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2-06-10 21:57刘子雄赵选选张东
地理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刘子雄 赵选选 张东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地理学科的地图工具及区位理论分析方法应用到党史学习中有教材依据,以及高中历史和地理课程标准依据;同时,这对地理、历史两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与地理和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贴合、两门学科在教学目标上的契合以及教学方式的整合,共同构成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三合”,使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党史学习教育;三重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55;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6-0049-05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缘起

1.活动形式多样,深入学习不足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各地各部门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包括红歌传唱接龙活动、党史知识抢答竞赛、干部职工演讲比赛等。在活动形式上呈现出时间跨度长、涉及部门多、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取得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初步成效,但形式过多导致很难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化,并且存在涉及面大、主题不集中等形式主义问题。在活动内容上,呈现出注重历史时间的连贯性、按时间轴横向罗列史实多的特点,而通过某一点纵向深入,既讲故事又凝练精神,并从中汲取营养的拓展较少,而在依托本地资源,挖掘党史资源精神内核,组织深入学习、学透学实方面明显不足。

2.参与对象局限,呈现载体单调

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对象主要有学校管理者、各学科教师、后勤保障工作人员,如食堂从业人员、宿舍管理人员、安保人员、医疗卫生人员等,人数最多的是各年级学生。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主要还是以广大教师为主,特别是党员教师,其他人员未涉及或涉及较少,存在一定局限性。

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历史教科书,由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方式普遍以讲授为主,因此,存在教学组织形式单调、教学吸引力弱、学生获得感和认同感不足等问题,从而削弱了教学效果。学校党史教育活动存在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非党员教师学习不足、抄写笔记多而党史认同少等问题。

3.知识融合度高,地理优势突出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存在交集,历史事件必然是在地理空间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与地理空间存在天然的联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共同进行北伐的合作精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石油资源开采中的铁人精神;在西北地区孕育的核工业与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伟大抗洪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等,都是开展地理教学中促进党史教育的典范性材料。但学校在党史教育活动中普遍未能与各学科融合。

高中地理课程既涉及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呈现出极强的综合性。就历史学科而言,地理课程中的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等区位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自然条件背景如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存在关联。在学科融合背景下,中学课程教学中各学科通识知识会影响某一学科的教学质量,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地理教学手段可以降低其学习难度,增强教师表现力,提高教学效率,党史学习教育也是如此。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融入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应遵循贴合—契合—整合的逻辑图式(图1)。

二、贴合: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逻辑出发点

1.党史教育内容与地图工具贴合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独特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行军打仗离不开对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水文水系、地质地貌、民族民风、人口城市、工矿企业发展、农业生产等状况的侦察。“一图胜千言”是对地图的赞誉,红军长征途经云南时发生的“龙云献图”事件很好地说明了地图在行军打仗中的情报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导入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识到地图工具的关键作用,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动力。在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涉及党史内容的部分配有相应的地图,以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涉及党史的地图有8幅,主要集中在124 ~ 152页,示意图5幅、形势图2幅、路线图1幅(表1)。

以红军长征路线图为例(圖略),红军长征使革命重心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使革命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革命火种播撒在了沿途各个地区,为中国革命保留和锻造了一支精锐部队。

红军长征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战略转移,跨越范围广。①从所跨越的气候区来看,由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到青藏高原边缘的高寒区,再到陕甘宁交界的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后到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②从所跨越的地形区来看,由长江中下游平原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再到黄土高原区;从地势看,由第三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到第一级阶梯,再转移到第二级阶梯。③从人口密度分布来看,由人口稠密区向人迹罕至区转移,再向稀疏区转移;④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由相对富庶的赣江浙皖向落后的西南滇桂黔及西北陕甘宁地区转移。⑤从民族成份来看,由汉族聚居区向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或多民族聚居区转移。长征跨越近万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 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红军长征是向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转移。“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1]。红军长征途中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播撒了革命的火种,逐步使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人民中,并不断走向成熟,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一大政党。

2.地理阐释史实现象优势突出

在1921—1928年这一时期,党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地点集中在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地,主要区域也在南方(表2),如湘鄂赣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上述党史事件可以用地理区位方法分析如下。①上海、广州等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最先被迫打开国门,其水路交通便捷,文化繁荣多元,有利于各种国际思潮的涌入,“西学东渐”发生发展较快。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准备。②马克思主义首先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地传播。最早一批传播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学者、大学教授,通过进步青年向全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区域文化中心的思想领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史的大事件,其后的大量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核心城市。③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我国东南沿海是最早出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地区之一,区位上的优越性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为什么集中在我国南方一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用地理教学方式寻找答案显得极具价值。

从图片史料(表3)来看,大别山、南京、鸭绿江、国棉厂、石油化工总厂、邓稼先等名词,反映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国民党的战略威慑作用;鸭绿江作为界河具有天然屏障作用;国棉厂、石油化工总厂设在北京、上海所体现的工业区位优势;通过邓稼先画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追求。

文字性史料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2],该史料涉及地理学科的一类特殊区域——流域。从教学实践角度看,教师若只通过文字性讲授,不仅教学效果差,而且不利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更无法展现国共第一次合作蓬勃的革命形势。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使用“北伐态势”挂图,用流域概念使讲授更加形象。

3.地方资源贴合真实生活情景

地方性党史资源与教学对象真实生活情景的贴合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基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各地都有组织和活动,特别是彪炳史册的红军长征、三大战役等涉及地域范围广的军事行动,为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逻辑依据,“形成依托地理情境、体现地理特色的‘爱党教育’范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3]。以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甘肃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榜罗会议”)为例,教学中除了文字介绍会议的来龙去脉外,可收集更多发生在本地的史料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队伍不仅是线型的空间移动,还是由东南—华中—西南—西北多条线穿插构成的面状空间移动,教师需要更进一步利用地图或GIS可视化向学生演示说明。 榜罗会议确立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会议喊出了“到陕北去”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三军将士,使长征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为内忧外患的中国保存了一支宝贵的中坚力量。通过案例,学生从中体会军民鱼水情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从中感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以长征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知难而上的精神,培养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而奋斗的志向。

三、契合: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逻辑关键点

1.与课程方案要求契合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要求课程内容情景化、生活化,中学地理教学可以使历史情景化,党史是真实的历史情景,社会发生更迭,但地理环境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修订后的方案对课程情景化进一步提出了统一要求,要有机融入革命文化,努力呈现新成果、新成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融入革命文化、民族团结、生态文明教育,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更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此外,应分类分层设置可选择课程,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2.与历史课程标准契合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提倡从多个角度对人类发展进行考察。历史学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囊括了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巨量史料以及“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科美誉,这充分说明史学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思想基础。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归纳和继承,“修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何教好历史,特别是从党史中汲取营养,照亮继续前进的路,是摆在当代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史学研究的方法日趋多样且新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历史课标)在教学提示中十分重视阐述地理条件、人口、城市、交通等,并将此作为“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育,另外,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或工具性、技术性方法,对史学的深入研究有重大支撑和借鉴作用。

3.与地理学科素養要求契合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家国情怀要通过具体的区域认知来实现,区域认知为家国情怀的铸就提供基点。“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4]。区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主体的认识角度不同,区域认知的结果就不同。区域没有好坏之分,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什么红军将士不惧千山万水的跋涉与磨难,用坚强的意志品质同大自然的严酷做斗争?在和平年代,人民子弟兵总是第一个冲入抗灾救灾第一线,进而感召各行各业的人加入,抗洪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都是在中国的一方热土上诞生和凝聚起来的,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时空观念是历史课程和地理课程素养的契合点,教学中要依托契合点增强着力点,对祖国“爱得深沉,常含泪水”的情感转化为更加坚定的“跟党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品质,在区域的具体认知中注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整合: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逻辑落脚点

1.内容整合,相互嵌套

要根据地理教学和历史教学内容的贴合程度以及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化取舍。一方面,对中学党史教学内容进行提取,从地理视角观察党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对其发生、发展的空间以及空间位置移动要有初步把握;另一方面,运用地理教学的优势,如地图教学、区位理论、区际联系或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加工整合,使党史资源以地理视角的可视化呈现,增强党史学习的表现和张力。

地理教学中涉及党史学习教育的部分包括“中国地理”中的专题地理知识;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即南方、北方、青藏、西北地区;中国地势的一、二、三级阶梯划分;中国的气候分布区;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中国传统工业兴起的区位条件优势;“两弹一星”工程与中国新兴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等。

2.方式整合,铸魂育人

整合是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增强深度和广度的必然要求,更是地理和历史课程为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新贡献的必经之路。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认同改革创新的核心是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新时代教师应努力构建具有学科特色且反映学科融合的创新性教学方式。历史课标在教学提示第四节中建议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

用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明确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历史过程以及发生或存在的时间和地点,既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更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还可丰富史料呈现方式。地理的空间性可以打破对历史教学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教学的刻板形象;教学方式上,可以改变仅以文字讲述为主的方式,辅以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演示,增加了教学的表现力,改变过度注重知识的学习方式。

3.目标整合,锻造品质

党史内容的教学目标要向情感体验与意志品质的锻造、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力量上深入;要在形式和内涵上高度融合,向继承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志向上深入。

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设计落实有关国家意志及历史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还可设计依托当地党史资源的教学活动。以红军长征为例,除了涉及宏大的空间借助挂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水系图、中国民族分布等专题地图)展示外,还可选取红军长征途中的某一点设计教学情景,如通过雪山、草地反映的垂直地带性自然差异,更能表现长征红军面临的艰难险阻,以及克服这些艰难险阻所展现的奋斗精神和知难而上的勇气。

五、结语

1.以地论史,论从地出

地理教学方式中的地图工具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学科壁垒,贯通史地学科的内核,以地论史,互为印证,使党史教育追求多样性成为可能。换言之,地理教学方式有利于打破学科思维定式,塑造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各学科兼容并蓄、相互启发,吸收各学科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用地理视角观察史实的能力,为相关史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地理专业技能。总之,拓宽了教学研究的新领域,为综合思维素养的培育找到生发点,增强教学的生命力。

2.史地整合,提升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促进了党史学习教育由点转向线至面的学习,使党史学习教育突破了只注重历史时间的概念化、文本化,走向多节点、多条线的空间立体式教学。党史教育的地理教学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备课时间较长,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乡土资源融合的最佳途径,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深度是决定其价值实现的根本所在。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应当成为教育新常态,教师应当自觉把中学地理、历史的结合点加以发掘,以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发新领域,挖掘课堂教学的新方式,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会结束,但党史学习教育却没有“休止符”,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并一以贯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2]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叶宇萍,殷文韬.初中地理教学融入“爱党教育”的实践探索[J].地理教育,2021(11):13-15.

猜你喜欢
党史学习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以史为鉴,切实提升青年一代思政工作质量
学习习近平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
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