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旭升
摘 要:生物课程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为了实现新课改要求的三维教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科目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应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优化并改善生物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身心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要求以及教學策略进行探究并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生物 要求 教学策略
[正文]初中阶段不仅是义务教育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初步认知的阶段,而且也是新课改目标体现时代要求的关键途径。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创造有效途径。教师需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初中生物教学,创设动态有趣且生动的教学环境,选取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知识难点通俗易懂化。与此同时,深化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逐步学习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新课程改革立德树人的高标准。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的教学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中针对初中生物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由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三部分内容组成。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遵循“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通过课本知识讲授并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初中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能力。新课程理念中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教学主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进行自主实践交流,并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自发获取教师所要传授的生物知识,从中感受科学过程并学会分析问题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的教学策略
2.1整合探究教学内容,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教学出现的科学探究包括提问题、制订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等多个步骤。一般情况下初中生物探究教学内容,课本都会制定具体探究方法,教师和学生只需按照课本操作步骤完成即可,无法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面对新课改这一大背景,教师应该在原有教学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自查相关学习资料,并对探究内容扩展延伸,通过创新实践,自己选材完成实验操作,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1—3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植物细胞》及《动物细胞》的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三者整合到一起进行教学,并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细胞膜,同时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让学生自主发言观察到了什么,从中揭示细胞对于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接下来分组进行不同细胞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探究意识。最后教师播放植物动物细胞的四维动态视频,使学生清楚感知细胞的组成结构以及运动过程,并通过学以致用的方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2丰富教学手段,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游戏以及实践活动等环节辅助教学,将初中生物课本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使教学模式创新化,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将生物学科与社会的步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从学习过程中发现生物学科对于实际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从而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会发现实际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1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丰富多样的食物图片,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接下来针对早饭、午饭以及晚饭种类及特点进行分组讨论,使得学生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明白一日三餐占有的比例较均衡,且按时用餐的重要性。教师也应发挥好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明白糖类、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对维持人体平衡以及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教师通过列举实例向学生展示缺乏营养物质的危害,警示学生不可出现严重挑食的习惯,并养成饮食均衡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对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及创新意识,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统一,初步锻炼学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现高效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完成初中生物相应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万保梅.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以《种子的萌发》一节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0(14):51.
·[2]杨广国.浅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J].新课程(上),20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