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间玩具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022-06-09 01:35陈夏贤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具民间玩具

陈夏贤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第一学院,江苏南通 226001)

一、提出问题

民间玩具指民间专供儿童玩耍游戏的器具,它种类丰富,集民间美学、实用价值与地域文化为一体,不仅能反映当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民风民俗,还是当地儿童文化发展的鲜活写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玩教具设计课程是各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集造型设计、手工制作、教育实践为一体,主要是以纸、泥、布以及竹、木等各类材料,设计制作符合儿童年龄、心理发展以及适合儿童教育教学活动、游戏开展使用的玩具和教具。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1]教育部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3]48。江苏省于2021年11月出台的《江苏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细则》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

在新时代背景下,用人单位对本课程的职前培养和需求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如通过对南通市区10所公办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8家托幼机构及南通县区10 所乡村幼儿园进行本课程的职前培养需求调研(调研情况如图1),发现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尤其是幼教单位对传统文化和课程教学相结合的需求显得迫切。以上调研虽然只是本地区课程教学和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样本,不能体现全社会的整体情况,但可以看出社会对教师的技能及人文素养融合需求迫切。

图1 用人单位对“玩教具设计”课程职前需求调查情况

无论是因此,从国家政策引领、课程本身的发展,亦或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由民间玩具为主线引领的玩教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显得迫切又紧急。它将打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传统课程思维,切实贯彻中共中央美育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于教师而言,将拓展课程的研究视角,丰富教学资源空间,促进民间玩具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也为教师研究课程思政找准方向;于学生而言,将指引他们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找到传统文化归属,引领学生在职前践行“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更利于职后将民间玩具融入幼儿园岗位教学;对其终端受众儿童而言,能以合理的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他们心中,使其在玩乐体验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二、课程教学现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调研本课程的教学现状,对江苏省内各地级市5 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计每校发放问卷100 份,共回收问卷496 份,(调查数据如图2)。此外,还对这5所高职院校从事玩教具设计课程教学的15 名教师进行一对一线上深度访谈。通过切实的问卷数据调研了解目前“文化自信”大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实训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偏低,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图2 “玩教具设计”课程学生调查情况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学目标是指课程教学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的达成从知识、能力、情感、素养等多个角度对应支撑毕业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训模式、评价机制的基础。通过访谈调研,了解到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玩教具设计”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还是设定在技能课的教学目标上,重点在“学会制作……”,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是不是掌握了制作方法,能不能制作出相应的内容,更强调技法、技能,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理解、创新思维的开发以及对实践应用的深入引导等目标显得非常薄弱,或者是没有。即便是有学生制作得再好,仍然只能是模仿,并不能适应岗位应用的创新。可见在目前政策的引领下,教师还缺乏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定位,并没有从课程文化内涵和幼教岗位实践等职业需求的角度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学生通过课程单元学习,获得什么,这个单元的内容如何与幼教岗位对接?此类问题都是课程目标定位的基础,目标定位的不准确导致课程教学出现瓶颈。

(二)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玩教具设计课程内容或是单纯以材料划分或是以领域用途划分。如以材料划分的像纸制玩教具、泥工玩教具、布艺玩教具、废旧材料玩教具等,像泥工就是各种泥(陶泥、黏土、超轻土等)的技法制作。或是以领域用途划分,有社会领域玩教具(娃娃家、理发店、水果店等)、健康领域玩教具(走跑类、跳跃类、抛掷类等)、语言领域玩教具(头饰、胸饰、面具等)、艺术领域玩教具(乐器、印章等)、科学领域玩教具(不倒翁、小电话等)。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有些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其次,纯粹的技法教学,单纯的教会怎么做,课程内容缺少传统文化的支撑与涵养,与幼教岗位的职业期待有距离,导致学生在入职初期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三)实训模式传统,多模仿少创意

实训是指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与毕业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将课程内容与岗位实践紧密融合,能在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状态。通过访谈了解到5所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建有校内实训室,课程的实训模式多为校内实训室技能训练,教师布置单一实训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则为达成实训目标。调研中发现并没有学校建立校外课程实训场所,由此传统的实训模式带来的还是单一任务式的课程作业。从而产生实训阶段多模仿、少创意,难以做到学生学习成果的拓展。

(四)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主动探索

目前“玩教具设计”课程多以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固守以掌握知识内容和手工技能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单向的知识传输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教师授课结束、学生作业完成则视为完成教学,每节课由教师讲授制作技能、材料的运用、制作的方法等,都是“教师教学生做”的单一教学方式,而缺乏对传统的探寻,文化的理解,创新的设计,更缺少课后的深入研学。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仅仅是掌握方法,鲜少有学生对此课程的某个内容感兴趣,并能深入探究,更缺乏在幼儿园岗位实践中传统文化以及玩教具融合的能力。使得“玩教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与职业需求中对课程的期待相违背。

(五)评价机制模糊

调研了解到课程评价大多以教师的主观单一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为平时作业加考试作业,均布置相关的制作内容,以作业的平均分作为平时成绩。最后的考核也由教师布置一个主题完成玩教具的制作,作为期末考核的成绩认定。作业的评价由教师主观进行,评价的标准注重技法的掌握,作品的外观以及制作的精细程度占主要评分标准,随意性很大,而对学习过程、传统文化的运用以及岗位实践几乎没有涉及。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重外观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从而导致学生过分追求作业的美观度,而忽视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以及岗位实用性。不少学生,尤其是一部分极具创意思维的学生对“玩教具设计”课程产生了厌倦感,并逐渐失去自信。

三、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现状以及职后课程教学需求的数据调研,尝试探索以民间玩具为主线贯穿的课程改革策略,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训模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展开。

(一)改革教学目标,实现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多重课程目标构建

玩教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和性质,以及专业发展趋势及未来职后的岗位需求,构建具有传统文化引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美育精神的课程理想,将从知识、能力、思政、素养四个维度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玩教具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锻炼是实现玩教具设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目标确立为理论以及技能方法的掌握,包括民间玩具的历史、工艺、风格等;能力目标包括基于民间玩具学习后的玩教具设计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评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胜任幼教岗位教学的实践能力;素养目标设定为艺术素养和专业素养,是本课程教学目标改革的核心内容,从民间玩具中汲取养分,在玩教具设计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职业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加深专业认识,增强专业情感,形成良好的适用于工作实际的专业素养;同时提炼思政目标,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大国工匠精神,引领文化自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建立文化自信,这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以纸艺玩教具为例,通过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确定如图3所示。

图3 纸艺玩具单元课程教学目标

以上,基于民间玩具的玩教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将以传统文化引领,以多个维度推进知识、能力、思政、素养的深度融合,形成全程美育格局。

(二)改革教学内容,实现以民间玩具为源起的玩教具课程资源重整

改革现有教学内容,实现以民间玩具为源起的玩教具课程资源重整,一方面由原来单纯的技能教学加入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优秀的民间玩具融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相应教学项目的历史发展与当地文化的联系,以此寻找到玩教具设计的文化源头,呈现有根的教学。另一方面是加强融合后的创新设计及其在儿童群体中的实践运用。

首先是融合。民间玩具的设计应面向儿童,集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地域特色和群众审美一体,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独特的儿童视角、民间的造物智慧、传统文化归属以及其中体现的思政内涵都是值得挖掘的教学内容[5],这正是我们原先玩教具设计课程中最缺失的一角。在玩教具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面对课程资源重整,应找到与民间玩具相契合的项目,再进行归类整合。课程资源重整的前提是两者的融合,以相关类型民间玩具的纵向历史发展和横向不同地域表现的探寻为设计认知前提,从该项目挖掘的教育价值为玩教具设计前期的教育基础,再展开后续的创新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归属。

其次是创新。包括归类整合后的创新设计及其在儿童群体的实践运用。内容改革基本思路应是:民间玩具探寻——创新设计——岗位实践。首先包括材料的创新,由民间玩具项目入手,探索与之相关的、更适合儿童体验和操作的新型材料;其次是表现形式的创新,从造型、色彩、图案以及玩具用途等多方面实现创新;再次是题材内容的创新,突出更贴近新时代的儿童、适应时代发展的题材创新;最后则是儿童群体的实践探索,将课程内容回归于岗位应用,如投放幼儿园游戏、创设特色区域工坊、布置幼教环境等。

以泥玩具为例,可以从惠山泥人切入口开始,横向整合山东高密泥叫虎、白鹿原泥叫叫、浚县泥咕咕等,了解其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解析地域差异体现的材质以及艺术表现的迥然不同,最关键的还要分析其制作工艺,模制和捏塑、不同的发声原理等。这些探寻都是后续创新设计的前期教育内容。如泥玩具单元的捏塑教学选用创新材料石塑黏土,自然风干后坚硬轻巧且呈现白色,与惠山泥人彩绘前以白粉打底颜色一致,且不影响捏塑体验。除此还有色彩丰富制作更便捷的轻黏土。在表现形式的内容上,结合五大领域和区域创设,设计泥人故事场景,用于语言区;设计泥人套棋,用于益智区;设计能唱歌的小泥人,投放科学区等。

综上,以民间玩具为源起的玩教具设计课程内容改革,将传统的“工匠”教学提升到以传统文化浸润的体验与创新教学,可以打破一贯的技法模仿,拓展思路,多角度实现创新。

(三)改革实训模式,实现以实践应用为追求的工作坊实训模式

改革现有的实训教学,以工作坊模式开展实训教学,使学生将已掌握的幼教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实训中将理论与技能内化为自身能力与素养。实训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校内实训,以技能为基础创意为追求的工作坊实训模式;二是岗位实训,将工作坊落实到幼儿园,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的融合。

首先是校内实训。在完成课程单元知识内容教授的基础上,由教师设立以实践目标为导向的多个实训项目,目的在夯实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最终形成一系列以民间玩具为源头的创新玩教具设计成果。以南京皮影为例,可以探索体验民间皮影的雕刻、着色、组装以及皮影表演特色之后,设立多项实训任务,如与皮影的创新制作有关,以南京皮影元素为基础的创新题材、创新材料的皮影设计,如与科学领域玩具制作有关,像剪影剧场、活动人偶玩具设计等;或是与幼教区域环境创设结合,完成一整套皮影主题的区域布置方案及配套区域玩具投放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成多个虚拟工作小组,开展讨论、设计及制作、模拟等一系列活动,并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训成果交流和展示。

其次是岗位实训。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由团队小组与幼儿园对接,定期建设幼儿园实践工作坊,如以幼儿园“影戏工坊”为例,以皮影为主题布置墙饰、吊饰以及各个区域,包括“皮影工厂”、“皮影创意坊”、“皮影剧场”等,在工坊中设计多种适合幼儿开展皮影制作的游戏活动,如剪皮影、画皮影、做皮影等;将校内实训中设计制作的多种创新材料皮影玩具投放工坊,同时开展幼儿皮影表演活动等。

综上,工作坊实训模式的改革将促进教师对民间玩具与玩教具设计课程的进一步深入融合研究,从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另一方面将促进学生形成以点带面,以点深入的整体学习状态,从而形成各自小组的研究方向。

(四)改革教学方式,实现“学—研—赛”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

改革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研—赛”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方法[6]。

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将课程内容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素养,并使学生更积极地加入到研究学习中,课程教学由课堂拓展到了社会实践、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级各类的比赛中。教学团队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指导学生申报与本课程相关的“大创”项目,如“非遗传承视角下江苏民间传统玩具的创新设计与制作”、“基于民间泥人元素的软陶玩具设计与制作”、“星星竹火,可以燎原”等等,做到人人参与,力争有成果。在这些项目的申报、实施、研究等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对课程知识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课堂内容做到了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有了各自对玩教具、民间玩具更深入的研究方向。

同时,课程团队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并获得了喜人的成绩。近三年硕果累累,如获得全国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指导立项省级“大创”项目十余项,指导学生多件作品在省级杂志整版发表,原创绘本获得市级优秀奖等。

以上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了课内和课外的混合教学,凸显以学生为本、能力本位,深化教学相长,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研究、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索的转变,不仅提高课堂集中教学效果,并且实现了学与用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传授与岗位应用脱节的问题,学生对民间玩具与幼教玩教具的融合与创新的理解更深入,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及研究的热情更高涨。

(五)改革教学评价,实现师、生、幼、园多维一体的评价模式

1.评价内容由单纯注重技能延伸到传统文化-理论+设计+制作-实践应用的全面综合

除了期末考试外,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融入了教与学、学与用的全过程,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课前包括借助平台预习情况,主要是民间玩具的探寻等,突出传统文化的学习;课中包括课堂学习表现、小组成果汇报和小组学习情况等,主要突出理论学习、设计制作;课后包括校内创意集市、校外实训反馈等,主要突出实践应用。

2.评价主体由教师独评到师、生、幼、园多维共评

借助MOOC 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跟踪评价,促使学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养。如课前的预习由课程组创建的MOOC 平台《学民艺、做手工》评价,校内实训情况、作业完成、课堂讨论、成果汇报以及期末考试由教师评价;各小组的成果展示以及完成等级由各小组间评价;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由组内学生评价;定期开展的“创意集市”,由学生自由组团,通过公众号链接将实训实践中的优秀作品、创意方案以及创意玩具以展销的形式用推广集赞,并提供线下体验、售卖活动,由课程组结合公众号平台数据评价;校外实训工坊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由园方反馈评价,以幼儿的体验以及实践工坊的开展情况为评价依据。

3.评价方法由单一的结果评价到过程和结果结合

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前学习表现、课堂学习表现、小组成果展示、小组学习情况、创意集市和校外实训反馈等,占总成绩的80%;总结评价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教师与学生评价结合将透明地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探索、创新设计、工匠制作、有效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占比20%的组间和教师的共同评价以及占比15%的组内评价突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

以上多维一体化的科学评价体系(详见表1),将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从单纯的技能评价延伸到了知识与技能、技能与素养、创意与应用的融合,进一步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及公平性,能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玩教具设计与实践中。

表1 “玩教具设计”课程评价体系表

四、小结

民间玩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玩教具设计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两者的最终受益对象都是幼儿。基于民间玩具的高职学前专业玩教具设计课程的改革从非遗传承、师生发展、幼儿成长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训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利于实现民间玩具与玩教具课程的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效的玩教具设计课程,有效解决当前课程中的诸多突出问题,并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并让他们的文化认同引领着幼儿的文化观和学习观[7]。

猜你喜欢
教具民间玩具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