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复习课创新设计的应然

2022-06-11 11:45薛锦媛
化学教与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核心素养

薛锦媛

摘要:复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科学有效的复习更是教学的追求。但是复习时,知识目标简单识记化、导学过程模式单一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复习教案设计需要“推陈出新”,在导学模式上要有新方式;在知识运用上要有新拓展;在知识认知上要有新内涵。

关键词:水;推陈出新;创新设计;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6-0057-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06.012

一、问题的提出

复习,是每个学科必须的一个教学过程,例如:课后的即时复习,单元后的阶段性检测复习,还有大考前的几轮迎考复习等。所以复习是学科教学无法跨越的一个环节。关于复习,辞海中的定义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巩固[1];百度百科上的定义是:指再一次学习,把以前遗忘的知识记起来,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对其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孔子曾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如何能做到“时习之”还能让学生“不亦说乎”呢?在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会采用以下的复习方式:将知识目标识记反复读背化,知识巩固练习训练题海化,以及一成不变的“反复咀嚼式”复习等。如此复习课常常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催眠曲,还会导致固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就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复习就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也因此不会从复习课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成就感。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教师们往往重视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而对于复习课缺乏设计,或者是设计的随意性较大。复习课要想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又有新的收获,需要教师注重复习课的设计。复习课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思考如何防止知识的简单再现、导学模式的单一重复;还有就是要思考如何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如何更好地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更好地提升学生化学素养和关键能力。因此,复习课创新设计成为复习导学设计的必然出路。

二、“推陈”起步,“出新”出路,复习课设计的应然

成语“推陈出新”的出处本意是指生物的新陈代谢,后引申意为“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1],”表现为事物发展的必然。现将其应用于教学,作为复习课的一种导学模式,即“剔除一些陈旧、过时的复习方式,传承一些复习中的科学方法,并使复习导学方式向创新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复习课设计时,学习的每个活动都要“先推陈复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目标,再出新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技能等,拓展知识认知,提升本质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本文以本地区一节市级示范教研课——“水”专题复习为例,采用“推陈出新”模式进行设计,在每个活动单元伊始,首先“推陈”:对一些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温故”为“知新”做足准备;再“出新”:在导学过程上有新方式,在知识运用上有新拓展,在知识认知上有新内涵。

三、课例分析:主题“水”的复习

在九年级第二学期,每个学校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地毯式的扫描复习,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更是复习的重要板块,或按照章节逐一进行,或按照物质主题进行逐一复习,如氧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合金等。

例如,“水”的物质主题复习课例,根据课程标准以及课时复习安排,本节针对重要知识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本课例复习的目标[2]是:

1.了解水的常见用途,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感受净水方法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3.知道硬水和軟水的区别;

4.认识水的组成,探究电解水的微观反应本质。

按照本课时学习目标,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每个活动都体现“推陈”为基础,“出新”提升知识、认知等,活动与活动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知识梳理需要新方式

第一个学习目标:“了解水的常见用途,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个知识本身不是难点,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如何设计复习活动才是难点。虽然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3]中主要阐述有关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水的组成等内容,但不能全面涵盖水所有的相关性质、用途等,水的踪迹遍布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两册书的绪言以及十二个单元,30多处,用途归纳约10多个,因此,在复习阶段,需要对上下两册教材进行地毯式梳理、归纳等必不可少的“推陈”环节,采用何种方式才能让学生乐意参与其中?本人设计了如下导人情景环节以及第一个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情景导人】

师:投影:每年的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生:茫然中……

师:投影:“世界水日”。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

师:2021年3月22日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投影:“主题:珍惜水、爱惜水”。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水的相关知识。投影、解读复习目标(略)。

活动一、了解水的常见用途

查阅课本,寻找水的踪迹,模仿范例在活动单(表1)上列出水常见的用途。

活动要求:

1.独立查阅课本,寻找水的踪迹,模仿“范例”列出水的常见用途,比一比谁寻找的多。

2.“学友小组”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并争辩水的用途归纳是否科学。

3.展示汇报,完善水的常见用途结构导图。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展示、归纳小结,同步呈现典型实验图示或文字概述,以孔雀开屏的形式依次展现“水的用途”,最终呈现出思维导图,如图1。

设计意图:上述活动采用“示范引领法”,让学生在示范引领下,全面回顾,查阅回归课本,追踪“水”的踪迹,结合相关实验等,分析水的性质,小结水的用途。再在教师引领下形成思维导图。

在上述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能积极参加活动,都沉浸在“寻找一思辩一小结一反思”归纳思维中。小组内学生的互助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再次进行思辩,互助补充,完善认知。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汇报展示;在教师的导学归纳下,补充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孔雀开屏”式的网络结构思维导图,形象生动,给孩子们以视觉上的美妙体验,又能体现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素养。

2.知识运用需要新拓展

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在课程标准上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一板块[2],因此,复习课时要将此学习目标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并让学生乐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地、密切的运用,同时让美好的生活见证化学知识的真实的作用。该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在学习能级上只是“了解”,基本没有学习难度,若要复习,过程简洁。而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化学知识能否很好运用于生活,生活中的运用能否被科学的知晓,是衡量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指标。基于此,设计了如下的第二个教学活动:

活动二、了解水净化的方法

1.观察简易净水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2的净水装置涉及到哪些净水的方法?

(2)如何验证净化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3)若是硬水如何软化?

2.认真阅读全屋净水系统图(图3)及软水机工作原理(图4)、净水机工作的流程图(图5),回答下列问题:

(1)软水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一个钙离子可以交换几个钠离子?

(2)净水机运用了哪些净化水的方法?每一级滤芯中的材质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分析滤芯的更换周期,说明了什么问题?

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交换离子的能力,按水处理的要求将原水中所不需要的离子通过交换而暂时占有,然后再将它释放到再生液中,使水得到软化的水处理方法。

阳离子交换树脂可吸附Ca“、Mg“等阳离子;

阴离子交换树脂可吸附CI、SO2-等阳离子;

设计意图:上述活动中,首先结合“简易净水装置图”来复习净水的方法,将课程知识目标再现回顾一遍,有“形”有“义”,迅速引导学生进行温故“推陈”。

若复习仅到此则会很贫乏无味,因此,我们网络搜索“现代家庭全屋净水”“软水机工作原理”“净水机净水流程”等关键词,将所获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后作为复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素材,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净水信息,观察净水工作流程,细品材料的种类或差异,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知识”,当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被广泛运用,我们的生活品质有很大提升时,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如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甚至会提升家长的科学素养。

3.知识认知需要新内涵

教材是课程学习的载体,但因阶段性学习的需要,义务阶段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是简约的,因此,会导致一些认知不全面,甚至导致认知的错误。而在新授课时教师基于学生认知的阶段性而不会将课程目标一步到位,所以复习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习认知再提升的最好阶段。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四单元,“水的组成”课题[3]中,先以电解水的实验(图6)为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来认知“水的组成”,最后以“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构成氢分子、氧分子”的微观图示(图7),从微观角度解释水分解的反应本质。

上述实验与微观示意图之间是何种关系?若不细心分析,就会认为水通电电解时,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就是如此,殊不知这是一个错误认知。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很有必要纠正学生的认知,完善知识体系。基于此设计了第三个学习活动:

活动三、再识水的组成

(1)结合图8所示,回忆通电分解水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什么?

②a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还是氧气?如何检验?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全水分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9)。

【思考】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氧气的微观过程也是如上图所示的吗?

活动要求:各学习小组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如图10),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步骤】:(备注:教师同步实验)

①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②分别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③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与思考】:

①说一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据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现象是:连接电源,两个电极上都产生气泡,连接电源负极的碳棒附近溶液变为红色,说明负极附近溶液呈碱性。

②请你猜想:连接电源正极的碳棒附近的溶液酸碱性是什么?

学生汇报:连接电源正极的碳棒附近的溶液可能呈酸性。

③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实验验证的方案,汇总如表2。

学生用实验验证:学生用pH试纸、紫色石蕊试液、或镁条等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演示:取出电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溶液。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请小组内讨论,再请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红色褪去,说明正极碳棒附近溶液呈酸性。

教师引导小结:水分解时的微观实质,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高温等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再分别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如图11。

②在通電时,水分子解离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再在电极上得失电子生成氢分子、氧分子。)如图12。

该实验的结论:

①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②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

③水不管何种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均为2:1。

结课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的“3月22日至28日”是什么日子?

生:“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

师:中国水利部确定我国纪念2021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我们要积极参加“中国水周”的系列活动,用我们学习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生活,为国家的“青山绿水”作贡献。

设计意图:本活动中先通过观察电解水实验图示,“推陈”复习了电解水以及水的组成的相关知识,通过完善水分解过程的微观图示,强化“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的反应本质。

但是,教师通过“水在通电情况下,微观图示真的是这样的吗?”的提问,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为了纠正学生的迷思认知,运用“实验与证据”意识设计了学生动手的创新性实验,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设计并验证结论,“宏 微结合”,从而形成科学的“电解水”微观反应本质的认知。

最后结课环节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活动,使课堂情景设计首尾呼应,达成情感目标。

其实,“推陈出新”是一种社会规律自然,在学习中运用“推陈出新”也是一种方法应然。我们知道,复习就是一种再学习活动,在本节复习课例中,三个独立活动,每个活动都采用“推陈出新”的方法,但“出新点”各不相同,或方式、或内容、或认知,图文并茂、真实素材、探究实验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直观证据,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学习、合作实验、交流融合,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复习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风暴”中,只有这样,学生认知层次性才能得到提升,持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才能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辞海(第7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級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核心素养
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创新分析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