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及血清ET-1、PDGFs水平的影响观察*

2022-06-09 06:02:00李凤仪刘国飞许智能彭慕立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瓣膜房颤抗凝

李凤仪 刘国飞 许智能 彭慕立 肖 彧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526060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非窦性心律失常,是引起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致残和致死率很高,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1]。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状态,继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也随之上升[2]。抗凝治疗是防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重要手段[3]。华法林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能防止血栓的形成及发展,但不良反应较多,且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剂量,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较高。达比加群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在服药过程中不用频繁的监测,且疗效较好。为进一步了解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将对比两种药物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无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80)和对照组(n=80)。观察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89±2.68)岁;心功能分级Ⅱ级32例,Ⅲ级48例;平均病程(1.26±0.25)年。对照组男56例,女24例,年龄59~71岁,平均年龄(64.92±2.71)岁;心功能分级Ⅱ级37例,Ⅲ级43例;平均病程(1.19±0.32)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心功能分级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②房颤血栓危险度(CHA2DS2-VASc)评分≥2分;③近6个月内无脑卒中发病史;④患者及家属了解并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并发其他类型心脏病者;②有接受支架或起搏器等治疗者;③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⑤对本研究药物禁忌者或配合度差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降脂、改善心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钠片(国药准字H37021314,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口服,起始剂量为3mg/d,3d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药物剂量调整,维持剂量在2.5~5mg/d,INR维持在2~3。服药期间每2周进行INR及凝血功能的评价进行药物剂量调整。持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者给予达比加群酯(国药准字J20171035,上海勃林格殷翰药业有限公司)口服,100mg/次,2次/d。持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干预前、持续治疗干预1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对比。

1.4.1 CHA2DS2-VASc评分: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CHA2DS2-VASc评分,观察患者房颤血栓危险度变化。

1.4.2 血清内皮素-1(ET-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外周血标本,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ET-1、PDGFs、hs-CRP。试剂盒均采自杭州联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3 凝血功能四项: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外周血标本,采用全自动血凝仪(迈瑞C2000-A)检测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水平。

1.4.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出血、皮疹、胃肠道反应等。并发症包括动脉栓塞、脑卒中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CHA2DS2-VASc评分、血清ET-1、PDGFs、hs-CRP比较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CHA2DS2-VASc评分及血清ET-1、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PDGF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CHA2DS2-VASc评分、血清ET-1、PDGFs、hs-CRP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指标比较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APT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FIB、TT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指标比较

2.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1个月内,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和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既往报道显示,心房颤动引发的脑血栓死亡率较高,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致死率是窦性心房颤动的4倍以上[4]。抗血栓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手段,以预防血栓的发生和发展,来降低血栓发生率,以提高存活率。本研究对达比加群和华法林两种抗凝药物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旨在为临床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作出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CHA2DS2-VASc评分及血清ET-1、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PDGFs水平高于对照组。CHA2DS2-VASc评分可反映房颤患者血栓的危险程度,评分越高,说明风险越高[5]。ET-1是一种促进血管收缩和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ET-1升高,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变慢,易导致血栓的发生[6]。hs-CRP是临床常用来检测患者炎症水平的指标,在机体收到炎症刺激时,hs-CRP水平上升。PDGFs参与着机体的许多生理时间和疾病的调节,在血管的形成和功能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7]。ET-1、PDGFs共同参与着血栓的形成过程。孙雪林等[8]研究指出达比加群对血管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与其相似。夏鑫等[9]研究指出达比加群与华法林在预防血栓上的疗效一致,本研究与其部分一致,说明两种药物均可起到较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达比加群对血管功能的改善效果较华法林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改善,说明两种药物均有较好的抗凝功效,与张瑜等[10]研究部分一致。本研究中,观察组的APTT短于对照组,提示达比加群的出血风险小于华法林。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出血例数少于对照组,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达比加群的安全性较好。对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达比加群可降低脑栓塞和脑卒中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在抗凝效果上的功效相似,达比加群在血管功能的改善上优于华法林,在预防出血风险以及脑栓塞和脑卒中上的效果较优于华法林,临床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

猜你喜欢
瓣膜房颤抗凝
老年房颤患者,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2:50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烂”在心里
大学生(2017年10期)2017-10-23 18:35:06
预防房颤有九“招”
大众健康(2017年8期)2017-08-23 21:18:22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0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