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夏丰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走入了小学数学课堂。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本文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对教师教学有所启发。
生活化教学的含义和作用
生活化教学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种实践策略和运用方式。它旨在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将教学活动置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领会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中感悟生活。同时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出了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通过将生活与知识紧密融合,丰富教学形式和知识内容,以及构建“数学—生活—数学”的思维体系,促进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升学习兴趣和挖掘学习潜能,并使思想情操得到熏陶与升华。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成果不仅受内在的智力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外在的学习环境影响。利用学习数学的方法去观察、了解、认知生活,可以有效塑造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所以开展生活化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教师要加强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合理科学地进行运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单一、滞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依赖于课本教材,教学活动主要围绕于学习问题。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没有围绕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式缺乏新意,越来越单一、滞后,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和耐心,产生了明显的厌师、厌学情绪。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容易使学生成为难以逆转的学困生。基于此,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 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学习氛围是比较严肃的,学生的思想观念得不到解放,不能对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思考。再加上学生不是课堂主体,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挥、安排下进行的,使得学生不得不屈从于教师的权威,进行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从而缺乏自主意识。这不仅限制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也进一步加剧了教与学的矛盾,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课堂地位。通过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轻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提升数学素质和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身心、智力、思维的关键阶段,需要用更多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头脑,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理解生活。但由于接受、理解、运用能力薄弱,学生很难从直接的教学讲解中习得数学技能。再加上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抽象性,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在课堂上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营造真实化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首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加强与学生的知识交流。通过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思维方法等设计生活教学内容,促进生活实例与知识要点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阶段,作为小學数学教师也需要了解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其主要是以教科书作为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师在课前应该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划分,将书本中本身所蕴含的晦涩难懂的理论第一时间内抽离出来,并且将所有的概念进行具象化。这一策略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的舞台,真正地做到以学为本,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同时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进行上课之前也需要做好一系列的课前准备工作,明确本节课所需要讲述的内容是什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的什么,学生在这一阶段需要掌握的内容又是什么。将书本上的重点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重新调整、分析与总结,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学生所在的实际生活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自然地导入,这种方式既可以创新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化,更加多样化,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加朴实,也更加具象化。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长方形与正方形”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具有长方形、正方形形状的实物,如电冰箱、电视、文具盒等。然后与学生一同分析这些实物的形状特征,以及研究这些实物的应用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在学生基本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性质后,教师再结合一些生活实物,设计有梯度性的练习任务,促进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通过创设生活教学化、教学生活化的环境,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生活到课堂和探究到积累的顺利过渡。在教学活动中,由于知识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应用知识,才算是真正达成本次教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当前即便是小学生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但是部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较少,但对生活中各式各样不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具有极强好奇心这一点,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感知数学,通过对实际情境的深入挖掘,以此为主导,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使得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加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真正地达到事半而功倍。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需要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并且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这一阶段教师还需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其核心仍旧是以人为本,对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教师一定要做公平公正,以指导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真正地做到细心培养学生,而不是利用应试教育的分数区分学生的等级,甚至用有色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知识时,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到基础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现阶段年龄特点进行系列指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才是当下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成功教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图形的运动”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搬东西等生活情境。通过用丰富的实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实物位置变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图形运动知识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为优化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成果,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强化学生对图形运动知识的理解。通过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鼓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和拓展数学思维。
提供生活素材,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不仅要求教师将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相融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推理新知识。通过结合生活素材,设计生活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将一些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优化,制作具有丰富性、多变性、趣味性的视频课件,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与分析,思考与探究中锤炼数学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多边形面积”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公园美景。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思考公园面积的求解方法。同时借机植入“分割”思想,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计算出多边形面积。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锤炼学生的数学素质能力。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活动,驱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另一方面,开展“出题”比拼活动,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角的度量”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创新活动形式。通过先讲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角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比谁测得快测得准”的活动,让学生走入日常生活,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测量具有30°、45°、60°、90°等角度的实物,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增进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要想学好数学知识,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思维意识、学习素质、情感态度,以及扎实的基础功底。因此,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将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深度结合,不断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象化,将复杂烦琐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扮演角色中体会和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认识人民币”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改编成一个小剧本。通过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导购员、超市店长、消费者等角色,让学生在买卖交易过程中,了解人民币面值以及其应用方法。同时要注重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赚钱的不容易,使学生能够感恩父母、树立学习的志向。
此外,知识源于生活,又能回归生活,所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各式各样不同的实践活動中,还有很多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情境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景,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应用题中出现的情景融入其中,让学生根据真实的问题进行解决,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真正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既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
为构建“以教促学,以做强学”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测量”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小花坛。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最佳的花坛建设地点。然后结合活动内容的要求,让学生利用米尺进行长、宽、高的测量,从而规划出小花坛的建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构建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为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承认个体的差异,并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关系。首先,结合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具体完成情况,适当增加评价科目内容,进一步提升评价质量和效率。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增加课堂表现、思维方法、价值观、情感态度等评价科目。利用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能够评价更加全面,不再单一化。通过加强对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制定更加适合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生活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快速提升数学能力。其次,教师要贯彻“教学做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在教中传授基础知识,在学中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在做中让学生夯实数学技能。然后对教、学、做进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提升空间,从而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再次,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通过开展更多的教学活动,在自评和互评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和实现进步。最后,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配合,让家长围绕评价结果展开系统性的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需求、情感态度等因素,开展趣味性、操作性强的生活化教学。通过挖掘生活素材,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创建生活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提升数学能力,使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