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名题的高中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徐东

2022-06-09 23:46徐东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单元复习立体几何数学文化

徐东

[摘  要] 受《九章算术》运用“鳖臑”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启发,以该历史名“体”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探究:采用“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严谨的逻辑推理验证直观想象,以系统的知识体系感受公理化思想,以“鳖臑”解构形式各样的几何体、深刻体会我国古代数学的建模思想,培养空间意识与科学精神,感受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 鳖臑;立体几何;单元复习;历史名题;数学文化

[?]引言

徐光启在评论《几何原本》时曾说过,“举世无一人不当学几何”. “立体几何初步”位于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第八章,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 在课程设置上,它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延续,从二维增加到三维,又是高中必修第二册6.4.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具体应用,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板块.

现实中,不少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之初感到困难较多,引入空间向量、空间直角坐标系后,反而觉得简单了. 从解题的角度来看,有了“坐标法”的帮助,立体几何的教学任务似乎已经完成了,但从“立体几何初步”的教育价值来看,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一是高中立体几何中的两大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平行”在立体几何直观图中能得到形象的表现,而“垂直”往往不能仅凭观察获得,有时甚至与图形相距甚远,需要用几何推理、论证才能判断与确定,即用推理来丰富直观想象. 二是我国日常教学中,随着课时计划的推进,学生的立体几何知识是逐步获得的,其认知发展是线性的,若仅满足于解题而忽视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不易形成公理化思想,有悖于“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初衷. 以上两点是这一单元复习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鳖臑”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个常用几何模型,比正方体更为精简,但它蕴含的位置关系和几何特征却更丰富. 如何利用这一历史名“体”破解上述困难,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史料

“鳖臑”是我国古代对三棱锥的称谓. 《九章算术》第五卷“商功”第十五问[1]:

今有阳马,广五尺,袤七尺,高八尺. 问积几何?

答曰:九十三尺、少半尺.

术曰:广袤相乘,以高乘之,三而一.

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注:邪解立方,得两堑堵,邪解堑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合两鳖臑成一阳马,合三阳马而成一立方,故三而一.

如图1所示,将一个长方体沿一对角面截开,就得到两个三棱柱,即“堑堵”.

如图2所示,将一个“堑堵”分解成一个四棱锥和一个三棱锥,所得的四棱锥就是“阳马”,三棱锥是“鳖臑”.

第五卷“商功”主要讲的是土石工程的计算和各种立体体积的计算,包括正四棱柱、圆柱、圆台、正圆锥等10种立体体积. 该卷共提出了28个立体几何问题,而涉及“鳖臑”的有18个问题:直接应用的有1题,间接使用的有17题,按使用方式统计如表1所示,相应占比分析如图3所示.

可见我国古代先民以“鳖臑”为基本几何构件,解决了大量的空间度量问题.笔者受此启发,选取“鳖臑”为重要模型,进行“立体几何初步”单元复习.

[?]教学实践

1. 创设情境

课前发放《预习单》,向学生介绍“鳖臑”的几何结构及史料. 要求学生温故教材,梳理出课本中与“鳖臑”相关的例题或练习题.

《预习单》的回收情况表明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鳖臑”相关的问题,摘录若干如下:

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第158頁第3题和第171页第13题,题目自身几何体即“鳖臑”;第164页第19题可以通过连接顶点得到三棱锥A-ABC即“鳖臑”;第152页例4可以通过连接顶点得到三棱锥A-BBC即“鳖臑”;第170页第11题过B作BE⊥CD于E,从而得到三棱锥A-BDE即“鳖臑”.

这与表1统计《九章算术》中“鳖臑”的使用方式相似,这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2. 课堂探究

上课伊始,教师发放《学习单》.《学习单》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每一层次的探究配置了若干问题,以“问题链”的方式,采取步骤“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论证→度量计算”,引导学生温故知识、整理方法,形成系统的立体几何知识网络,提升空间观念.

探究1:验证直观感知.

问题1-1:我们知道,空间中任意三点必共面,但是任意四点却未必共面.如图4所示,取AC,BC,BD,AD的中点分别为E,F,G,H,连接EFGH,请观察“鳖臑”中四边形EFGH是否为平面图形;如果是,猜想是什么图形.

问题1-2:由问题1-1得到的平行四边形EFGH与AB是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1-3:记AC,BC的中点分别为E,F,过EF的平面α交BD,AD(不包括端点)于G,H两点,直线AB与直线GH是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1-4:如图5所示,取AC,BC,CD的中点分别为E,F,G,平面EFG与平面ABD是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1-5:取AC,BC的中点分别为E,F,过EF且与平面ABD平行的平面α交CD于G,BD与FG是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1-6:在问题1-5中,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与平面ABD是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1-7:“鳖臑”四个表面是否都为直角三角形?

通过以上7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师生共同梳理了相应的知识(如图6所示),并让学生口述相应位置关系的数学定义.

本轮探究以学生易于想象的平行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猜想出共面、平行的情况下,促使他们主动提取平面的基本事实、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线面平行性质定理等知识,对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进行证明,为下一步探究树立大胆猜想、严密论证的数学学习观;问题1-7为垂直关系的学习埋下了伏笔.08AA3884-264E-415B-A096-A806850E2679

探究2:体验严谨思维与精确度量.

问题2-1:如图7所示,直线AB与平面BCD是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2:线段BD上有一动点E,直线AB与CE是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3:思考并证明平面ABD与平面BCD的位置关系.

问题2-4:在平面BCD内过C作CE⊥BD于E,直线CE与平面ABD是什么位置关系?

问题2-5:若

AB

=

BC

=

CD

=2,则直线AD与平面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多少?

问题2-6:若

AB

=

BC

=

CD

=2,则二面角B-AD-C的大小是多少?

问题2-7:若

BC

=

CD

=2,二面角A-CD-B的大小为,则直线AD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多少?

通过以上7个问题的探究引导,师生共同梳理了相应的知识(如图8所示).

本轮探究以垂直关系为主线,在无法可视化获得是否垂直这一结论的情形下,处理方式与平行关系已经大为不同,必须依靠严密论证来找到垂直的位置关系,再系统规范地思辨、论证得到结果,“采用演绎的形式用文字、數学符号和普通的逻辑来表达”[2]. 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将这些貌似杂乱的结论用逻辑链条重新铺排,追根溯源至其原始概念——平面[3].

“垂直”在立体几何中具有特殊地位.求线面角时,需要通过垂线得到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 求二面角时,需要二面角的棱与两个半平面的射线同时垂直,得到其平面角. 如图9所示,当l⊥OA且l⊥OB时,∠AOB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具体问题中,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两条射线往往不是现成就有的.给出较多的是某半平面内的斜线AC,如图10所示,需要我们自己去作垂线AB⊥β,从图中可以发现,几何体A-BOC就是“鳖臑”.

计算线面角的关键就是找由斜线段、垂线高、射影组成的直角三角形. 高可以通过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到,也可以通过线面平行等距转化、相似三角形等比例转化、等体积法转化等间接得到.

平行关系、垂直关系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的关系,体现了从空间问题到平面问题的转化,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提升图形识别、空间想象、逻辑推理等能力.

探究3:解构与建构.

很多立体几何问题中都能找到“鳖臑”的身影.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鳖臑”的体验与认知,教师给出了以下6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复杂的几何结构中寻找“鳖臑”.

问题3-1:如图11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已知∠ABC=120°,AB=1,BC=4,PA=,M,N分别为BC,PC的中点,PD⊥DC,PM⊥MD. (1)证明:AB⊥PM;(2)求直线AN与平面PDM所成角的正弦值.

注:三棱锥P-MCD即“鳖臑”.

问题3-2:如图12所示,在三棱台ABC-DEF中,平面ACFD⊥平面ABC,∠ACB=∠ACD=45°,

DC

=2

BC

. (1)证明:EF⊥DB;(2)求直线DF与平面DBC所成角的正弦值.

注:求线面角时可过D作DG⊥AC于G,连接GB,三棱锥D-GBC即“鳖臑”.

问题3-3:如图13所示,已知三棱柱ABC-ABC,平面AACC⊥平面ABC,∠ABC=90°,∠BAC=30°,AA=AC=AC,E,F分别是AC,AB的中点. (1)证明:EF⊥BC;(2)求直线EF与平面ABC所成角的余弦值.

注:过C作CG⊥AC于G,三棱锥G-ABC即“鳖臑”.

问题3-4:如图14所示,已知多面体ABCABC,AA,BB,CC均垂直于平面ABC,∠ABC=120°,AA=4,CC=1,AB=BC=BB=2. (1)证明:AB⊥平面ABC;(2)求直线AC与平面ABB所成角的正弦值.

注:延长AB,使得AG=2AB,则三棱锥A-AGC即“鳖臑”.

以上4个问题分别为浙江省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高考第19题.由此可见,“鳖臑”这一历史名“体”融汇了立体几何的多种知识与方法,成了高考的热点问题.

问题3-5:北京冬奥会的美好回忆始于一片雪花,讲述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故事,完美契合了“更团结”的奥运精神. 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由一个六边形及六个等腰三角形组成. 如图15所示,ABCDEF是边长为2的正六边形,GHIJKL沿着正六边形的各条边向上翻折到同一点P,形成正六棱锥P-ABCDEF.

(1)定义:多面体顶点的“曲率”是指“2π与这一点的面角之和的差”.若正六棱锥P-ABCDEF的侧棱长为+,求正六棱锥P-ABCDEF的各个顶点曲率之和.

(2)若平面ABP⊥平面DEP,求直线AP与平面DEP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1)各个顶点的曲率之和为4π;

(2)如图16所示,取AB的中点为R,ED的中点为K,连接PR,PK,记平面ABP与平面DEP的交线为l. 可得l⊥PR且l⊥PK,故平面ABP与平面DEP所成二面角为∠RPK,即∠RPK=90°. 不妨设正六边形的边长为2,则在直角三角形RPK中,RP=,侧棱长PA=. 由直线AB∥平面PED得点A到平面PED的距离等于R到平面PED的距离RP,故直线AP与平面DEP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注:三棱锥P-OKE即“鳖臑”.08AA3884-264E-415B-A096-A806850E2679

问题3-6:有一种柳叶精铣刀,截面如图17所示,其中

AF

=

DF

=4,

DB

=

EB

=5,

FC

=

EC

=. 现将D,E,F三点分别沿着AB,BC,AC翻转到点P. (1)△ABC是什么三角形?(2)求直线PD与平面PAB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三棱锥P-ABC与底面及侧面都相切的球的最大体积为多少?

解:(1)△ABC是直角三角形;(2)直线PD与平面PAB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用“割补法”得球半径为,球体积为π.

注:三棱锥P-ABC即“鳖臑”.

[?]学生反馈

(1)本节课哪个环节对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甲:本节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解构”环节,高考题连续出现了“鳖臑”,没想到已经热门到这个程度.

学生乙:“知识梳理”环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可以有效地帮助我搭建知识网络.

(2)“鳖臑”对你解决问题时带来的启示有哪些?

学生丙:“鳖臑”是一个基本的模型,我们以“体”制“体”,可以化繁为简.

(3)“鳖臑”这一历史名“体”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丁:学习立体几何需要想象,但也不能单凭想象,还需要有公理化思想.

学生戊: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比我想象的还要大,我感到很自豪,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反思

借助于“鳖臑”这一几何体,为系统、规范复习立体几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证明的规范性、表达的严密性、思维的完整性.教师在立体几何教学时,可以借助于GGB等数学信息化工具,能够极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认清几何体的各个结构特征.在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时,树立起空间到平面的转化方法,三维降低到二维的观念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具体的解题方法. 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论证、度量计算等认识和探索空间图形的性质,建立空间观念[4].

华罗庚说:“学习数学一定要经历‘由薄到厚以及‘由厚到薄的过程.”通过教师指导作用下的系统整理,做到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时‘由薄到厚的过程.

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5]. 在立体几何复习中,引入历史名题,能够增进师生交流,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数学文化的提升,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打造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苍等. 九章算术[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2]  菲利克斯·克莱因.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第一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芳. 序言课:学科大概念教学的HPM路径[J]. 数学教学,2021(08):30-34.

[4]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余庆纯,汪晓勤. 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内涵实证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2020,29(03):68-74.08AA3884-264E-415B-A096-A806850E2679

猜你喜欢
单元复习立体几何数学文化
小学语文单元复习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实践研究
数学文化融入高校现代数学教育
浅析“向量法”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