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学华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质量效率、培养学生素养。当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少驱动性,目标指向不清,组内合作效率低等。针对这些情况,建议教师采用几个对策:合理分配小组,培养合作素养,激发合作动能,明确合作目标。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4-0176-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Englis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QIU Xuehua ( Jianyang No. 2 Middle School,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main function of organizing students to carry out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improve learn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literacy. At present, the main problems of Englis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re: lack of motivation, unclear goal orientation, and low efficiency of intra-group cooperation. In view of these situ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adopt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rationally allocate groups, cultivate cooperation literacy, stimulate cooperation momentum, and clarify cooperation goal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主要作用在于三点:利用合作学习的开放性、活跃性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利用同学间的互助来提升學习质效;利用合作过程来培养多种素养发展(如协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合作学习的组织难度要大于讲授,因开放度高、自主性强,学生的心理、态度、方法、过程、质量等都需要精心把握。一旦操作有误,不仅不会得到预期教育效果,还可能使学习变得松散、低效。
1.初中英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缺少驱动性
合作学习开放度高、自由度高,对初中生来说,能带来较好的学习体验,又因教师参与度低,心理相对放松,因而,合作学习本身就具有激发学习主动性的作用。正因有这种判断,不少教师组织合作时,常会忽视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调动,认为没有必要。实际上,缺少有意地对学习情感的激发,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往往是虚假的。从教师角度来看,学生“学”得热火朝天,氛围很好。而其实,不少学生不是在真正学习,而是借机放松。聊得很热闹,但聊的内容不是英语学习,而是闲篇——而,教师不太可能监督到每个合作组的状态。这个问题,使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价值产生了质疑,认为并没有传言那么好,学生的学习质效和素养等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或发展。如在学习I have a small nose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合作练习情景对话,“Who am I?Can you guess?”“Yes. Are you Michael?”……这个对话情境只有两个角色,小组四名学生,两名练习,两名当“观众”,而且练一遍就开始聊闲篇。这就是缺少学习驱动所造成的。
(2)目标指向弱
合作学习能起到多元教育作用,但并不是每次合作都同时产生所有教育效用。通常,基于合作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每次合作只起到一到两个主要教育作用,而其他教育价值则属衍生收益,并不强求其必须存在。一些教师忽视了这个规律,认为只要让学生合作,就一定会收到多种且有质的教育效果。这样,组织学生合作,不进行预先目标设定,至于合作学习最终取得什么效果,则“听天由命”。而我们知道,合作学习的核心目的是学生的学,这种缺少目标性的合作,效果通常是松散且不可预期的。有时效果恰恰与预期对应,有时则可能南辕北辙。还如I have a small nose一课的情景对话练习,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但并没有提示重点练什么,是要分析和把握本课的句型,还是要训练实践交际能力?是要训练口语还是强化记忆新词汇?当缺少明确的目标指向时,以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力水平,很难自主把握学习重心,从而完成有质、有深度的学习。他们会把这次对话练习视为一种学习游戏,过程中只照本宣科地读,但并不进行有指向的思考或记忆。
(3)合作效率低
即便是成年人在工作中合作,也需要配合、搭档、磨合等条件和过程,并不一定能保证一开始就取得最佳成绩。初中生合作的素养水平更低一些。在缺少组织、指导的情况下,一些小组的学习过程是混乱无序的。常见的有:大家的学习目标不能统一,有的认为记单词是重心,有的则认为语法是重心;组织机制松散,大家在小组中的角色定位较为混乱,或是都想“领导”大家,或是不愿承担小组中的职能。有时为听谁的争论不休,有时“冷场”;成员间配合缺少默契,沟通不畅或是情感关系较为疏远,学习情感在小组内变得消极;合作方法、步骤缺少规划,上来即“合作”,一边合作一边磨合,学到哪算哪、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在这种合作情态下,学习的质量、效率都无法得到保障。
2.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应对策略
(1)合理分配小组
合作学习通常以分组形式开展——也有部分是根据需要临时的互动、结对合作,但分组合作具有稳定性(组内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合作效率会逐渐提升,而经常变化合作伙伴,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效率)和易于操作(教师不必每次都考虑和安排学生组成合作团队)。合作学习缺少驱动性和合作效率低,与小组分配不合理有直接相关性,因而,教师必须重视并认真、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分配合作小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以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水平为依据分组,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宜操作的。但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成绩具有波动性,成绩可以作为分组的参考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如果根据成绩波动不断调整分组,那么,又使合作失去了稳定性。而且,以成绩为依据的分组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影响——因为成绩是显性、公开的,以成绩分组会使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形成负面学习心理。这会极大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质量;二是以成绩为依据的分组要注意避免出现“等级分化”问题。有的教师将成绩好的学生分在同组,将成绩差的学生分在同组。这样,除了会造成部分学生产生负面心理外,由“落后生”所组成的小组合作效率会极低,甚至无法完成正常合作。而且,下面要谈到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以激发合作动能,因各小组间水平差异太大,而无法组织实施。
第二,学习力水平——学习力水平应成为分组的主要依据。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个体存在着“偏科”现象(这种现象在进入中学后变得比较普遍和显性)。除了因学生对学科有个人的喜好外,更主要是不同的学生个体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上存在着智力、能力差异,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较适宜学“理科”,有的学生感性思维能力好就易出现“偏文科”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同样都认真、努力学习的情况下,一些学生擅长学习英语,一些学生则比较困难(这部分学生有些成绩并不差,他自觉通过付出更多努力弥补了自身短板)。这就是学习力水平的差异。以学生的英语学习力水平为依据,将不同学力的学生平均分到各合作小组,既可以达到合作互助的作用,又可以保持各小组间学习力水平的大体均衡。而且,以学习力为依据分组,因为比较隐性,不会造成学生的负面心理。
第三,学生的情感。我们也主张强调班级学生间的情感关系完全“和谐”,但实际上,学生间的情感存在亲疏是客观事实。将情感比较疏远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很容易出现“拒绝”合作甚至是有意破坏合作的现象。因而,学生间的情感也是分组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教师不太可能对每名学生的情感进行把握,所以,较合适的操作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结组——但自由结组也会出现问题,就是无法保证前两个分组依据的落实。因而,学生自由结组,还需要与教师的调整相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合理分配合作小组应这样操作:先让学生自由结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英语学习力水平和成绩对小组人员进行微调。
(2)培养合作素养
完成分组并安排学生合作,并不能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初中学生其实刚刚开始正式接触合作学习(他们在小学时所进行的合作,通常因教师参与较多,开放性和自主性偏低,对合作能力、合作素养的培养效果一般),不会合作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必须重视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初始组织合作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带领、指导、评价甚至是全程管理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合作素养培养。培养学生的英语合作素养,重点是两个方向:一是学生积极合作的情感态度(这可通过上面所探讨的以情感为依据分组以及下面探讨的建立激励机制来实现),二是引导学生在组内建立合作规则和机制。
在完成分组后,教师不急于给学生布置合作任务,而是指导各小组进行两项工作:第一,通过协商分配组内角色分工。建议学生把握两点:组内每名同学都承担职能、分配任务,组长负责管理、启动合作,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合作过程和结果,宣传员负责向教师或同学汇报小组合作成果;组内角色分工应注意定期轮换,通过学生角色轮换以保持学习热情并培养不同的学习素养发展。第二,组内要建立合作机制。建议组内像建立班级制度一样建立小组合作制度。如某同学不认真合作对其采取什么惩罚措施,某同学在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积极作用,应受到怎样的奖励等(建议学生以初中生的视角创新而充满童趣地建立制度,不必追求成人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就可以针对不同合作任务独立完成对合作方法、步骤、过程的独立实践。
(3) 激发合作动能
前面分析,合作学习因为形式上自主、开放、活跃,本身对学生的态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这并不能保证学生将这种情感指向学习,而可能是借这个机会去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因而教师仍然需要关注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行调动和激发,使之将思维集中在学习上,以保证合作的高效、有质——在小组合作形式下,激发学生合作动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小组间的竞争机制,通过比赛、展示、评价等策略,利用初中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其指向学习的动能。比如,在学习“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一课时,教师安排学生合作分别扮演Helen、Jane进行情景对话练习,“What day is it today?”“Wednesday. It’s my favorite day”……不仅让学生在小组內角色扮演对话练习,还要在学生练习之后安排一个展示环节——随机抽两个小组的学生到台上进行对话练习的成果展示,请同学们评一评,并对相应小组提出表扬或批评(注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不针对上台展示的学生个人)。如,“从刚才展示的情况下,第一小组的同学们练习质量比较高,值得大家学习”。再如,让学生合作进行了词汇、短语记忆之后,教师随机对各组学生进行检测,并给予评价。如果将小组竞争进行分值量化,如每次比赛、展示后,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一定周期后各组比较积分,则激励的效果比单纯口头评价更好。
(4)明确合作目标
英语的合作学习,除了培养学生素养发展(在过程中完成素养构建,这里不再展开探讨)外,主要目标是提升专项的学习质效。在组织合作前,教师必须对目标进行明确预设并告知学生,每次合作都应有清晰的目标指向。英语的合作学习在目标上与其他学科有一定区别——英语是交流工具,其知识是规定性的,没有探究性和灵活拓展空间。比如,数学,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理论、公式时,教师可以不讲授,而让学生去合作探究,自己推导出公式。但英语通常没有这种条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规定性的语法、单词含义、短语用法等即可——因而,英语的合作学习目标一般重点在几个方向。第一,巩固所学。比如,在讲授了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一课的语法后,教师给每组一段文本,让学生合作挑错误,并分析错误对应的知识点,然后进行改错。如,“What book are you read, Maria?”“I’m read an English book.”
(read应为reading)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巩固对词汇时态的把握和理解。第二,提升记忆效率。记忆是英语的主要学习内容,但学生独立背记效率较低。一是枯燥,思维容易疲劳,二是无法检验,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有效完成了记忆。让学生合作进行词汇、短语的记忆,既能避免疲劳厌倦,又可通过学生提示、互检来保证质量。第三,训练实践表达。英语是交际工具,培养学生实际的交流表达能力是重心。学生合作进行场景对话练习,比独自一人分饰多角进行练习更接近实践,培养实践表达能力效果好——以上三点,应作为英语合作学习知识、能力方向的主要目标。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组织合作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质量效率和培养学生素养发展。针对当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存在的缺少驱动性、合作目标指向不清、合作效率低等问题,建议教师关注几个对策:合理分配小组,培养合作素养,激发合作动能,明确合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菲菲.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04).
[2] 许银花.关于初中英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神州,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