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韩,徐礼平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培养的一类医学生,是为乡镇卫生院以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1]。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未来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遵循,也是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开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新局面的目标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相对复杂的工作环境与“低待遇、低地位、低认同、晋升难”的工作状况相互交织[2],进而影响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国外,职业使命感可认为是一种从事特定工作的生活目标和信念[3]。在国内,职业使命感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赋予个体的职责、任务和要求的内化心理[4]。在当前研究中,职业使命感更多认为是人们基于长远考量的一种职业导向,是核心信念和价值观的体现,注重工作对于个人及社会的意义[5]。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对未来职业的追求,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核心信念。纵观文献,有关研究对职业使命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从研究内容看,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使命感的具体表现、动力来源和作用效果等方面[6-8],缺乏其影响因素方面的探索;从研究对象看,以往主要关注了教师、医护人员、企业员工以及师范生等人群[9-12],而有关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则少有涉及;从研究方法看,以往关于职业使命感的探索多以量化研究为主,而采用质性分析的研究却鲜有发现。事实上,质性研究更能挖掘潜藏在个体内部影响其职业使命感的核心问题。为此,本研究聚焦尚未处于工作领域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分析其职业使命感的维度及影响因素,为提升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提供参考。
采用理论抽样对研究对象进行选取,即按照研究目的或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进行抽样,以便能够抽取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13]。于2020年10-12月对遵义市某高校大一至大五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由于各个年级和班级的差异性较大,故先采用分层抽样对访谈对象进行选取,即在5个年级组中共计选取23名学生进行访谈,以减少各个年级组访谈对象的差异性,同时保证其代表性。在参考班级职务等信息的情况下,最终确定18名访谈资料更为丰富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1.2.1 半结构式访谈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使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前取得受访者的知情同意,并说明在此次访谈中需要全程录音以及相关事宜。结合以往不同人群职业使命感的研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半结构式访谈提纲的基本内容确定为“您为什么选择全科医学专业?您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您现在作为一名医学生是否感觉有一种驱动力或者一种责任感?您认为在基层工作可以实现您的人生价值吗?您认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当您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是怎样面对的?当时是什么感受?”等15个核心问题。访谈提纲仅作为研究问题的思路引导,在访谈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最终获取人均约30分钟的访谈录音资料。
1.2.2 资料整理与分析。首先,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码,然后通过与学生的多次交流和反馈对访谈资料进行进一步完善,最终获取约4.5万字的访谈文字资料。编码采用访谈人员的编号F、访谈提纲中问题的题号D以及该问题回答的句数S,即F-D-S的形式。访谈资料中编码第1个访谈人员记为F1,回答的第1个问题记为D1,第一个问题中回答的第一句记为S1。其次,将本研究的18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访谈资料系统地进行编码、整理和分析,发现其中14名学生的访谈资料就已经归纳出有关研究现象的所有核心概念,而在剩余的4名学生的访谈资料中并没有发现新的概念,可认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相关资料已经达到理论饱和。最后,通过所掌握编码资料中的概念类属、属性特征以及类属之间的关系严格按照扎根理论中三级编码程序进行理论构建。
遵循开放式登录编码的基本原则,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采取不同策略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提取。经过反复对访谈文本思考和分析,最终提取54个有意义的初始概念,并归纳出16个基本范畴。采用学术界一般通用标准,每一个基本范畴确保有3个或3个以上初始概念,每一个初始概念在不同个体文本中至少提及两次以上,同时剔除掉频率少的概念[14]。见表2。
表2 开放式登录编码
通过开放式登录编码的结果,对基本范畴进行情景、结构、功能、因果、类型等关系的深度分析和归纳,将被研究者的话语融入当时的客观语境,然后对研究现象进行文化主位的思考。最后,对初始的16个基本范畴再次进行整合提炼、分析聚类,得到以下6个主范畴。见表3。
表3 关联式登录编码
以“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结构维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线索,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进行模型构建,该理论力图解释个体在职业兴趣形成、职业目标选择以及职业表现过程中的内在因素、行为和外界环境的共同影响[15]。围绕主范畴核心类属的逻辑脉络,本研究构建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及理论框架,即职业使命感的形成是从环境外生驱动到主体内生驱动,再到职业使命感的发展过程。见图1。
图1 综合模型及理论框架
本研究发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包括导向力、意义感、意志力和情感投入4个维度。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结构维度与其他人群职业使命感的结构维度有相似之处,其中导向力、意义感与张春雨探讨的大学生职业使命感结构要素中导向力、意义与价值的结论基本一致[16],而意志力则与廖传景等探讨的教师职业使命感结构要素中职业坚守的意义基本相同[4],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独特的结构要素,即情感投入。
3.1.1 导向力。职业使命感来源于一种导向力,这种导向力被定义为个人因无法抗拒的力量而必须接受和完成的任务[16]。在本研究中这种导向力主要来源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个人导向认为职业使命感是个体对其工作的深入思考,将职业视为一种生活的目标[3],或是以利他性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17]。本研究从个人导向出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认为职业使命感是自己身上肩负的一份责任和一种担当,来源于个人的理想信念,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将其职业使命感视为个人职业生涯里的内在信仰和与生俱来的职责匹配。社会导向认为职业使命感需要把职业的价值和意义融入到自身所处的社会和国家之中,注重个人的职业价值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和认同[18]。本研究从社会导向视角发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是因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而响应国家的召唤,通过职业奉献体现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追求和热爱,进而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无论是从属于个人导向还是社会导向,核心意义是一种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价值共识,其目的是一种符合社会需求和响应时代召唤的职业追求。
3.1.2 意义感。意义感是职业使命感中个体在工作中的一种积极的感受[19],强调职业与人生意义、目的、价值和兴趣的统一结合[16]。在本研究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职业使命的意义感体现在自我实现和利他奉献两个方面。自我实现表现为一种实现人生目标的体验感和意义感,注重个体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同和追求[18]。在本研究中,这种自我实现可视为是一种职业价值观的体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认为追求职业使命是实现自我的方式和途径,认为医生的职业价值与自我人生意义相契合,适合自己将来的人生发展,最终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利他奉献是一亲社会行为倾向,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而甘愿奉献自己,注重职业使命感的利他意义性[19]。与自我实现的意义性相对应,这种意义是以个人职业的社会价值为取向,把奉献他人和社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显然这种意义感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本研究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利他奉献体现在对服务基层的积极态度,进而表现出对将来基层工作的爱岗敬业和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可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待职业使命的两种意义感都具有利他性和亲社会性,强调在实现职业使命过程中注重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1.3 意志力。意志力是指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而能够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20]。有研究认为职业使命感的意志力是一种职业坚守的表现[4]。本研究中的意志力表现为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积极进取的状态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坚信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崇高的,在现实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他们能够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并且能够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其实质是他们承担使命任务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一种控制能力,或是一种为追求职业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决心。由此可见,这种意志力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身上彰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在职业使命感的推动之下,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不忘学医初心,不轻言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肩负起医学生的使命担当,积极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之中。
3.1.4 情感投入。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其职业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和体验[21]。在本研究中主要体现在家国情怀、乡土情怀和感恩感戴3个方面。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前途命运所展现的关爱之情和使命担当[22]。家国情怀把家与国的命运和个人发展融为一体,它是中华民族最具民族性的精神品质。在本研究中,这种民族情感表现为家国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职业使命同向同行,追寻个人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是为了家国的蓬勃发展。为此,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愿意去基层工作,希望自己能够扎根基层、建设家乡,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形成一种职业奉献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使命情怀。乡土情怀表达的是个人对家乡的一种情感归属,是对乡土文化观念的认识以及对乡村物理和社会环境的整体认同[23]。在本研究中,这种乡土情怀更多地表现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家乡与生俱来的热爱。感恩感戴是指个体在得到一种利他行为的恩惠后,面对同样需要帮扶的人时所产生的怜悯之心以及做出回报行为的积极心理状态[14]。在本研究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了解基层的医疗困境,他们不仅心怀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感恩国家和学校的免费培养之情。可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中的情感投入是家国情怀、乡土情怀和感恩感戴相统一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传扬。
3.2.1 内生驱动。个体内生驱动是其职业使命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的技能、兴趣和价值观会对个体的职业选择有着重要影响[24]。在本研究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内生驱动主要来源于价值取向和兴趣能力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使命感产生的基本动力。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应该与国家的发展相关联、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体现出医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兴趣和能力可以激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一些学生源于对医学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寻找一个实现职业理想的方式途径,而这种方式的引导促使他们选择从事医学事业,最终实现职业目标和个人兴趣的完美匹配。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有学医这方面的潜力和天赋,实践能力比较强。这种天赋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更热衷于自己的专业并且为之努力奋斗。可见,个体职业使命感的形成来源于主体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依靠个人天赋使这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然后通过个人能力激发出职业使命感的动机。
3.2.2 外生驱动。职业使命感形成和发展不仅依靠内生驱动来实现,而且还需依靠外界环境的推动,即职业使命感的外生驱动。有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的良好氛围或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个体职业使命的感知非常重要[25-26]。与此同时,家庭支持、组织氛围以及国家支持和社会需要对职业使命感的形成有明确的导向作用[19]。本研究的外界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家庭期望和学校氛围3个方面。社会支持是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践行使命的基础保障。这种社会支持体现在国家的扶持和照顾以及社会群众的认同和认可。对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而言,有了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即使在基层工作,也坚信自己能够实现职业价值。可见,社会的支持从最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基础保障的后顾之忧,为其职业使命感的发展提供了激励作用。家庭期望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选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人家庭成长的环境和隐性教育对其职业的选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选择医学专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支持和建议,作为子女的他们遵从父母的意愿,从而选择在基层就业。学校的良好氛围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培养和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校期间一些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促进其未来基层职业生涯的发展。可见,整个环境的外生驱动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动力条件。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个体内生驱动和环境外生驱动的影响。内生驱动是个体职业使命感形成的内在动因。动机归因理论认为个体成就行为的内部原因具有稳定性[27]。本研究中内在原因主要包括兴趣能力和价值取向等,而职业使命感的动机来源是内生驱动,一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价值取向才是其形成职业使命感的根本动机。麦克兰德认为高成就动机的个体在工作中敢于做出自己的职业决策[27]。因此,个人能力与动机意识和天赋呈现积极正相关[28]。而且,个体的能力水平越高可以带来心理情感上的满足,能够进一步强化个人使命感[26]。此外,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外生驱动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构建的环境系统。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等外部环境共同作用[29]。杜威也曾阐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的原则,强调了客观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30]。在本研究中,社会-学校-家庭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境系统。其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个人理想信念的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31]。学校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稳定形成的关键时期[31]。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的5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并且能够成为激励和引导个体行为的力量[27]。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社会支持满足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基本需要,从而促进其职业使命感的形成。因此,在整个环境系统中,一方面社会支持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憧憬,进而明确其职业使命感的方向;另一方面家庭期望促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努力学习,进而强化其职业使命感的动力。
通过质性分析发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由导向力、意义感、意志力和情感投入4个维度构成。导向力是其职业使命感的动力来源导向;意义感是职业使命实现的基本内容,是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态度和看法;意志力是其践行使命过程中的毅力和韧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依靠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任务;情感投入是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将职业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此同时,个体的内生驱动和环境的外生驱动是其职业使命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职业使命感的形成和发展中,需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首先,充分发挥个体的内驱动力,激发其职业使命的导向力。内驱动力是一个人职业使命感的根本来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在基层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进而深刻地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意义。其次,关注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家庭家风建设,促进家庭的隐性教育,使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职业情感。再次,注重学校教育的指导作用,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农村订单定医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和明确职业方向。最后,加强社会资源的支持保障,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构建“国家政策支持、提升社会认同、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保障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在基层工作中能够实现自我奉献的意义感和幸福感,让其更加有能力服务基层、有意志扎根基层,使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能成为一个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