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进入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在金融服务领域,数字金融的发展如火如荼,金融科技正在对传统的金融服务业进行重塑。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数字金融、金融科技已充分印证了自身的独有价值。从业界实践看,数字金融、金融科技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改善了用户体验,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并大幅降低了成本与风险,从而有力支持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一系列新的监管要求,不难发现,未来数字金融的使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将会从单纯的“提升效率”过渡到“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助力共同富裕、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双碳”目标的达成等领域大有施展空间。此外,数字金融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有效弥合“数字鸿沟”,让金融服务惠及更广泛群体,从而精准滴灌小微企业。这些都是数字金融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银行走上数字科技服务小微企业金融新赛道
小微企业金融的赛道充满潛力,值得发力,这离不开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讲道,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融资渠道作用”。同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非常具体地提到了要用金融科技的方式,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和服务便利度。2021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服务小微企业客户,并要求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地方性法人银行回归服务地方、服务社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筑牢本地小微企业客户基础。
与此同时,在国家各级部门的努力下,我国发展小微企业金融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银税互动、企业二代征信系统、工商、司法的数据源建设不断推进,使得银行可使用包括税务数据在内的更多元的合法合规信息还原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国家在税收支持、专项货币政策工具和线上仲裁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给予了银行更大的财务空间和业务可行性。
正是这些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以及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进步,使数字科技服务小微金融之路更加可行。
金融科技发展助力弥合小微业务供需两侧鸿沟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企业数已有约4100万家,但其中有贷款的企业只有约300万家,比例仅约7%,企业贷款市场缺口极大。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缺口?从广义小微市场的角度看,信贷市场是两端分化的。一端比较优质,客户可以做房产抵押等,市场较成熟;另一端则是比较下沉的客群。但在这两个大的客群之间,仍存在大片空白——那些既没有抵押物,信用状况也还不错的小微企业。事实上,因为这些小微企业多数资产信息不透明、抗风险能力弱,传统的金融模式在服务这些企业时出现了风险成本高、运营成本高、服务成本高的“三高”问题。如何克服“三高”问题,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呢?这正是时代变革为互联网银行留下的发力方向与空间。金融科技的发展在供需两侧的“天堑”之上架起了桥梁,有助于弥合这些难以逾越的鸿沟,克服“三高”问题。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是融资简单、融资快捷、融资便宜。而传统上,小微企业融资存在明显的痛点,比如小微企业大部分缺乏押品,融资单笔金额小、周转快、用款急。此外,传统上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很多是通过评估小微企业法人的资质来进行风控的,风控手段单一、信息不对称的情形比较突出。面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互联网银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为基础,从数字化技术和思维出发,克服小微企业的融资痛点,化解“三高”问题,更好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具体表现在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精准营销、数字化精细运营三个方面。其中,数字化大数据风控能让银行端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敢下沉”,从而降低用户端的使用门槛,让小微企业拥有真实的“获得感”;数字化精准营销则能精准地找到小微企业主在哪里,在迅速扩大覆盖面基础上,降低了获客成本,实现“能下沉”;数字化精细运营则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更好地与小微企业快周转的需求相匹配,提升小微企业的使用体验,进一步降低银行端的运营成本,也使得用户端获得高效的服务,服务好小微企业的全生命周期。
普惠小微金融的数字化实践:发展可持续、风险可承担、成本可负担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重要的表现是“首贷难”,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银行提供贷款需要依据征信记录,负债数据成为其中重要的支撑。而小微企业传统档案体系并不完善,天然会产生首次贷款难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批量产生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渗透到商业行为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累积的数据也成为传统征信模式的有益补充,为信贷决策提供了有利依据,这为从根源上解决“首贷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具体到企业端,涉及包括税务、工商、人社等公共部门数据,通过充分挖掘其背后的金融价值,能为企业信用画像提供丰富的信用信息资源,从而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提供较好基础。目前,国内从业者也对此进行了探索。例如,微众银行于2017年设计出的“微业贷”,其瞄准的客群是实体经济范畴的长尾小微企业和没有银行企业贷款的“首贷户”,以数字化科技为基础,创造性地将企业主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经营数据结合起来,利用“银税互动”为突破口合规获取客户授权的涵盖工商、税务数据等数据,全面评估企业资质表现和授信,针对性地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
实践证明,发展可持续、风险可承担、成本可负担的小微服务新模式,能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的效率、规模和用户体验,同时降低了银行端和用户端的成本,并可有效控制风险。
既依托核心企业又不依赖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小微金融服务领域,普适的产品其实较难满足不同行业甚至不同链条环节小微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因此有必要发展供应链金融。但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面临不少问题。传统银行的总分支行架构难以有效服务分布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客户,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授信主要依赖核心企业,缺乏对供应链上的经销商的信用主体评估,也导致难把这个业务做大。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有的行业有淡旺季之分,旺季时需求量大,有的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也大,下游存在俗称的“赊账”现象,而很多经销商,比如快消行业的,缺少可抵押、质押的资产,再加上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的现金流存在一定的裂缝。贴合这样的差异化的供应链场景的使用特色,在实践中,需要在普适的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设计更加关注和利用经销商、供应商本身的信用数据、交易数据、税务数据的业务模式,而不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实现更加轻量化,不需要去确权、保理、质押,也不需要经销商提供任何押品,让经销商、供应商的现金流与银行贷款能形成良性的资金流循环,缓解短、频、急的融资需求。通过与一些行业内知名的核心企业建立合作,批量化地触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实现以点带面、以面促链的效果。其核心建立在数字化风控能力的基础之上,其关键是,创造一个既依托核心企业但是又不依赖核心企业的模式,依托的是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跟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和小微企业自身的交易数据,而不像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那样依赖应收账款。目前,笔者所在银行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实践看,这种业务模式是创新数字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可行路径。
引入特色数据打造差异化的科创金融服务。如今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以及重点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本质上离不开产业的创新能力,更强调的是要强化创新的引领作用。科创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亦有其不同之处,其在成立之初资金主要来自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随着企业的成长,这些企业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如利用股债贷结合等。而且这类企业在特定研发阶段、特殊机遇期经常会有临时、大额度的资金需求,对融资的便利性要求较高。这类企业的核心资产又往往主要是人才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这也导致银行为其提供贷款时,从风控到贷款产品,都需要做出调整。针对这些痛点,可通过引入专利、知识产权等特色数据,打造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实现贷款额度高、申请快、线上授信。从强化政银合作的思路出发,互联网银行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打通数据链路,把贴息做成线上一键即可完成的功能,对科创型企业来说使用更加方便快捷,也能更好地降低企業的融资成本。同时,沿着政银合作的思路继续发散,亦可进一步探索微众银行首创的线上化、批量化的融资担保服务机制,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
数字化小微金融服务新模式的复制、推广可行性
互联网银行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本质上其整套产品逻辑都是基于数字技术打造的,遵循的是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去破解金融难题,因此互联网银行在善用金融科技方面有一定的“天然基因优势”。这些优势包括战略上的专注与投入、科技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以及线上化的独特组织体制。例如,通过组织体制的差异化,可把科技、风险、产品、运营高度集合在一起,形成非常灵敏的组织。这些优势助力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在探索数字化小微金融服务新模式方面走在前列。而随着国家层面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打通,区块链、云计算等一系列技术的成熟应用,互联网银行在探索数字化小微金融服务上所形成的“微业贷”等新模式将会更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拓展性。
面对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微企业发展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任重而道远。互联网银行也正与更多中小银行广泛开展合作,期待各方发挥各自优势,探索推广成功的模式,共同提升数字化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普惠金融的能力,共同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
(公立为微众银行企业金融总经理。本文编辑/孙世选)
面对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微企业发展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任重而道远。本文阐述互联网银行如何通过数字科技的应用克服小微企业融资“三高”难题、化解供需两侧鸿沟;如何通过发展既依托核心企业又不依赖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引入特色数据打造差异化的科创金融服务,探索构建发展可持续、风险可承担、成本可负担的可持续普惠金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