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静 徐秋生 高晓冉 李少荣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
血栓性浅静脉炎(SVT)是一种静脉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属于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多见于下肢,常伴有血栓形成,以老年人群较为高发,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患处红斑、发热、触痛,并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可引起明显患肢不适或功能受限[1]。下肢SVT多因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或外伤等因素引起,既往多认为其属于自限性疾病,西医临床主要依靠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局部理疗或穿医用弹力袜等治疗,但整体疗效欠佳,有发展为深静脉血栓(DVT)甚至致死性肺栓塞(PE)的可能[2]。喜辽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是临床治疗浅表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性静脉炎等常用外用药,但治愈率仍较低[3]。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恶脉”“赤脉”“脉痹”等范畴,病机与湿、热、毒、瘀等有关,故治疗多以清热解毒、祛湿通脉、活血化瘀法为主[4]。本研究基于下肢SVT的中医理论并结合临床经验,取丹芍凉血方熏洗配合喜辽妥外用治疗,以期为下肢SVT的有效防治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血管外科学》[5]中SVT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对“青蛇毒”标准,辨证属血热瘀结证,主症:筋脉红肿热痛,呈上下游走,并伴肢体活动不利;次症:身热,局部触痛、结节;舌红,苔黄,脉数。2)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临床分期Ⅰ~Ⅱ期(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神志清楚,认知功能及沟通能力正常,能够配合用药及临床评估;无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Ⅲ期(坏疽期)需行外科手术治疗者;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下肢DVT者;因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所致静脉炎者;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下肢坏疽、急性动脉栓塞及多发性大动脉炎者;严重肢体溃疡、坏死、溃疡或其他严重皮肤疾病者;合并出血性疾病或存在出血倾向者;近2周内接受本研究用药及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急性下肢SVT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男性4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82±12.14)岁;平均发病时间(3.59±0.55)d;发病部位:左侧16例,右侧30例,双侧8例;分期:Ⅰ期12例,Ⅱ例42例;吸烟史24例;初发48例,复发6例;诱因:下肢静脉曲张43例,手术或外伤3例,静脉血栓3例,下肢静脉输液2例,原因不明3例。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4.04±11.03)岁,平均发病时间(3.43±6.12)d;发病部位:左侧21例,右侧27例,双侧6例;分期:Ⅰ期15例,Ⅱ例39例;吸烟史21例;初发46例,复发8例;诱因:下肢静脉曲张37例,手术或外伤7例,静脉血栓4例,下肢静脉输液4例,原因不明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健康宣教,鼓励戒烟、忌生冷、发物及辛辣刺激食物,规律腿部肌肉锻炼并注意避免患肢受伤。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合并外伤或明确软组织感染者,基于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下肢病变超过5 cm、病变位于大隐静脉、病变侵及因股静脉交界处、SVT复发等高危因素患者,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或磺达肝素(2.5 mg/d)抗凝[7];喜辽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Mobilat Produktions GmbH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60601)均匀涂抹于患处,面积稍大于病变范围,轻轻按摩3~5 min,每日2次。2)观察组给予自拟丹芍凉血方熏洗,组方:赤芍15 g,牡丹皮15 g,苍术10 g,黄柏10 g,白茅根30 g,三棱10 g,莪术10 g,泽兰10 g,川牛膝10 g。每日1剂,以清水1 200 mL浸泡1 h,武火煮沸后以文火熬30 min,取药汁400 mL熏洗患肢20 min。熏洗后再以喜辽妥软膏外用,用药时间、方法及范围同对照组。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症状积分。参照《中医量化诊断》[8]对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级赋分,即患处红肿、疼痛、条索状物按照无、轻度、中度与重度,以0、2、4、6分评价,得分越高表示越严重。2)肢体水肿程度。采用软尺测量健肢与患肢胫骨粗隆下10 cm部位及髌骨上15 cm部位周径,计算患侧与健侧差值。3)血液流变学指标。早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0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4)安全性评价。用药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的异常症状及体征变化,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血、尿、便常规及心电图、肝肾功能变化,评价用药安全性。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拟定。治愈:患肢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条索状物消退。显效:患肢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消失,条索状物大部分消退或缩小2/3以上。有效:患肢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缓解,条索状物部分消退或缩小1/3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好转,甚至有症状加重、静脉炎蔓延发展的趋势。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1统计软件。临床评分、患肢周径差、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以(±s)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均采用t检验;疗效等计数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的主要临床症状(红肿、疼痛、条索状物)评分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54)对照组(n=5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红肿4.96±1.23 1.63±1.42*△4.91±1.15 2.66±1.47*疼痛4.52±1.19 1.51±0.51*△4.36±1.13 2.32±0.59*条索状物5.42±1.26 1.43±0.37*△5.21±1.19 2.07±0.44*
2.3 两组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值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患侧与健侧髌骨上15 cm、胫骨粗隆下10 cm周径差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周径差值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值比较(c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健患肢周径差值比较(cm,±s)
组别观察组(n=54)对照组(n=5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髌骨上15 cm 5.42±1.63 1.95±0.61*△5.33±1.59 2.87±0.82*胫骨粗隆下10 cm 3.21±0.58 1.06±0.33*△3.16±0.52 1.74±0.52*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54)对照组(n=5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mPa·s)6.69±1.26 4.71±0.85*△6.52±1.23 5.26±0.97*全血低切黏度(mPa·s)12.14±2.39 10.15±1.13*△11.85±2.32 11.54±1.29*血浆黏度(mPa·s)2.02±0.35 1.26±0.23*△1.97±0.32 1.68±0.42*FIB(g/L)5.12±0.97 3.41±0.56*△5.03±0.92 4.17±0.71*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用药相关不良反应,患者的耐受度与配合度良好。
SVT多发于下肢,部分呈游走性、交替性发作,急性期可见条索状物或硬结节形成,慢性期后可出现局部色素沉着,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因皮肤营养障碍及静脉回流障碍等导致皮肤溃疡或发展成DVT,重则可能引起PE[9]。目前,国内外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统一意见,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及预防DVT、PE为主。局部热敷、理疗及药物治疗(抗感染药、非甾体消炎药、抗凝药等)是当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式,但下肢SVT多为非无菌性炎症,上述治疗多效果不理想[10]。喜辽妥乳膏的有效成分多磺酸黏多糖能够迅速透过皮肤软组织,通过抑制组织中透明质酸酶、蛋白质分解酶等,提高组织中液体的渗透力,促进水肿吸收及血肿消退。同时,其还有良好的抗炎、抗渗出、刺激受损组织再生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对静脉曲张性静脉炎、浅表性静脉炎等具有一定的疗效[11]。采用喜辽妥乳膏局部按摩可进一步促进药物有效成分渗透至皮下组织,缓解血管内皮损伤及疼痛,促进创面愈合,且无类固醇皮质激素副作用,无明显局部刺激、过敏反应等,长期用药安全性较好[12]。由于SVT的发病机制复杂,单用喜辽妥效果仍有限,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意义重大。
中医各家对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与阐述不一致,但大部分认为其病机不外乎湿、热、瘀等,病变所处阶段不同则病机的侧重点也不同。急性期多为血热瘀结所致,气血凝滞、湿热蕴结、脉络瘀阻是其核心病机,红肿、热痛等表现尤甚,治疗当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经为主,以迅速缓解症状为主要治疗目标[13]。基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本研究自拟丹芍凉血方,方中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牡丹皮活血化瘀,两药配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祛瘀止痛,共为君药。苍术健脾燥湿,走表之性强于白术,燥湿化浊之功优越;黄柏泻火除蒸、清热燥湿,并有解毒疗疮之功;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共奏清热燥湿之功,为本方之臣。三棱与莪术均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两药配伍可加强祛瘀止痛之功;泽兰利水消肿、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并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以上共为本方之佐,可助君臣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消肿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消肿散结之功,从脉、络、血,多靶点、多途径作用,调节肢体气血循环平衡,调畅血液运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赤芍、牡丹皮、三棱、莪术、牛膝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14-15];黄柏、牡丹皮的活性成分具有广谱抗菌及抗炎、镇痛、解热、免疫调节等作用[16-17]。传统口服用药整体疗效尚可,但起效缓慢,且难免不良反应,加之患者服药依从性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中药熏洗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水煎药剂先熏后洗可疏通经脉,使药物直接渗入病变局部而发挥作用。同时,药液熏洗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快血流速度,加速静脉回流,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加速药液吸收,增强用药效果,从而缓解下肢SVT急性期症状[18]。
本研究通过丹芍凉血方熏洗后外用喜辽妥治疗,结果显示,上述方案的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喜辽妥,且各项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提示丹芍凉血方熏洗联合喜辽妥外用更有利于改善下肢SVT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治疗效果。与此同时,观察组治疗后患与健肢髌骨上15 cm、胫骨粗隆下10 cm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加用丹芍凉血方熏洗更有利于促进患肢水肿的消退,这可能与丹芍凉血方的抗炎、抗凝、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促进水肿消退及受损组织修复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下肢SVT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引起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进一步增加血液瘀滞及血栓形成风险。还有研究显示,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均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密切相关[1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FIB水平均获得明显下降,而观察组的降幅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提示采用丹芍凉血方熏洗后外用喜辽妥更有利于改善急性期下肢SVT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这对控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丹芍凉血方熏洗联合喜辽妥外用治疗急性期下肢SVT安全有效,较单用喜辽妥更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治疗效果,其机制或与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