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文化的精神特质

2022-06-11 13:27卢少珊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8期

摘要:本文综述了文化、科技文化的研究基础,回顾了浙江科技文化的历史与成就。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浙江科技文化内蕴于“浙江精神”之中,呈现“求真务实”“山海兼蓄”“开放图强”的鲜明特征,并就浙江科技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科技文化;浙江科技文化;浙江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与浙江省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和浙江省文化建设的加强密不可分,同时更与“浙江精神”的鼓舞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密不可分。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是浙江省能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曾概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指出源远流长的浙江精神始终流淌在浙江人民的血脉里,构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1]

浙江科技文化作为浙江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浙江人生活方式、浙江人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浙江科技文化的精神特质也内蕴于“浙江精神”之中,体现出其鲜明特征。

一、研究综述:文化、科技文化、浙江科技文化

(一)文化与科技文化

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很难给出精准的定义。中文中的“文化”可追溯到《易经》,“文”由纵横交错的纹理引申为社会制度,“化”有改变之意,“文化”的原始含义是以“文”去“化”人,用制度规范、道德习俗等社会科学知识去影响改变他人,使之成为有教养、有知识、符合社会规范的人。英文中的“Culture”源自拉丁语cultura,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进而引申到对人身体及精神的培养。[2]学者往往是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和形而下的器物层面对文化进行整体性概括,例如泰勒(Edward Burnett)在《文化的起源》中提到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的人种学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3]杨怀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等的总称。[4]

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7月28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作报告时,曾插话谈了文化的概念。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古今中外对文化的定义不下百种。一般而言,大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文化是指其中的精神财富;小文化特指“教科文卫”中的这个“文”字,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也有人提出,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文化,也叫物质文化,即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是在物质层面上含有的某些精神因素,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都属于这一层次;二是中层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通过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如宗教、制度、风俗、艺术等;三是深层文化,也叫哲学文化,主要从一个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和哲学层面体现出来。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往往是三个层次彼此交叉,相互渗透,很难区分。深层文化渗透在表层和中层文化之中,表层、中层文化也映射出深层文化。我们建设文化大省中的“文化”,是十六大提出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从工作内容上说,主要包括思想理论、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5]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是这一历程的不同阶段。”“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6]

科技文化是指以科學技术发生发展为根据、生成于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一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主要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制度、科技道德、科技精神、科技教育与传播和科技法规等,表现为理论和实践两种形态,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是人类观念地把握外部世界的思想结果,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理性精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协调精神的最集中体现。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即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文化样式),是人类在以区别于动物的方式改变外部世界、不断建立属于人世界的活动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部分。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社会空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而且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包括道德、宗教、艺术等活动)的深度、广度和运作方式。[7]学术界先后有科学文化、科学家文化、技术文化、创新文化等内涵虽有不同但外延基本相近的语汇,宏观上也可以视为包括在科技文化范围内。

(二)浙江科技文化历史与成就

浙江科技文化源远流长。浙江科技文化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科技文明的曙光,延续至今长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浙江科技文化农业、水利、建筑、交通、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对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人的生活方式、浙江人的性格、价值观乃至浙江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浙江文化中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

浙江是长江流域科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隋唐以后,国家的经济中心南移到长江流域,特别是南宋定都杭州,浙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了中国的科技中心,科学技术引领了全国的发展。南宋时期作为全国科技中心,代表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最高水平。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达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国对世界科技发展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出现在宋朝,其中不少新科技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堪称第一。[8]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评价说:“每当人们研究中国文献中科学史或技术史的任何特定问题时,总会发现宋代是主要关键所在。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9]

综合前人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将建国后浙江科技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时期,其主题分别是在废墟上重建、在新途中奋进、在劫难下停滞;二是是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末,其主题是迎接科学春天的到来、吹响体制改革的号角、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等;[10]21世纪初至今可以算作浙江科技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主题是“四个强省”“五个高地”“科技文化强省”建设等。

(三)浙江科技文化研究概述

在政策支持层面,政府通过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浙江省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2020-2025)》等方式,对“打造全民科技文化省”“打造浙江科技文化”“建设科技文化强省”等目标进行了阐述和指导。在学术出版方面,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资助出版了《浙江科学技术史》的《晚清卷》《民国卷》《当代卷》,陈晓等编著了《浙江科学技术史话》,较系统梳理了浙江科学技术的历史。在阵地建设方面,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浙江科技学院设立了省级的智库研究机构“浙江省科技文化研究院”,系统开展科技文化建设研究。在学术研究方面,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浙江省社科联,设置了“科技文化建设”专项规划课题,推动了浙江省科技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汪劼系统梳理了浙江科技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当代价值,杨晓伟构建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就浙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朱赟等结合道家“形质神”哲学理论,对浙江省科技文化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总体来看,浙江科技文化的研究尚属刚刚起步,大有可为。

二、浙江科技文化的精神特质

(一)浙江科技文化的“求真务实”精神特质

浙江科技文化具有强烈“求真务实”精神特质。中国古代文化整体上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的末道,但历代有识之士也还是看到科学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巨大价值,鼓励实用技术的应用发展,塑造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实用理性特征。浙江科技文化承袭实用理性,再加上以王阳明、黄宗羲等浙江先贤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浙江文化特征,使浙江科技文化呈现出强烈的“求真务实”精神特质。

浙江先贤王充所著《论衡》,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是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文献,体现了浙江科技文化中可贵的“求真”一面。

在务实方面,浙江科技文化发展的每个脚步都与实际生活需要密切相关。例如河姆渡时期为解决食物问题而开始种植水稻;为解决人多地狭问题而进化出“精耕细作”文化及蚕桑丝织文化;为解决排水及运输问题而实现的水利技术进步;为开拓生存空间获取更多食物来源而致使的造船及航行技术的进步;为赢得生存空间而获得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及火药技术的突破等。

(二)浙江科技文化“山海兼蓄”的精神特质

浙江科技文化具有独特“山海兼蓄”精神特质。浙江省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呈阶梯状。该省西南部以山地为主,中部则以丘陵为主,及至东北部,又变成了低平的冲积平原。"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浙江地形的形象描绘。

同时,浙江又是一个海洋大省,浙江省域范围内,领海和内海面积达4.24万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可以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整个浙江省的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另外,浙江省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居全国第一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占了全国岛屿总数的五分之二。[11]

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样化的文明特质,使浙江科技文化兼具独特的“山”“海”特质。以浙江古代科技文化为例,稻作、水利、蚕桑丝织、火药技术、造纸、印刷等的成就深具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造船、指南针、青铜剑、經世致用浙学思想则体现了兼收并蓄的海洋文明特点。

“山海兼蓄”的精神特质是“山海协作”工程规划和实施的重要思想源泉。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多次指出,要客观辩证地看资源问题,要看到浙江省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把欠发达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重大海洋产业化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强化科技创新和综合集成,全面推进科技兴海战略实施。2004年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搞“山海协作工程”要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浙江科技文化“开放图强”的精神特质

浙江科技文化具有鲜明“开放图强”精神特质。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浙江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1%,人均资源拥有量居全国倒数第三,95%的资源依靠外部输入。

面对资源劣势,浙江人民把走在前列的视野优势转化为开放图强的政策优势,蕴藏在血液里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拼搏精神喷薄而出,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发力,创造了人均GDP、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均纯收入、可持续发展能力均据全国前列的浙江奇迹,成就了浙江“经济大省”的地位。

以科技政策为例,浙江省1992年就提出了“科教兴省”战略,为1995年国家层面“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1995年在全国较早开设省级的技术交易市场;1996年又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开展创建科技进步先进县活动;1998年颁布政策鼓励开展技术入股政策;2005年提出加快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省”;2020年进一步提出建设“科技文化强省”,步步领先的科技政策体现了浙江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开放图强精神特质。

三、浙江科技文化精神特质与“文化浙江”建设

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21世纪以来,浙江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浙江精神为指引,先后经历了“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浙江”三个历史阶段,体现了浙江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的观念自觉、主体自觉、品质自觉。

几乎在同一时期,浙江在科技文化建设方面也经历了“科教兴国”“四个强省”“科技文化强省”三个不断深化、细化、压实的阶段,体现了浙江科技文化对浙江文化的丰富、发展和淬炼。

时至今日,浙江籍两院院士人数和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两项数据均雄踞全国前列,展示了浙江省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个方面的突出优势,这与浙江科技文化精神特质的影响浸润密不可分。在推进科技文化强省建设中,浙江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工作格局,着力文化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用科学文化丰富浙江文化,用科学精神淬炼浙江精神,营造“讲爱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科技强省、文化浙江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J].北京:哲学研究,2006(4),4.

[2]程宏燕.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15-19.

[3]EdwardBurnettTylor,TheOriginsofCulture[M],NewYork:HarperandRow,1958,p1.

[4]杨怀中.科技文化及其软实力研究——以文化强国战略为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4.

[5]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92-293.

[6]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的前沿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6.

[7]杨怀中.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建设[J].河南:中原文化研究,2013(6),59-64.

[8]王国平.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从"南海一号"沉船发现引发的思考.浙江:中国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5),26-39.

[9]汪劫.浙江科技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当代价值[D].浙江:浙江大学,2014,33-34.

[10]许为民等.浙江科学技术史当代卷[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4-8.

[11]傅宏波.海洋经济强省浙江人的夙愿[J].浙江:观察与思考,2005(4),20.

(本文是2021年度浙江省哲社规划对策研究类课题“文化浙江中的科技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1NDYD042YB)。

作者简介:卢少珊,1983年生,汉族,籍贯:江西九江人,从事艺术史论及科技文化研究,工作单位:浙江外國语学院,职称:讲师,学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