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2-06-09 02:24赵心怡周艳丽黄国清
海风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赵心怡 周艳丽 黄国清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面对当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在保证专业教学“不掉队”的同时,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推进不畅的现状,最终强调要初步统筹推进,再强化内涵建设,最后以创新固化成果。因此,在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战略举措。高等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阶技能和高素质的一体化人才的重大使命任务,因此如何打破高校思政教育“孤岛”现象,使全体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已成为高校推动思政教育体系创新发展的热点议题。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推进重重受阻的现状,亟需自上而下、由外到内进行一体化改革,即从理念到建设抓问题,做好顶层、打好中部、巩固地基,形成“金字塔式”育人模型,构建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立德树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理念

教育工作本质上来说是培养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学生教育生涯的基本工作。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只有培养出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人才,我国高校才能在多领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高职院校学生已步入成年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期。因此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養体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等教育,贯彻学习马毛邓思想,增强四个自信,以理论精神为思想武器武装自身,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最终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过程的问题剖析

(一)育人理念:滞后、不足、过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尽管我国教育部以及基层各学校各行业的重视推动了职业学校发展,但大多高职学校的发展重心更多的只是局限于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试点、扩招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首先,受制于就业压力和各项指标的限定,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局限于文件学习和口头传达或者在线视频的观看,并未深层次、全方面的贯彻到师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次,专业课教师也热衷于带领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追求在重大技能赛事上获奖等,漠视了学生迈入就业岗位后职业精神及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功利化思想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困难,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基本建设:不够完善

1.教师:认知、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由于课程思政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硬骨头”,专业课教师教学上存在认识不到位、能力不达标、素质不过关等问题。

第一,除了基本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还会为学生配备专职辅导员,很多专业课教师一方面会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专责”,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另一方面自身重教书轻育人,又对思政内容认识不到位,造成思政教育的资源和功能没有有效发挥;第二,大多专业课教师忙于该专业教训内容备课、教研等,又未受到良好培训,思政资源和专业课内容融合僵硬,学生可接受度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教学力量的耗散;第三,大多专业课教师都未能实现知识、技能的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检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掌握情况,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容易致使学生思想观念的偏差,人文素质也难以提升。

2.教材:因循守旧、照本宣科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够鲜活,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况》,它是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但该教材现实性较强,对教师教学水平挑战性较大,且学生易产生枯燥情绪,难以创新。第一,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教材的革新性与教师的吸收性存在差异,大多教师在背负一定教学及科研压力下,往往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将所有知识全面而有效的传达给学生;第二,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和教材的统一性存在一定冲突,教师的同频率教学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跟上;第三,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尽管其可弥补书本知识的有限性,但学生极易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导致政治认知模糊、政治立场摇摆等。

3.教学:融合不足、吸引不够

有学者提出,要构建“大思政”格局需着力破解教学过程中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脱节、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地位凸显不足,实际教学工作机制协同统筹力度有限,思政内容沦为三言两语或几张图片,“课程思政”有名无实;第二,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形成了为“思政”而讲“思政”的误区。部分教师往往照搬书本文字,全篇陈词滥调掣肘了思政精神的传播;第三,考评机制不健全。专业课评价体系中专业标准占比过高,忽略思政标准,且考核形式较单一,一般以纸质考试+平时表现为主,影响思政教学的改进和革新[1]。

三、课程思政融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过程的路径选择

(一)统筹推进

1.完善顶层设计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推进,离不开学校内部各院系、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共同发力,各部门要同频共振、齐抓共管,形成“一条心”理念。完善高职院校党的领导机制,履行政治责任,完善相应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为加强和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校党委首当其冲,成立领导工作机制,重点关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明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建设方向和基本安排[2];各学院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着重在院系内部发挥牵引带头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品牌”;教师党支部跟进落实政治引领、组织沟通、凝聚服务等责任。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推进,离不开学校内部各院系、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共同发力,因此各部门要同频共振、齐抓共管,形成“一条心”[3]。

2.强化支持保障

学校要为课程思政树立专项经费,开展教研立项,为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专项研究的项目予以支持,使每门课程、每门专业形成独特的“思政”话语体系。主管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加强马克思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类要设立思政课研究项目[4]。另外,实施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进行绩效评价,以此作为是否给予进一步支持和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实现育人和育德“两手抓”。最后,健全课程思政教育基本条件。在高职院校内部打造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生态环境,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线上教学平台,加强教室多媒体、校史馆等设施建设,保证思政文化传播载体发挥隐性育人实效。

(二)内涵建设

1.建设教师队伍,巩固“主力军”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所有教师应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师德败坏等诸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培训。聘请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培训和交流会,加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运用能力;开展实践调研,组织专业教师走进革命老区锤炼党性,深入企业一线发掘不同职业领域与思政教育的衔接点。如,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召集全体辅导员开展专题培训;第三,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学生帮评的多重评价主体,改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教师育人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创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破解“五唯”[5]。

2.抓好课堂教学,夯实“主渠道”

第一,突出问题意识。针对当代高职学生最突出的思想问题,比如政治素养不过关、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匮乏、文化积淀不足等,要先了解学生实际思想认识和生活需求以抓住教学重点,改进教学内容;第二,紧贴社会现实。以当下时事热点为教育蓝本,带动学生学习主流价值观,增强爱国意识,提升公民素养;第三,营造平等氛围。创造“无声胜有声”的教学关怀中,在思政资源和专业教学的无形融合中养成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

3.完善精品教材,打造“主载体”

时刻谨记将典型事迹转化为教育教学“活教材”,以身边故事为源头丰富课程思政教材新形式、新版块。以战役故事让教材富有生命,2020年新冠肺炎中战役的英雄人物,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这些生动鲜活的英雄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激发青年学子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的爱国热情。鼓励专业教师将战役故事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教学课堂,让“课程思政”摆脱“假大空”。以乡土材料拉近教材与学生距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倡导学生主动走进乡土间积极探究、动手参与和交流合作。如讲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可引用当前部分贫困地区在“扶农帮农”政策下一些滞销农产品得到流通的事例。

(三)固化成果

1.特色引领、典型示范

一是打造品牌金课。打造“中国系列”品牌金课,不同高职院校依据本地区、本院校实际特色,遴选一批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度高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实践课等,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一课一思政”“一域一特色”“一院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格局。二是建立示范典型。在选拔出优秀金课后在各院系乃至全校进行示范观摩,带动全校党委老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观看学习,并对反响较好的教师个体或团体进行表彰表扬,为其设立一定荣誉称号,并凝练汇集成学院《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集》,为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提供经验[6]。

2.多重课堂、有“新”走“心”

以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构建“三课堂”育人机制。第一课堂为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内容覆盖基础通识教育和道德规范等,教学方式可采用典型事例引用和看视频讲故事等;第二课堂为专业课课堂,主要以专业技能知识和思政要素融合教育为主,可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第三课堂为实践课课堂,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主要是师傅言传身教为主。这三类课堂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产教融合人才模式下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整合,有助于实现“1+1+1>3”的耦合效应最大化[7]。二是以线下课堂和云端课堂打造“双课堂”模式。建立大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创新利用线上学习、视频会议等学习形式,借助各大网络平台展开“思政育人”公开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集体线上备课。以“互联网+跨学科+思政课”为基本理念,保证线下课堂效率的同时努力拓展线上课堂多模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杨雪琴.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1-43.

[2]李睿淳.“现代职业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及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5):121-124.

[3]俞婷.基于学生“千日成长”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1):94-98.

[4]严交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5):69-71.

[5]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6]惠朝阳.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课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57-60.

[7]平静,徐飞跃,王钢.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11):88-93.

作者简介:赵心怡(199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周艳丽(199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黄国清(1963-),男,汉族,江西安福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