预防、治疗

部分研究指出,体育锻炼在治疗抑郁、焦虑症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通过体能锻炼,可有效缓解特质性抑郁、焦虑程度,可降低血压、心率,从而使特定激缘对生理产生的影响得到减轻,使学生的意志得以增强,进而使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得到提升。

2.3 利于取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大学生可感觉到流畅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可将自身的全部精力。均投入到运动中,从而使自身感到直接的享受与兴趣这种感觉在学生的日常交际学习中难以体会到。

3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1 意志坚强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期间,教师以及学生总会遭遇多种多样的障碍与困难。例如,部分学生会对某项体育运动产生害怕、恐惧的情绪,教师对于此情形,可以学生实际状况为依据,采取技能类项目、体能、项目练习与比赛竞争等方式对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坚毅感等进行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逐渐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果断、持久的性格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得以增强,使学生以无畏、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在实际体育教学期间,常会遭遇气候、环境、器材等因素影响,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持续克服这些障碍、困难,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坚毅的精神品质。

3.2 情绪稳定教育

情绪、情感是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其随认知活动而产生。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而言,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品格发展及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积极作用。从另一种角度而言,体育活动在情感、情绪调节方面也存在积极影响。开展情绪稳定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学生有效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强化学生的情绪掌控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性情感,避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情绪剧烈波动造成情绪失衡产生心理疾病。在体育教学期间,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可实现对人心理、情绪方面的刺激,如参与竞争、克服困难、体验成功、自我控制、遭受挫折等,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成功、痛苦、欢乐、劣势、优势、偏袒、公平等体验,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情绪掌控能力,使其可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这些情绪。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有意识的采取表情、认知、呼吸、活动等调节方式以及心理归因、自我宣泄等方式促进学生快乐体验提升。

3.3 自我疗治教育

身体锻炼与社会支持是降低个体心理压力的两个突出因素。通过体育锻炼,可增强社会交往,从而获取足够的社会支持。部分研究指出,体育运动利于人们摆脱悲观、压抑等负性情绪,且可促进忧虑、焦虑程度减轻,维持人们情绪及心理状态稳定,发挥心理教育的效果。在学校的心理治疗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也常会采取体育游戏的方式展开治疗。除此之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不同强度的体能锻炼消除学生消极的心理导向,从而促进学生情绪状态改善。针对此情形,体育教师在授课期间要指导并教授学生采取有效简单的方式展开自我心理诊断,并指导学生以自身的实际心理状态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健心方案,展开自控、自练、自评、自测,从而实现自我疗治教育。

3.4 社会和谐教育

体育活动是人与人交往的有效途径,其可有效提升人与社会间的联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期间,教师应增强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体育运动的魅力是使人突破孤独、隔离,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帮助学生于运动场上构建亲密、友好、平等、和谐的关系,并且教师还可运用体育活动合作、竞争的特征,对学生的勇敢进取精神进行培养,激起学生个人动机,促进学生工作、学习效率提升,使其形成远大的理想抱负,帮助其养成进取、乐观的品格,同时也可对学生的团队、群体意识进行培养。

4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

4.1 掌握学生心理状态,明确教学目标

受教育、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均存在一定差异,如果不经过深层次的观察、探究,就无法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予以掌握。并且从高校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而言,教师只有在清楚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的情况下,才可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包含培养友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强化学生抗挫折能力、教授学生情绪控制办法等诸多内容,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可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并且保证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期间,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予以尊重,要区别每位学生的运动目标。针对身体素质较佳的学生,教师要针对性提升运动难度以及学习标准,对其展开严格要求;针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要针对性调节运动難度,降低评价标准,从而保证各层次、各水平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使所有学生均可体会成功,使其获取满足感、成就感,促进学生自信心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并且系统、科学的运用思维分散法、环境适应法、活动调节法等方式对学生的情绪状态进行调节,增强学生的情绪把控能力,进而使学生长期维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及心理状态。

4.2 丰富教学形式,突显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教材内容以及特征为依据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可利用集体教学形式使学生于集体锻炼中获得鼓舞,增强学生信心,教师也可以学生兴趣、体能等为依据,对学生展开分组形式锻炼,使学生于各组中展示自我、阐释自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从而逐渐使学生形成友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教师还可以器械场地、气候条件等为依据,对体育教学的主客观环境予以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存与抗干扰能力提升。在体育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各体育项目的特征为依据,因材施教。例如对于沟通能力较差、性格内向、欠缺团体意识的学生,教师可鼓励、组织其多参与篮球、足球、接力跑等集体性运动项目,并且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鼓励,为其创造更多的运动与发言机会,从而使其交际范围逐渐扩大,使其孤僻的个性得以改变;对于那些做事不果断、性格犹豫的学生,教师可鼓励、组织其参与网球、乒乓球等反应性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并且在实际运动期间,教师要对其提出硬性要求,帮助其养成坚毅的性格品质;对于那些易冲动、情绪波动幅度大的学生,教师可指导其参与太极拳、下棋等耐力性较强的运动项目,锻炼学生的情绪把控能力,改善其冲动、急躁的性格特征;对于那些遇事易慌张的学生,教师可组织其参与篮球、足球等紧张激烈的体育活动,使其在竞争运动中逐渐养成沉着、冷静的性格品质。

4.3 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从学生健康水平衡量的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是重要的衡量标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倡导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肩负锻炼学生体魄的重任,还肩负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责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对教材以及相关体育训练内容的研讨,要深度挖掘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采取多样丰富的形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间的融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学氛围、学生情绪等均与教师的教学效果、理念及方式存在极大的关联。因此,教师要对心理问题予以重视,对自身的言行予以把控,时刻维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并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减轻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生以良好、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4.4 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为体育教学有效的延伸,其具备实践性、趣味性的特征。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缓解自身压力、放松身心。高校要给予学生相应的保障服务,除利用自身资源组织、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外,还需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安全性予以保障,要将课外体育活动的健心健身效用予以充分发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性格及情操予以培养。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对自身的优势予以利用,组建校内运动俱乐部,由学生自行管理,教师仅发挥引导作用。运动俱乐部要坚持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锻炼学生体育技能等为目标,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俱乐部所组织的活动,从而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锻炼,并且可促进学生身心成长。

4.5 重视教学评价,获取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环节主要指考查、考试等。教学评价的鉴定、诊断等功能使其在教学期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估,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表现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此两种评价方式均极为重要。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予以重视,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证每位学生均可于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及提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自评、同学间互评等,从而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使评价结果更为精确、客观。在评价期间,一些负面或不合理的评价易使学生产生胆怯、自卑等情绪,其会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品格的提升及培养产生不良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遭受打击。因此,不论是从体育教学还是心理健康角度而言,教师均应对综合评价予以重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指标,要对质性评价予以强调,定量、定性进行结合,并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从而更为清晰、精准的描述学生。

5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会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广泛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期间,高校体育教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要帮助学生养成坚毅、乐观的精神品质,强化学生的情绪把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从业者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研讨、改进,要加强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要持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间进行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本文系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系统论视域下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互动实验研究(B2102

07115)。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