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 尹崇高 宋瑞卉 刘雨清 张宝刚 李洪利
潍坊医学院 1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2 护理学院 3 形态学实验室 4 病理学教研室 5 医学研究实验中心,山东省潍坊市 261053
病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根据病理学硕士研究生改革和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两类,前者侧重于培养科研型人才,后者侧重于培养能胜任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的医师。学术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受到了国家及各高等医学类院校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学术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所掌握的科研知识和研究技能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着学术能力明显不足、选题创新不够、学术成果质量不高的现象[1]。因此,要想提高学术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其严谨的科研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就必须针对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提高研究生的素质,从而为国家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
1.1 招生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学术型病理学研究生的考试初试均是以考查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为主,这种以考试分数为筛选条件的单一研究生录取标准,过分地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储存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可能会出现无科研经验的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有一定科研经验的学生却未必获得高分的情况,这种招考制度不利于优秀科研人才的选拔。
1.2 科研兴趣缺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的学术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均来自临床医学专业,他们选择攻读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并不是他们喜欢、热爱该专业,而是因为报考临床专业硕士的研究生人数太多,竞争激烈,录取分数也较高,为缓解竞争压力,他们在临床专业复试落榜后被调剂到病理学专业。这类学生由于不确定毕业后的就业形式如何?薪资待遇如何?所以对病理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对未来也充满了担忧和恐惧。
1.3 科研培养平台尚不完善 良好的科研平台是完成高水平研究的重要保障[2]。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实验室场地有限、实验仪器太过陈旧、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数量太多、师生比例失衡等原因,导致很多医学类院校的导师没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或者公共实验室条件太过简陋,进而影响了科研实验进度,严重者甚至无法完成课题及高水平病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4 研究生科研训练不足 科研能力是学术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所必备的能力,大多数研究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只是专心学习基础专业课程,从未接受过相关的科研训练,所以,存在着搜集查阅文献信息不全面、拟定实验方案的能力薄弱、实验设计不严谨、汇报实验结果不够简明扼要、论文撰写逻辑不严谨及用词不当、语法不规范等现象。正是由于他们对做科研的具体要求了解甚少,所以在进入实验室后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
1.5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及督促太少 研究生导师是影响研究生科研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导师既是科研活动的指导者,也是学习生活的榜样。积极加入导师的科研课题组,进行规范的科研实验培训和指导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过程。可是,由于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数量太多、师生比例失衡等原因,导致导师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减少,研究生们大多数都由高年资的师兄、师姐帮忙带教(指导他们具体的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及设备的使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带教训练后,研究生们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即可完全掌握,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国家级基金科研项目,由于其涉及内容广泛而深奥,单纯地靠年资长的研究生带教,是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科研理论知识并单独从事科研活动的,更遑论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导师工作繁忙(如参与大量的本科生教学、自己的科研及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等),导致对研究生的监管不严格(如未严格要求研究生定期汇报实验进程、实验结果等),再加上研究生的自控能力不足,不仅会出现研究生自由懒散、随意外出做兼职的现象,而且也会影响科研的进度,甚至毕业时难以达到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出现延期毕业的情况。
1.6 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走向,而在我国,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本科生,也缺乏必要的危机管理机制[3]。学术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医学研究生中的一部分,在攻读学位期间,面对着繁重的课业、导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时间不足、科研深度不够、科研要求过度严格、难以达到预期的科研成果及未来的就业前景等诸多矛盾下,师生之间极有可能会出现误解,造成关系疏远、紧张,从而加重研究生的心理负担。董浩等[4]研究发现,医学研究生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上有待改善,尤其是女性、一年级和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者更需要重视及关注。因此,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学术型病理学研究生作为未来担负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突破科研瓶颈任务的中坚力量[5],已受到了国家及各高等医学类院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究竟如何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一直是各高校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根据上述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性的解决方案。
2.1 增加以学术兴趣为前提的入学筛选条件 提升学术兴趣是增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研究生的复试面试过程中,要重视他们的科研兴趣,筛选出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对于那些对科研没有兴趣但是喜欢临床技能的学生,我们建议争取学生意愿的同时,改变其培养模式,让其转为专业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而对于喜欢做科研的研究生,除了让他们学习研究生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外,还要让其在课余时间尽早进入实验室接触相关的科研工作(如免疫组化、PCR、Western blot等实验操作步骤及仪器的使用方法),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尽快加入科研课题组,经常参与组内课题研究交流,使其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以提高实验效率,并将团队效应充分发挥出来,营造出一个积极、活跃的科研团队氛围。
2.2 优化科研实验平台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主战场[6]。我校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医学研究中心、泰山学者岗、病理会诊中心等,这些实验中心均应配备基因芯片制备室、生物信息学室、蛋白质质谱室等综合性实验室。同时,还应购买一些微透析仪、单细胞测序仪器、蛋白质质谱仪等在内的各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充足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就可以办理申请入驻各实验室,以便于其尽早跟随师兄、师姐们观察和学习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对于一些高精端的大型仪器还应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来对研究生进行技术指导和操作演示,以解决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让基础薄弱的学术型病理学研究生能尽快掌握该实验技术,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展。
2.3 加强研究生期间的科研训练及实践 科研实践与训练是获得科研成果的必要一环,针对学术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与训练,以采用科研理论讲授+实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7]。讲授的科研理论内容包括:查阅及阅读英文文献、科研论文撰写规范及技巧、科研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课题申报书的撰写、科研逻辑思维训练等;实验实践指导内容包括:细胞培养技术、PCR技术与原理、动物模型制备等。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快速培养研究生科研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跨学科间的学术会议、知名学者的专题讲座及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实现多学科间的科研交叉融合,既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开拓他们的学术视野。
2.4 研究生导师加强指导和帮助 研究生导师是影响研究生科研水平及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导师既是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指导者,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学校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相应的研究生督导制度[8]。(1)导师定期检查研究生的科研课题进展情况,及时分析和指导实验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2)以科研课题组为单位,要求研究生阅读英文文献,每月至少3次,并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讨论。(3)提高科研团队协作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可以成立2~3人的导师组,从不同的思路来指导研究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与灵感。(4)除了学术指导之外,导师还应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便于及时提供心理疏导,以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5)研究生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对学生认真、耐心的指导,也会对研究生未来的人格修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2.5 完善研究生毕业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 严格控制毕业论文质量能够督促研究生认真对待自己的科研工作[9]。学校研究生处应改变以前“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制定出一套明确的研究生毕业评价体系,明确要求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至少一篇以上的中文核心论文,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学校还应大力推行对全部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规定,必须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入校外专家匿名评阅环节,匿名评阅合格后才可以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若匿名评阅不合格者则不能进入答辩程序,最终目的均是促使导师和研究生共同提高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再者,学校还可以设立各种学术成果奖励(例如:国家奖学金2万、校长奖学金1万等)并规定申请条件(如发表一篇以上的中文核心期刊、一篇SCI论文或者申报成功一项研究生创新计划专项课题等),这不仅会激发他们极大的科研热情,还会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2.6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术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于我国病理学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针对该群体所面临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可以从不同层级、多个方面入手,例如:(1)学校或学院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开通24h心理救助热线,通过多种交流形式(如面对面、电话、网络等)为研究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及治疗。(2)开设研究生心理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教育和咨询指导等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学校基础课的教学中。同时,应用各种网络资源及媒体社交软件(如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微博等)发送心理健康资讯、组建心理健康小组微信群实时沟通,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心理认知能力。(3)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主体和领路人,应赋予导师更多的责任。在学校里,学生会对导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所以,导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避免过度对研究生的学业一味督促和批评,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调整培养方案,及时给予理解、关怀和帮助。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利于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开展。(4)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0]。(5)面对各种挫折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应鼓励学生积极采取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依靠自我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最终,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青年科研人才。
总之,科研能力的提升是学术型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也是为国家输送高级科研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渠道,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导师、研究生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协调发展才能使研究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