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居住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2022-06-11 17:37郭娟
工业设计 2022年5期
关键词:设计要点校企合作高校

郭娟

关键词:居住公共空间;设计要点;高校;校企合作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校建设等问题。其中,如何能够使现有高校的居住公共空间功能更完善、更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嬗变的要求成为设计界关注的焦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为了满足行业需求、整合学校和企业优势资源、实现高校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其对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招人、育人和用人的“一体化”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场地改造和设计。研究针对我国部分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进行了调研,发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以及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积累、思考和讨论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并不一定具有固定的教学环节、教学时间,而是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鉴于此,文章围绕高校学生居住环境,深入挖掘其能够满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需的、能够灵活使用的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和特征。从构建更符合学生学习行为需求的校园环境建设的角度,进一步提出高校学生居住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以期为更符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校园环境建设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1 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校企合作主要是指教育机构与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撑等领域开展的合作事宜,包括各大高等院校和中等技工院校,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实现高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多赢。就高校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关键培养“出口”,引入企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有助于应对产业升级转型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与调整,以及学校办学理念的系统性变革和突破性创新。从学校与企业的社会分工来看,二者既有“前后工序”的关系,又有合作双赢的必然性,前者培养人才,后者聘用人才,二者在本质上都体现出对人才的渴求,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得到统一的价值体现,即“教育价值”认同[1]。

现阶段,很多学校都已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抑或是践行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文章对20 所国内高等学校进行调查发现,高等学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取三种途径:其一,深度开发校企共同课程,使產教有效衔接;其二,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使实践能力得以锻炼;其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使其逐步实现对接社会需求的教育目标。

从这三个途径中不难看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其更符合现代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需要;(2) 其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停留在知识和理论层面,而是更贴近实际的行业和产业需求;(3) 其对学生的培养更趋向于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意识、终身学习习惯,以及实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能力等方面[2]。并且,高校为此提供了更为“最优化”的资源和条件。

2 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的嬗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提出了更多实践和思考的要求,亦打破了学生原有被动式的学习行为。随着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产生,学生对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即行为和环境需要重新相互适应和改造[3]。这里主要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和需求的改变进行分析。

2.1 学生学习行为的嬗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环境也从书本和课堂走向实践的场所、实训的仿真环境和生活。学校所要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其物质环境及功能也需随着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而进行改造,以满足学生实际的使用需求。文章首先对20 所采取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高校中的100 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调查。经过分析发现,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学习行为逐渐减少,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和讨论行为逐渐增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催生出更多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行为,并且小组成员间相互的磨合和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

其二,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行为逐渐减少,以学生为主的课外主动学习行为逐渐增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只是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其更重要的是将学习从课堂内转移到课堂以外;

其三,以理论为主的学习行为逐渐减少,以实践、实训为主的学习行为逐渐增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通常会聘请行业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参与教学活动,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抑或是参与到实训教学活动中;

其四,专业局限性学习行为逐渐减少,兴趣性学习行为逐渐增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使高校大类招生后,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通过兴趣学习找到自己后续的学习方向;

其五,校外实践学习行为、个人自主学习行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的学习行为均有所增加。

2.2 学生对空间需求的嬗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改变了原有的对学校学习和生活空间的需求。文章在对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养模式下学生相较于以往对空间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学生对教室和图书馆以外的学习和讨论空间的需求逐渐增加,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创新创业中心内部分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频率和需求的增加等;

其二,学生对独立的学习、实践实验空间需求的逐渐增加,如部分学生对公共性学习空间提出可以适当分隔出一定的独立性较好的部分,以及提出实践实验空间在非授课时间开放等需求;

其三,学生对能够24 小时使用的学习空间的需求逐渐增加,如宿舍内居住单元以外的公共空间的增设、完善和开放要求等;

其四,学生对学校学习和生活空间的休闲性和舒适性需求的逐渐增加,如提出对校园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的环境改善要求等;

其五,學生对宿舍内居住单元中公共空间的需求逐渐增加,且伴随着更多的学习功能需求,如部分学生提出改进宿舍的格局、增加个人独立学习空间的面积,以及延长供电等要求。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居住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及功能

根据前面的分析发现,学生行为和需求的嬗变不仅相互关联,且都触及了学生在校居住空间中的公共部分,因此针对这一空间,深入挖掘其主要形式及功能进行分析。

3.1 学生居住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

针对在校居住的高校学生而言,居住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居住建筑内,以供其进行公共活动的空间,即学生宿舍建筑内具有的除居住以外的、可供学生进行公共活动的功能空间。这种空间是伴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以及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提升和需求而出现的,并且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整体环境品质和发展优劣的标准之一[4]。同时,高校学生居住公共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其主要形式也从最开始简单的公共走廊,逐渐地根据学校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的改变而发生着嬗变。其中,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高校学生居住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有:集餐饮和休闲于一体的公共阅览自习室、综合性创新创业空间,以及设置在生活区的开放时间较长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尽管设置在高校宿舍楼内的公共阅览自习室原本就存在,但是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其适应性亦有所提高,特别是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还在其中增设了自助性的餐饮设备。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还在公共空间内增设了独立的简餐饮吧空间,尽管这些简餐饮吧空间仅以提供就餐环境和基本自助式的设施为主,而非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但却满足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学生新的学习和生活诉求。从现阶段高校居住公共空间设置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用宿舍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居住公共空间使用这一形式在近年来较为常见。其主要是设置在连接学生宿舍楼的交通空间部分,抑或是裙房内。一方面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赋予空间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休闲活动需要的功能。综合性创新创业空间多为设置在学生居住建筑底层裙房的公共活动空间,鉴于其与学生的居住空间在一栋建筑内,且各种学习和研究空间多元,因此最符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研究的需求。

3.2 学生居住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

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居住公共空间主要形式的分析,发现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满足学生灵活学习行为需要的功能。尽管现有宿舍单元也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空间。但由于同学间学习和作息时间的差异,以及学校统一的宿舍管理等问题。因而,使以自主学习、实践和实训学习等的学习行为很难较好的在单元性的宿舍内完成。同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所激发的学生对独立学习和实践实验空间、对教室和图书馆以外的学习和讨论空间、对全天能够灵活使用的学习空间,以及个人独立自主学习空间等需求的增加,都使其迫切需要一个离住所较近的、不受时间限制的公共空间来完成个性化的、独立的学习工作。故学生居住公共空间要具有满足学生灵活学习需要的功能。

其二,满足学生对高质量环境品质需要的功能。随着高校教学环境和校园环境的不断改善,学生对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品质的认识和需求也在提升,特别是对休闲氛围和舒适性的需求方面,尤为突出。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进行社会实践机会,也成为学生不断进取、自省和自主进行知识技能拓展的动力。这也使得其对影响学习成效的居住、学习环境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居住公共空间作为承载着学生居住和学习双重任务的空间环境载体,更应该具备满足学生对高质量环境品质需求的功能。

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居住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

通过对现有高校学生居住公共空间的主要形式及功能的挖掘、梳理和分析,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学生行为和需求的嬗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以下设计要点。

4.1 更灵活的空间设置和形式设计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多元化的培养途径督促学生不仅要不断自主地完善和补充个人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广泛的、团队性的合作实践和各种比赛交流,如竞赛、workshop、讲座和沙龙等校园活动。这就要求学校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空间。而从现有的高校管理来看,图书馆、教室等传统形式的教学活动空间受时间和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灵活使用的需要,特别是部分活动的开展往往是多专业、多领域、多形式的融合,这进一步造成了空间使用在时间和面积上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很多学习和交流往往会因为成员所在时空的问题被转入线上,如以国内外成员组成的交流活动为例,尽管互联网为交流提供了“空间”平台,但是由于时差问题,往往会出现交流时间在夜晚的情况,此时居住公共空间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其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需要,又避免了在单元空间内对其他同学的干扰。这一方面说明了居住公共空间设置的必要性,又对其空间形式提出了设计要求,即灵活的空间形式设计。因为仅仅沿用现有的、开放的或公共的空间形式,显然只能满足1—2 名学生的使用,但随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这显然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5]。因此,在高校学生居住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进一步改善空间形式的灵活性,最重要的是设置数量的增加、空间形式的组织及形态要灵活、私密性和封闭性的保障等问题,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进行居住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对面积较大的公共空间进行灵活的空间分隔设计,满足多人次对空间使用过程中的私密性要求。还可以改变单元空间的形态,在面积允许的条件下在单元空间内分割出具有私密性的公共空间,供居住单元内学生的使用等。

4.2 更高质量的空间环境品质营造

从现有的调研结果看,尽管很多高校都对学生居住公共空間进行了增设,但其仍以提供场所和空间为主,在环境品质方面均较为简陋。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品质的真实需要。特别是在对其越来越多的功能、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要求下,居住公共空间环境的友好、环境品质的提升,都对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主动学习、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获得更加健康和优质的服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居住公共空间作为学生学校生活和学习活动使用需求、使用频率持续增加的重要综合性服务空间,对其的需求一方面体现在要求其不断完善空间功能和服务内容,如提供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团队使用的场所,以及餐饮服务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其环境氛围的友好和舒适度方面,如适合自主学习的照明采光、空气温湿度、环境色彩、健康的物理环境,以及较好的美感和环境体验等。因此,居住公共空间在设计或改造过程中应从提升学生在校幸福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供更为功能完备、舒适和优美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等角度出发,进一步地营造健康、友好的居住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其中,最直接的形式就是提升和营造空间环境的品质,具体可以采用绿色生态的材料、新风系统等;在学习家具及相应的坐具选择上尽量地采取可调节的身体机能的形式,如同时满足站立和坐姿学习的学习桌等;照明和氛围营造方面尽量主照明温馨,局部照明满足功能需要等;服务内容和时间上,服务尽量多元,如时间无法保证24小时,则可通过自助功能空间的设计来满足学生的需要。

5 结语

校企合作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很多高校中实施,并且各高校还在对其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随着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的改变在教学和生活保障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调整和完善。学生在学校的居住公共空间作为承载着学生学习和生活双重功能的场所,其环境品质和设计问题也成为支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因素之一。研究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深入挖掘其所引起的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的嬗变,探讨高校学生居住公共空间设计的要点,力图通过对高校居住公共空间设计问题的探讨,根据学生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需求,让更多的学者们开始关注高校校园环境品质的问题,以提升学生在校归属感、幸福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

猜你喜欢
设计要点校企合作高校
分析建筑钢结构涂料防腐设计要点
探究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点
环卫型推土机的设计与相关研究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