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体育专业硕士的培养

2022-06-11 07:52赵精奇
当代体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

赵精奇

伴随新业态新领域的发展,市场对体育专业型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过于单一的技能需求转变为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科技助推下对具备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型体育人才的广泛需求。结合我国体育专业硕士生源自身具备基本技能、理论知识知识薄弱的情况,使用逆向思维剖析出我国体育硕士的培养囧境:过度重视技能导致体育人才缺乏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社会各界对体育生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持“职业技能进修班”的偏颇理解。欲改变此现象,须得奠定坚实理论基础、重视体育专业硕士学术能力培养、明确专业学位定位,培养出契合现代化发展的全面综合性人才。

杨鹏程曾在一堂名为《大学问、大成就、大前提》的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演讲中解释到什么是硕士研究生。他说“硕者,大也,什么是大?是指学问大,知识多,本事大,成就大,前途大。”而“生者,学生也”二者合并起来,硕士研究生是在导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成为有大学问、大成就、大前途的知识精英。一名合格的体育硕士首先得有大学问。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专业硕士人才,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因为每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同,培养方案也各有差异。但是有一个明确的点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是契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尤其作为一项特殊学科门类的体育硕士,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是它对学生技能有着较高要求,一名体育硕士掌握基本的技能项目是最基本要求。

1 体育专业硕士的市场需求

1.1 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需求增加

我国体育行业职业结构单一,主要是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经纪人、体育传媒工作者、体育管理人员、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构成,从业领域面窄,岗位需求单一。随着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下发展的新领域新业态取得较大发展。学科间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多学科融合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需求的市场不断增加。在长期体教分离的大环境背景下,现有体育硕士报考生源普遍存在技术项目高能,文化知识低能的窘境。惯有体育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随着体育强国目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市场对于“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一类人才需求骤增。正如新兴的体育医结合,要求运动训练学专业学生不仅仅要学学会技能知识,还需要掌握丰富的医学、生理知识。一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实施,其中吉林大学就已践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021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和社会科学处搭建“新医文交叉融合”平台,共同探讨医学和体育学交叉融合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该领域的发展突破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理论知识贮备有着更高的要求。

1.2 可持续型体育专业人才缺口

体育硕士作为体育教育一线主力军,肩负着体育课程研发、改进、创新的使命。如果只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必然无法适应未来行业要求。同样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体育专业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竞技体育不乏世界一流运动员,在世界级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普遍以专项技能型职业运动员为主,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体育人才。理论知识欠缺,运动生涯短,退役后就业受限,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体育竞技新鲜血液输入的一大障碍。以运动训练学专业为例,我国运动员退役年龄远远低于国外运动员。某种程度上与不够科学的训练方式有着直接关系。过去“三从一大”的训练模式成为“制胜秘诀”,却极大缩短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乒坛元老许绍曾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在世界上是最短的。”刚二十出头的刘国梁已经退居二线开始挂牌做教练员了。反观国外,乒坛老将瓦尔德内尔一直从蔡振华打到了后来的江加良、刘国梁再到后来的王皓。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竞技水平。其他项目亦是如此,在国外女选手可以练到20-25岁,男选手一般可以练到30岁左右,而中国很多女选手17、18岁就要求退役了。训练模式有待改善,科技含量亟待提高,只有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处方才能够降低运动损伤风险,融合多学科知识才能有效提高竞技成绩。市场需求迫使体育硕士人才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2 体育专业硕士生源情况

2.1 具备基础技能

据各大高校体育硕士招生简章显示,体育专业硕士均设报考门槛,体育专业硕士的考生,其本科所修课程以及从业领域都有明确要求,在复试环节也设有相应运动技能考核环节。数据显示体育硕士生源为学校教师,其占比超80%。在报考初期几乎已经完成生源技能删选。相反理论知识研究成为体育专业硕士的薄弱点,尤其是体育专业硕士每年都有因为论文不达标而延迟毕业的学生。反映出体育专业硕士普遍存在学术能力薄弱的现象。体育硕士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层次体育人才,而不是单纯的技能进修班。因此学校对于体育硕士人才培养除了立足于当下契合市场需求,还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树立大局观。从体育行业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综合型人才,重视其理论知识培养。

2.2 理论知识薄弱

过去长期体教分离的大环境背景,我国体育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的短板,导致其“崇术轻学”。据统计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2篇以上论文者占29.57%仅有1篇者占28.17%;没有公开发表论 文者占42.26%,有论文发表者占57.74%,总体科研能力偏低科研水平与培养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的是培养体育职业领域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对学术能力的要求,体育专业硕士更倾向于市场化许需求,其培养目标侧重于职业导向,其社会需求第一位的要求是实用性能。近年来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核心课程设置一直过度强调要突出实践与应用、职业与供求等要求,颇有过犹不及之势。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培养体育硕士学位固然没错,但矯枉过正却适得其反。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技能固然重要,自主学习能力才是第一位的。只有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适应高速发展更迭的社会。

3 研究生培养现状

3.1 国人对体育的认识局限性

蔡元培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张伯苓先生也说“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可是这些名言名句仍然无法改变社会各界对于体育的看法,也无法改变家长忽视体育的现状。何以为此,大环境使然,据数据显示自1984年中国恢复参加奥运会以来,截至2020年一共参加了15届奥运会,产生了298位奥运冠军,其中退役的有210位,奥运冠军退役后去向有77位留在了体育系统,31位选择创业,28位选择任教,21位从事事业单位,剩下的有条件的选择留学深造,进军娱乐或者从此消失在大众视野,杳无音讯。真正对奥运冠军的退役安置工作没有确切保障。造成这种局面的无疑是体教分离下导致运动员综合知识匮乏,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受限,一旦结束运动员生涯便失去生存能力。奥运冠军尚且得不到保障,成为我国高水平后备体育人才缺乏的一大原因。所以今天我们要体教融合,要求体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在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具备高知识素养,能够在脱离技能后也能具备学术和科研能力,才能从本质上改变体育后继人才匮乏的囧境。

3.2 对于体育专业硕士的误解

社会普遍对于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存在误解,将其直接对等于体育教师、社会指导员、裁判员等岗位的在职培训班,对于该学位的理解就存在偏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同样也应符合今天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的人才观。体育硕士研究生不仅仅要培养能力素养,其知识素养、情意素养同样重要。能力素养虽然是关键,但是知识素养却是基础。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才能正确合理的开展技能。教学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可知,科研能力以及学术素养才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3.3 现有体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模式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设计。不论是学硕还是专硕都按照同样标准进行培养,在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情况差异的条件下,还是盲目选择共性培养模式。各地高校也是照葫芦画瓢,未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及地方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定向化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存在脱节现象,许多体育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制定单一笼统的模式,许多与专业关联性不大的课程也设置,在面对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的去增加技能教学,没有深层次的分析原因。还是过去老模式,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研究生教育不仅为了完成学业而是要突出个体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主体性作用。只有基于此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议

4.1 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社会各界一再强调体育专业所示的实践应用能力,殊不知专业理论知识的习得才是专业实践运用的第一步。只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才会形成技能的正向发展。随着专业硕士培养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报考专业硕士也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专业体育硕士培养培养年限为2年,紧凑的培养时长使得体育专业硕士培养出现诸多问题。目前已经有许多高校将专业硕士培养年限提高至3年。据光明日报报道,河北师范大学发布通知:2022年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包括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年限拟调整为三年。2021年7月中南大学也明确,2017级以后硕士培养年限全部为三年。截至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河海大学、郑州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明确延长部分专硕培养年限。这背后也折射出专硕目前培养模式的问题,培养年限短导致课程设置仅仅为基础课和公共课,无法达到对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积累储备不够,与实践环节脱节,对国际前言知识学术明锐度不够。仅重视技能培养无异于本科教学,要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的差别还要体现在学术素养上。所以要坚定体育专业硕士的理论培养。

4.2 加强体育专业硕士学术能力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政治思想、学术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其目的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高级人才。关于学术水平方面的要求确定为:(1)硕士研究生: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突出研究要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其研究能力。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亦如此。以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在要求政治思想素质和科学态度的基本条件下对专业要求的规定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训练、管理和开展有关活动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方面的外文资料。尽管专业设置不同但对学术和科研的要求却基本相似。所以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4.3 以就业为导向对学位进行明确细分定位

术业有专攻,只有科学精准的定位,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相较于国外高校,我国在学位定位就显得不够精准。以美国高校为例,他们一开始就对与体育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进行过定位,它主要分为理科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science masters de- grees)、服务型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Masters De- grees in Service-Oriented)、数据分析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s in Data Analysis)和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Professional Masters of Art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这4大门类。又针对这四大领域细分其专业领域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娱乐与休闲服务、青少年体育发展、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残疾人体育。相比较而言,我国体育专业硕士专业定位就较为单一,仅分为4个专业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学位定位细分度不够也导致了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上的界限模糊以及共性化培养现象。很多专业本身对丰富的理论知识有着严格要求。以运动训练专业为例,虽然以竞技体育为核心,但是除了研究运动技术学,还需要掌握运动人体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作为体育专业硕士,在技术层面本科阶段其实已经接受过系统培训,反而是在理论层面较为薄弱。所以要突破体育专业硕士的短板,就需要重视理论培养。

5 结论

总之,从市场需求逆向思维下论证体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无论从长远角度还是以契合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市场需求,抑或是以实现体育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都在强调体育硕士理论知识以及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結合中国体育生自身技能强、理论薄弱的特点,以及我国现行体育硕士培养模式的重技能、轻学术的困境,更加突出体育专业硕士需要强化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学术能力培养。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学术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