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程在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教师资格证和师范认证的提出,使这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是改革的焦点所在,只有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发展性评教,才能大幅度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发展,师范先行。可见,师范院校的发展对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师范院校普遍面临着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优秀生源报考师范意愿的加强、师范院校师范特色的巩固等几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的破解,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领、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不断与时俱进的革新。《教育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师范院校示范性课程之一。随着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持续推进,教育部于2017年10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办法》)的通知,要求师范院校进行师范认证。“双证”(教师资格证和师范认证)的提出,使作为体现师范特色的课程——《教育心理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教师资格证准入制度的需要
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育行业的通行证,是教师任职、就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录用教师的依据,也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体现。教师职业既要求教师具有运用教育规律有效传授知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能力,又要具備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是否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是他们能否具有“师范”资质的体现,也是他们能否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必要条件。教师资格证是竞聘教育岗位的敲门砖,师范生只有获得了教师资格证才可以竞聘教师岗位,成为教师。而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就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以此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具备掌握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的能力、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故此,教育心理学作为师范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被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因而,针对教师资格证考核要求,《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师范专业认证的需要
《认证办法》的实施,为破解师范专业发展的困境、引导师范专业回归初心(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强化了师范专业的专业性与师范特色,同时也对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师范认证标准的引导下,师范专业的质量观不再停留于对过程和要素的考查,而以“产出导向”为引导,重点考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以及这三者之间的逻辑支撑,关注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强联系”。在师范认证的导向下,《教育心理学》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3、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开设实际情况的需要
大部分师范院校除了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在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之前会开设《普通心理学》课程外,其余专业基本上不开设心理学入门课程。因而,大部分师范专业生不具备心理学基础知识,致使他们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时不具备相应知识,造成学习困难,降低了学习兴趣。故此,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之教师资格证考核要求,教师在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时,会拓展《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等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内及学生零基础的情况下,要完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讲授,就难免会引发一系列矛盾。
比对教师资格证考核标准与师范认证标准的“双证”标准,《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为对未来的教师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一门必修课程,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宽泛,缺乏能力本位的培养;课程内容庞杂,编排上缺乏逻辑性,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松散, 对学生的实操性指导欠缺;课堂基本上沿用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将教师绝对主导化,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课程多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达到“双证”要求,《教育心理学》急需从课程内容设置到教学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
“双证”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四个焦点
师范认证和教师资格证“双证”要求,督促师范院校进行改革。“双证”作为保持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政策、准则,也是衡量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指导标准。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心理学》要想建成使学生终身受益又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导航灯和方向标。课程目标应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相一致。各种版本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比较笼统、宽泛,缺乏实际操作性。对比“双证”要求,对被考核者的考查目标更加细致、明确、具体,同时更加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需要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目标重新定位。
2、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及思政化
课程内容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迄今为止,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心理学课程选用教材版本繁多,内容体系总体呈现以下特点:内容仍以传统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与实际教育教学联系松散,缺乏实际操作性、指导性,编排上缺乏系统逻辑性。根据“双证”要求以及师范生基本学情,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应遵循“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的原则进行完善化、系统化。
3、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法制约甚至决定学法,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将教师绝对主导化,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双证”要求以及防疫需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灵动、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4、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它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有以评带教、以评促学的作用。因此,多元化的综合评教十分关键,评教应兼顾课堂表现、作业撰写,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评教应是灵活的、多元的发展性评价。
“双证”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路径
课程改革的初衷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因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就成为课程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作为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获得教师资质,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是基本目标。综合上述教育心理学课程状况,同时考量“双证”既要求考查师范院校教学过程,又考查教学结果,既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又考查学生能力发展的导向,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多层面、多视角的。
1、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双证”导向标准,以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支架,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信息,是实现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以及实现毕业要求的载体,同时课程内容又受课程目标、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求的指导与制约。
一是要完善课程内容。围绕“双证”导向,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依照学生身心以及认知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增设心理辅导章节,例如心理健康概述、常见心理辅导方法、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等。
二是要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应从四个维度进行: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在每个维度下再设置具体的相关章节,为了保证章节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同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应遵循“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的原则,使学科知识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整体,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化、完善化的同时,也应根据前沿研究、时代要求,不断更新、完善相应课程内容。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保障内容体系完善、更新的同时,也要确保学生品行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中恰当地嵌入思政元素,进行思政化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围绕“双证”导向标准,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为中心,丰富教学方法,以教促学。教学过程是教学内容在师生之间转化的过程,它既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传授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建构、内化和理解的过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教师、学生两个主体,教育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学的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学生成长的速度与高度,而面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容量大、内容抽象、学生缺乏积极性等不利现状,教学方法的丰富革新就十分必要。
圍绕“双证”导向标准,教学方法的丰富革新应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为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传统讲授法、夯实基础。讲授法适用于基本概念、原理原则等比较抽象的理论性内容。例如学习理论、心理发展理论、学习动机理论等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内化,就需要老师采用传统讲授法精讲细讲。
二是体验式教学法,进行体验、增进认知。体验式教学法是融合角色扮演、讨论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该教法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分为三步,即设置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感受,尝试问题解决策略并组织同学讨论;总结与感受分享。
三是试教法,提升学生师范素质。试教法适用于教育心理学中“影响因素、策略”等知识的教学,对于这些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随堂进行5-10分钟的微课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该教法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言语表述能力与实际教学能力。
四是案例教学法。运用所学知识点、利用典型案例,培养师范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该教法主要的步骤为:知识点→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教师点评。
五是组建学习共同体——探究、发现性学习。学习共同体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理念,一般是由6个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团体,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争鸣,最后形成共同的意义建构。该法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会思考、勇于探索。
3、注重发展性评教
围绕“双证”导向标准,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为两翼,注重发展性评教,以评带教,以评促学。教学评价具有以评带教、以评促学的作用,对教育教学有重要影响。基于“双证”导向标准,灵活多样性的综合评教就十分必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自评与学生自评”来促进师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形成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良好教学生态。评教中既要关注结果,又要注重过程。针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评价过度关注结果性评价而忽视发展性评价;评价指标单一;重知识的考察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等问题,教学评价应从两个主要方面加以完善:提高学生课堂表现、平时成绩比例,突出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改变一卷定分的评价方式,兼顾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增加主观题、案例分析题考核比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他们能力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未来职业适应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学生能力的培养、发展贯穿于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有直接关系。故此,要重视发展性、过程性评价,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注重实践,努力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路海东,李力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J].高等师范教育研,1999(04):14-18.
[2]张积家,王慧萍.学以致用是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J].心理学报,1993(01):102-108.
[3]贺智慧.信息时代的教育心理学改革刍议[J].教师,2011,(05):37-38.
[4]曹海丽,王天雪,余桦,杜巍,冯建国.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高教研究,世纪桥,2015(05):57-58.
作者简介
郭春涵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