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玲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初中数学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针对学生核心素養的培养方式越来越受关注。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进行探究分析,并阐述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探究;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4-0084-03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inquiry teaching mode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ZENG Xueling (Fuzhou No. 18 Middle School,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education requirement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som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s, and expounds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Situational inquiry; Teaching application
1.初中数学特点分析
数学学科是一门建立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基础上的学科,由于该学科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使得该学科具有极高的教学严谨性,并且不同阶段的教学呈现不同的特点,如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无论在逻辑性还是抽象性等方面都较小学阶段有所提高。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数学思维能力,二是逻辑性严密,三是应用广泛。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明确该阶段教学的特点,厘清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实际应用性、针对性及有效性,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基于“初中数学”这一特点,为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情境探究方法,结合当地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巧妙地将教学实践、理论结合在一起,重点解决存在的错误操作,以在落实授课目标的同时为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应重点结合情境探究法,旨在不断提升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充分实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升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影响。
2.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情境探究法指的是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学生学情及教学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以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初中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情境探究模式应用其中,能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强学生的数学能力,并对现阶段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着显著的成效。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其具有特征鲜明的一大特点,该教学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等的目标,帮助学生在得当的引导下自由、清晰地提出自己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提问、大胆尝试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引入能极大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促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身到知识学习和探索中,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落实好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数学学科教学向更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全方位地突显其学科价值。
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把握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情境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清楚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次。如果教学方向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么在教学中使用创设问题情境方法创设的问题情境也将是无效的。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情境的时候必须围绕着数学课程的主题与目标进行,即初中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清楚了解这节课程的主题是什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通过这节课程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教师在对每一节数学课程进行备课的时候,都应该在教案上注明每一章节数学内容的主题,在课程主题上使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有效的。
(2)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有效情境基础
初中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授课的时候,必须把握好初中生的心理。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授课教师好好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有趣的情境进行创设。由于初中数学涉及的知识较为简单易懂,为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教师在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举一反三,适当地增加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这样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生动有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还能有利于构建学生更加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为日后难度更大的知识涉及领域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初中数学课本“概率初步”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排列组合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从女排比赛入手。教师可以借助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在正式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女排夺冠的精彩视频,学生在观看精彩动人的女排比赛后对这个情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引入排列组合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一个问题开场,比如“在刚刚的那段女排比赛视频里一共有十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人打一场排球比赛,问一共要打多少场比赛?”,然后安排学生自行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十人一组进行分组,模拟女排两人搭档一次而进行一次比赛,这样很快就能列举出答案。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排列组合”这一数学知识点有所了解时,教师就可以开始进行章节教学了。教师提供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拥有高涨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在完成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
(3)以疑入境,诱发讨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发展情况去创设问题情境,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提出一些跨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间交流、探究,以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有理数减法”的教学过程中,在数学轴上点A、B分别表示数a、b,利用有理数减法,分别计算下列情况下A、B之间的距离:a=2,b=6;a=0,b=6;a=2,b=6;A、B间的距离与a、b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分组让学生讨论和研究,待学生回答出答案以后,教师就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说明,再引出理论基础。通过以问题为切入点,诱发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探究分析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从题目入手,进行问题探究性教学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思维是由教师先讲授学习内容,然后学生进行例题练习,巩固知识基础并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性。而为了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颠倒教学顺序。教师可以两至三道书本例题作为课堂切入点,让学生先接触到例题,然后探究性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并加以思考,最后解决例题。
教师在进行七年级上册“数与代数”这一章节的讲述过程时,可以先抄写几道课后例题让学生进行预先思考。比如,教师可以随机抽选学生回答问题。比如,可以挑选“请回答‘+1’与‘-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或者“请写出下列算式的答案:① 0-6=;②5-9=;③5-(-5)=”这类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回答。如果学生能够回答正确,则进一步要求学生对该节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指出重、难点;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则要求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阅读,看是否能够从书中找到答案。教师讲授该章节的全部内容后,可以随机抽取几位学生来进行主要内容复述,并指出该章节的重、难点内容与命题角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改编例题来发散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将例题“1-2+3-4=”改编为“-1-2-3-4=”,也可以将例题“-3×(2+6)=”改编为“|-3×(2+6)|=”。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例题练习时,标注每一道题目考察的数学知识点,比如例题“a=11,a=a+2,求进行十次运算后a的值”则是考察等差数列知识,而例题“三角形ABC边长为12,其中一边为3、一边为4;三角形BCD,一边长为6、一边长为10,且两边夹角为53°,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则考察的是三角形的相似法则。
(2)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探究思维
初中数学课后例题都是编写教科书的相关人员精心挑选的题目,其中不仅将考察范围划分为基础、强化、突破等三个阶段,还覆盖全部教学知识点,因此,对根据课后例题进行举一反三,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捕捉数学问题的意识与探究性思维。
教师讲授主要内容结束后,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例题训练。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安排四至六道例题供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应该对照参考答案进行修正。然后教师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例题进行题目改编,并要求改编题目的覆盖内容较为广泛且不少于五至八道。教师可以对学生改编的例题进行筛选,选取一些优秀题目抄写在黑板上,供各位学生进行练习与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经典题目收集本,要求注明题目收集日期、考察知识点与解题思想。教师可以定期将题目收集本收上来进行查看,并选取一些经典题目作为教案补充内容。在讲解课后习题时,教师可以按学号安排学生进行讲解。比如,1号学生在讲解例题“根据所给数据,找出数字规律,填写第四个数字与第六个数字:1,2,4,___,11,___”时,学生应该先指出正确答案是“7”和“16”。然后讲述解题思路是先对相邻两个数据之间的差进行计算,可以看出第二项与第一项数据之差为1,后面依次为2、3、4,则第四个数字应该是“7”,第六个数字应该是“16”。
5.情境教学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有效情境的關键
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对于提出问题的敏锐感觉,帮助学生在初中就开始养成问题意识,这是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在采用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进行初中数学课程授课时,教师可以尽量采取“鼓励教育”,多多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将思维活跃起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数学课堂,与教师多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从初中就开始下意识地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也能提高数学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进行初中九年级上册“圆”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尽情提问的方式进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对教材143~145页自行阅读,阅读结束可以开始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按学号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一些学生,将他们阅读教材结束产生的问题或者一些感到好奇的地方写在黑板上,然后鼓励班级中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学生为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比如“生活中遇到的圆形物体”“‘圆’这个图形都有哪些参数?”“圆的面积公式与周长公式”等。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将日常生活代入数学中,能使学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2)开展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情境探究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情境探究思维,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出一些翻转课堂实践题目。在进行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可以将全班同学以四至六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任选一个课题作为翻转课堂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小组内部不能出现多人选择同一个课题的情况。小组自行进行实验分工,在线下完成分工部分,必要情况下可以采用录像与拍照的方式,对翻转课堂活动的讨论环节进行记录。翻转课堂内容分配结束后,可以进行线上答辩,要求每名学生要将讲授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备课内容。翻转课堂结束后,由教师与其他学生对该名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与打分。学生在进行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向学生进行提问,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与思考能力。
6.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应用情境探究教学法,既要注意有效情境的构建,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的互动中去。情境探究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数学规律、提高思维敏捷度,进而为未来的理科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晓武.浅析初中数学课堂上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南北桥,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