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2022-06-10 01:11胡元林姜虹瑶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4期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

胡元林 姜虹瑶

摘要: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各国逐渐察觉中小企业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可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也让各界认识到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然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中小企业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间接融资,但大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都不高,相对于这样的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当然更愿意将资金贷给大型的、规范的、有口碑保证的公司。要使金融机构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其实就是要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不信任、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融资决策

一、引言

中小企业的发展愈发被各大学科所关注,是多学科研究的交汇,尤其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三大类学科,大多的研究都是针对中小企业而展开。信息不对称其实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原因。在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无处不在,著名的二手车理论告诉我们,由于交易双方潜意识里认为,对方做出利己行动时对应便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由此便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中,这种心理极其容易引起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危机,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的失败,甚至使市场进入逆向选择的死循环。想要破解这一危机,需增加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博弈次数,多次博弈以降低风险,寻求相对公平稳固的供需平衡点,让中小企业融资变得容易。

二、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

在中小企业融资决策过程之中,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事前也可能发生在事后。发生在事前容易造成逆向选择,而发生在事后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而逆向选择最终则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即优质的中小企业被劣质的中小企业淘汰出市场。道德风险则会造成中小企业的信用危机。

(一)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最为著名也是最通俗易懂的案例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eorge A. Akerlof 于1970年发表的柠檬理论(也称二手车理论)。买家在二手车市场挑选二手车时,卖家先向买家介绍了一款车龄悠久、几近报废的车,通过翻新和少报维修次数等,虽然价格便宜但是也能盈利不少;后来,卖家又新购进一款同样款式但是几乎全新的车,这时卖家就算是以买入价不盈利卖出,价格也高于之前那辆车,此时,不了解行情的买家当然会选择之前的那辆车而不是新车。于是,在买卖双方的博弈中,买方不能准确获知卖方的质量高低,只会支付小于等于市场平均的价格而不愿意多付钱去购买更为优质的产品,卖方若是提供质量更低的“柠檬”(即次品)便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导致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这就是逆向选择。

1. 逆向选择让资金提供者误选“柠檬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中,这样的信息不对称极有可能使得资金提供者因为“柠檬企业”在申请融资时,所需资金量较少、承诺的投资回报率较高等原因,让投资金提供者出于“成本、收入”的考虑,放弃风险低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而选择了看似账面漂亮实则破绽百出的“柠檬”企业,也就是误选了经营状况其实并不好的、没有发展前景的较差的中小企业,而使那些优质的中小企业失去融资的机会,由于资金的缺乏,无法进行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被市场淘汰。

2. 逆向选择造成市场恶性循环

另外,“柠檬企业”大多是难以上市的中小企业,所以他们绝大多数是采用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然而,由于生产经营或企业管理的缺失,這些企业往往无法在贷款到期后将所欠的款项归还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面临大量的坏账损失。于是,为弥补这部分亏损也为了提高贷款的难度,银行等金融机构便会提高贷款利率来减少贷款申请数,这便会造成优质企业不再向银行贷款,而贷款的企业越来越多的都是那些根本没打算归还贷款的“流氓企业”。长此以往,在市场这双“无形的手”的调控之下,高风险中小企业将低风险中小企业“驱逐出境”,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二)中小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造成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就是道德危机。较早提出道德风险的经济学家是Ronald I. Mckinnon,最早适用于存款和“最后贷款人”两方面,后来扩展应用于各领域。道德风险最经典的案例来自保险行业,当车主在为自己的爱车上保险之前,他们往往会非常小心翼翼,唯恐自己的爱车出现什么事故;然而在他们为爱车上了高额的保险之后,保险公司承诺无论汽车出现任何故障都会对其进行理赔,于是大多车主都将不再谨小慎微甚至违规驾驶,保险公司又不可能对车主做到全面彻底的监控,所以车主的行为在参保前后是否能保持一致只能由参保人的道德自律决定。然而,人非圣贤,出于人类贪婪的欲望之心,很难有人能保持永久的道德自律。

1. 道德风险诱发还款危机

在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中,信息的优势方为了使自身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很有可能在事后做出损害对方利益的行动。在取得融资后,中小企业在取得贷款后有可能并没有将贷款投入到原定项目,而是投资到比合同约定项目风险高很多的另外的项目;又或者取得贷款后,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一路下滑,但中小企业为能持续使用所贷款项隐瞒经营不善等情况,产生道德风险,最终导致中小企业很有可能无力偿还贷款。

2. 道德风险导致资金断裂

当中小企业被发现存在违反道德规范之事后,即使没有违法,也会对中小企业的信誉造成极大的影响,失去金融机构及全社会的认可,损害企业的信用评级甚至损害整个行业的信用,融资必将变得更加困难。中小企业不同于上市公司,有股东雄厚的资金为后盾,一旦金融机构不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几乎就意味着中小企业资金的断裂。

上述的问题无论是哪一个都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打击,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虽然不可避免,但我们不能因此便回避这个问题,而应究其根本,找到其成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尽量使信息不对称的质和量减小到最低程度。

三、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中小企业偏高的不良贷款率,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就算是想要贷款给中小企业,也是望而却步。深究其因,便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过于严重。笔者认为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占有权不同

中小企业在进行会计年度报表、企业信息公示等行为时,普遍存在刻意隐瞒或谎报虚假信息的行为,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而展示自身光鲜亮丽的一面,以使企业显得更为优秀,让投资者看到企业的或许虚无的前景,糊弄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其贷款给企业。而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记录不规范,投资者往往难以查明企业所披露信息的真假。反之,中小企业自身对自己公司运营状况了如指掌,占有公司所有的信息使用权。

(二)软信息的难估量和不可传递性

在借贷市场,借款人向资金提供者提供的信息可以分为硬信息和软信息两大类。硬信息是指能用准确的硬指标来表示的信息,是正式的、精准的、符合逻辑的、可追溯的,如业绩报告、任务指标、财务报表等。相反,所谓软信息,是指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和处理从而无法通过书面方式在借款人与资金提供者之间以及在出资方内部准确传递的信息,包括管理人员个人品质和领导能力、员工素质、管理机制、企业声誉、以及企业非财务信息等。但资金提供者获取软信息的渠道也很多,可以通过和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直接接触,也可以通过和企业客户、供货商、加工商等的间接接触,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软信息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并且多种多样,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考评时,资金提供者其实是很难计算出中小企业所拥有软信息的价值的。Berger and Udell提出财务不透明是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软信息的特性决定了融资初期企业与出资方间一定是不对等的关系。而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也是企业融资的初期,这一期间,是中小企业最需要贷款的时期,然而市场都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旦错失正确的进入市场的机会,没有赶上这一行业的迅速发展的脚步,被其他同类产品抢占先机,再之后进入的企业,是很难迅速成长的。还有一些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的企业,例如手机业、服装业等,甚至会面临被新产品取代、存货大量囤积而被市场淘汰的局面,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三)资金提供者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

当企业向资金提供者提供信息后,资金提供者需要对其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取出关键的有用的信息,而摒弃企业为了美化自身而掺入的一些虚假的信息,这就需要其有专业的人员配备、熟练的信息处理技术等,还需要代理人与企业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保证关键的深度共享。这必定会耗费大量的代理成本,并且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也有可能导致最终对企业的评估出现偏差。

比如,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评估人员的经验不足,很有可能勿信企业为粉饰报表而提供的一些虚假信息,而认为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贷给企业大量的资金。而企业本身盈利能力却并不如报表体现的那样甚至面临亏损,因而很难偿还银行的贷款从而造成银行大量贷款难以收回的情形,让银行存在大量的坏账,而不敢再冒险贷款给一些即使信誉良好的企业。

另外,想要清楚了解企业较为全面的信息,必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不同的企业经营范围与盈利方式不同,想要了解不同的企业,就需要聘请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专业的审计人员,对企业出具专业的审计报告,增加大量的聘请费用。其次,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大多需要进行实地的勘察核实,又会耗用大量的差旅費用并且增加企业与银行的业务量,同时,借贷方还有大量的其他业务需要处理,增加审计环节必定也会对双方造成不便,长时间的审计时长也会增加企业贷款的等待时间,而有可能导致企业错失一些重大的投资或盈利的机会。

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多样,同样困难的情况下想要比同等水平的竞争者更快完成融资,必须要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

1. 中小企业应规范企业制度建设、定期对企业信息进行披露

一套完备的征信机制能最大程度降低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征信机制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中小企业应具有征信意识,规范好企业信用机制建设,适当借鉴国外的“3+1”科学管理模式,通过前期、中期、后期3个信用管理机制加1个内部信用管理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降低企业的违约风险。

规范企业的会计记账流程,保证账套的清晰、真实、严谨,并定期、及时、完整地向企业外部机构和个人披露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饭店实行透明厨房的方法”实现企业信息的透明化,不仅能让企业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也能快速取得公众的信任。严格执行信息评级机制,征信机制公开透明,并通过尽可能多的方法来增多企业的信息的可获取的途径和提高企业信息的可信度,让企业在与“劣势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 中小企业应主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Petersen and Rajan认为,在借贷初期,由于资金提供者对借款者的不了解,他们往往会提高利率以提高借款门槛,但经过长期的合作,若是中小企业能持续经营,并一直保持诚信,企业取得资金提供者信任之后,资金提供者也会调低利率以留住稳定的客户,这无疑是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双赢之举。其次,长久的合作也能缓解中小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品的问题,Boot and Thakor指出,对抵押品的要求和双方合作时间长短是呈负相关的,合作时间越长,资金提供者对抵押品担保的要求也就越低,中小企业的信誉也就越高。

中小企业应有持续发展的战略目光,主动寻求资金提供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向社会传递积极的信号。同时,长期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能向外界展示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建立关系型贷款,将一次博弈转变为多次博弈,也能降低企业与资金提供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迅速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当中小企业拥有一定的声誉之后,便也能证明其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较低,而避免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发生道德风险时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甚至在其他企业信誉受损时投资者也会偏向于投资这样信誉良好的企业。

3. 中小企业应诚信经营,创造品牌效应

诚信经营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前提。能够持续经营的企业也就是所谓的“老牌子”,众多消费者购物要看品牌,他们愿意为了品牌而多付出成本,这就是品牌效应。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首先它能证明社会大众对此类产品的需求量是充足的,大众认可这类产品的价值;其次品牌能降低其他相关主体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焦虑感和不信任感,成为品质的保证;最后品牌也是企业的一种有效的推销产品的手段,能使企业产品更为迅速进入市场。

当企业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强大的品牌文化后,自然能增加其他主体对企业的信任,增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而提高企业外部融资的能力。在企业资金紧张时,也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愿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4. 中小企业应努力提升内部实力,加强员工的思想素质建设

中小企业应与时俱进,首先,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序应紧跟潮流,适当淘汰一些老旧的设备和技术;对市场的动向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不断创新发展,走在时代前沿,努力成为同行业的领跑者而不是追随者,不断提升内部实力,用实力而不是偷奸耍滑来赢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其次,开明得体的管理方针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人才。中小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养,把人才视为企业的财富,聘用有实力的管理者而不是依靠家族继承。制定正确的经营方针,积极主动地对员工进行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制定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做到能岗匹配,使企业留得住人才,使员工愿意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另外,在紧抓员工的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用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用道德来规范员工更为健康积极的发展,强调职业道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以员工的高素质高道德来创造开明守法的企业,以降低企业潜在的道德风險。

参考文献:

[1]罗开.信息不对称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20):113-115.

[2]王钧.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浅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0(10):9-10.

[3]李思思.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7(05):147-148.

[4]张雪莹,焦健.信息不对称与债券担保——基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检验[J].南方经济,2017(04):53-70.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