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淇 尹立楠 武赢
摘要:自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深化高等教育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新时代加强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领导权 管理权 话语权
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作为社会价值导向的思想阵地,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场地,实现高校育人功能是落实高校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1 ]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来看,主要包括与时代同步的高校共同价值观、教风学风建设等,体现了高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在理解高校文化建设内涵的基础上,高校应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这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举。
一、高举旗帜,牢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权
首先,巩固先进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一方面,加强理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栽培勇于创新、具有创造活力的理论工作者。另一方面,矢志不移地用红色文化等先进文化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毫不动摇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又要引领大学生思想阵地,奠定大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行为。
其次,巩固高校党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高校党委作为领导核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第一负责人,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从政治角度谋划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提升政治鉴别能力;主动从政治上观察校园文化建设动态,提升政治敏感度,把握政治动态,解除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患,提升解决政治问题的能力;在准确认识、掌握党中央及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基础上,发扬文件最新精神,落实具体策略,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同时。巩固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着重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形成党委与行政共商定、共部署、共推进的格局。
最后,高校党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工作。一方面,党委联合并引导行政机关、各院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工作,形成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各尽其职的工作机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融入管党治党的责任清单,纳入监督考核体系,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标准化、责任化。另一方面,党委组织搭建校内党政机关、学工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人文学科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研究校内重大舆论热点,充分听取关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广泛汲取建设经验与智慧。
二、聚精凝神,掌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权
建管结合,革新管理理念,完善阵地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制度,掌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权。
一是革新管理理念。树立“大管理”的理念。高校应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学工团委、各院系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管理格局。意味着全党出动,打破各部门限制,动员各个机关、各个部门共同加入校园文化建设。党委统一领导,扮演校园文化建设“守门人”的角色;宣传部门作为“排头兵”,应牵头抓总,体现综合协调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是所在单位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锻造一支聚集宣传资源,凝聚宣传力量的队伍。
二是完善阵地建设。守护阵地,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其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教师善于运用传统美德占领大学生思想最高点,明确价值取向,树立价值目标,坚守价值准则,筑牢抵抗错误价值观念入侵的思想理论基础;用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斗志,指明奋斗方向,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指导实际行动。其二,强化媒体建设。根据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完善校内主流媒体等舆论平台的建设,加强主流舆论阵地管理,抢占舆论宣传的制高点,切实发挥引导正确舆论,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一方面,组建具有理论功底深厚、写作能力突出、防范意识较强、警惕性较高的宣传队伍。以校园官方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平台为依托,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导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品质高尚的网络阵地。坚持正面宣传,通过短视频、微课、微动画等方式,传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阐释主流思想、观念、理论。另一方面,组建精通互联网技术,善于整顿网络环境,熟悉网络监控与排除网络危机信息的专业网络队伍,强化新媒体专业团队的网络管理能力、监控能力、研发能力。利用先进的技术筛选、屏蔽消极信息,及时遏止有害信息蔓延,竭尽全力消除负面影响;全方位掌控校内网络运营情况,及时发现并扫清局域网的漏洞;实现技术创新,利用新型软件,优化网络教育环境,使新媒体信息有序、健康传播。其三,强化校园广播、报刊、出版物等建设,严格审核发表内容,突出主题,表现文稿的思想性;加强对科学研究机构、学术会议、讲座论坛、报告会、读书会、社团组织等活动的引领和管理,掌舵方向,引领校园风尚,永葆思想阵地号召力;加强国外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高校开展的一切活动,严格报备、审批外事活动,明确活动的内容、对象,不给错误的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三是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其一,创建协同制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系统,需要多方协调,共同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涉及校内宣传部等其他部门,而且涉及校外的公安、新闻、科研等众多机构。建立协同制度就是在校内建成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结构优化,形成校内各方齐抓共管,校外职能部门协调组织,内外互通的协同机制。其二,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监督考核制度,党委组织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确定监督考核的详细内容、具体方法、完整程序,促进监督考核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宣传部门负责监督考核基层党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严格把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加紧督查校园文化建设落实情况,加大明晰职权、监责问责的力度,重点检查校园文化建设人员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治意识,持续监督课堂、互联网、学术讲座等阵地的运用情况。其三,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奖惩制度。党委应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成果与干部选拔、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结合起来,优先考虑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职位提升,为校园建设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赏。
三、推陈出新,掌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话语权
高校应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标志、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掌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话语权。
一是设定话语核心命题。高校文化活动应体现中国思维、中国立场、中国理论。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交汇点,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阐释“中国奇迹”。用透彻的理论回击“中国不负责任论”、“历史终结论”等谬论,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二是扩充话语内容,提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一方面,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挖掘并整理民族传统等特色文化,呈现中国底气。放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传承精忠报国、诚信知报、谦和友善、勤俭廉政等精神品质之上,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发掘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创造的红色文化,宣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使之成为学习革命传统的重要素材;借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真实生活,体现校园文化的人民性。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级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正确对待外来话语,理性分析存在依据,参与构建国际话语体系。
三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就要形成富含思想深度、品质高度、文雅通达的话语表达方式。其一,话语表达生活化。语言内容要“接地气”,用简洁明了、朴素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解读枯燥晦涩概念、范畴;用真实鲜活的案例,生动形象的故事吸引大学生注意力;适当引用网络流行语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大学生在较为放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论认知,增强政治认同感。其二,话语表达趣味化。教师采用幽默诙谐的教学模式、睿智精辟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生机盎然、积极踊跃的课堂;巧用名人名言、歇后语、顺口溜儿等语言形式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内容。其三,话语表达艺术化。教师灵活地结合灵感、技巧、才干、学识、经验、胆识,展现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教师要融入真情实感,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表明情感的变化,最大程度上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与思想共振;掌握语言表达的分寸,深入浅出,引人入盛;打破常规常矩,引导大学生合理地想象某一问题,扩大大学生的思考范围,增加其思考的维度,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JGSZD2020011。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沈丽丹,舒天楚.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挖掘与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103-107.
[2]刘利剑,贺晓敏.高校基层党组织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91-93.
(責任编辑:刘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