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
在日照市连续五年的“林水会战”推动下,莒县推行生态林长机制,调动了林长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科学绿化行动实现前所未有的跨越,完成造林近2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近9个百分点,加快推动了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进程。
林长制的全面实施,为全县“实现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相互促进的问题”带来了契机。莒县在全面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林长制工作体系的基础上,谋划创新,推动林长制走深走实。深入山头、丘陵、河滩,在全面摸清全县林业会战成果底子的基础上,筛选由社会资本投资、已绿化成林且生态底子相对丰厚、稳定的区域,经与驻地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业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论证的基础上,在其基地实行“生态林长制”。
莒县林长制办公室牵头,设立县、乡(镇)、村三级生态林长,安装“生态林长公示牌”,明确区域范围和各级职责:县级生态林长由县级林长兼任,具体负责山头地块的公益林保护,树木只增不减,在统筹造林绿化、森林督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古树名木保护等巡林内容的基础上,每年必须履行4次巡林的规定动作之外,确保公示牌设置区域是必到地块;协调解决公益林造、管政策、资金、设备等“瓶颈”问题,防止生态功能相对脆弱地带出现“返荒”现象,进一步树立“政府花钱买生态”的长久理念。
镇级生态林长由镇级林长兼任,负责区域规模化发展,在配合好县级林长巡林的同时,自觉履行“乡级林长对责任区域每年巡查不少于8次,防火期至少每月巡查1次”的上级明要求;制定所辖区域绿化建设发展思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宣传发动等方式,拓展土地流转、整合林地资源、示范带动等措施,确保公益林面积不减、经济林不受侵占,承包主体得到实惠,吃下了“定心丸”,调动各类社会资本再次投入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以事实典型带动驻地群众积极参与植树、护绿、营林活动,让区域生态环境和民风的改善,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村级生态林长由承包主体负责人担任,在配合好当地“村级林长对责任区域至少每周巡查一次,防火期要常驻防火第一线”工作的基础上,负责“以下养上”,通过缓坡、山前地开发、繁育苗木、生产果品、种植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获得现实经济效益,为扩大再生产提供经济支撑;引进、更新、选育等环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生产出天然的、绿色的、有机的林产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靠山吃山抓养山”,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龙山镇的丹凤山流域生态林长基地,县级、镇级生态林长协调流转山场近万亩,村级生态林长(山东鼎昌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放资金近亿元,进行了以生态绿化、水土保持、旅游观光为重点的山丘区生态林业开发建设。优先吸纳周边农户群众务工就业,平均每人月工资2000多元,农民不但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而且通过在项目区打工的形式获得工资性收入。龙山镇平柳河村商玉杰,原承包的山场被流转后,到丹凤山旅游区务工就业,并将自有的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租赁给公司,年收入比前翻了番,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户。整个丹凤山“山顶青松戴帽,山腰玉带缠绕,山脚果林联片”,走出了一条工商资本反哺生态的朝阳产业之路。
峤山镇大河北流域的生态林长基地,县级、镇级生态林长协调流转山场近7000亩,村级生态林长(日照绿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放资金3000余万元,整理土地1500多亩,整修田间路、生产道路、防火通道11公里,建成小水库、塘坝8处,栽植苹果和各种绿化苗木等30000余株。特别是林下野山茶的种植,不但能做成有机绿茶,又是冬春常绿的林下防火隔离苗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林下种植业态。河北村年近60岁的单士江,应聘到日照绿荫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务工就业后,不但因工作出众被提拔为“大队长”,而且老伴还被邀“随军”做饭,成了农场的“双职工”,两人年收入近50000元,实现了增收致富。
桑园镇丽青山生态林长基地,县级、镇级生态林长协调流转山场1000余亩,村级生态林长投放资金3000余万元,2020年创建成为“山东省乡村林场”。常年雇佣劳动力160余人,增加驻地村年人均收入860元,直接带动周边村庄林果种植510余户,面积达2400多亩,实现年销售额800多万元,每户平均增收1.8万元,是远近闻名的生态、经济效益并重的典型。
碁山镇的生态林长基地,县级、镇级生态林长协调流转山场1500余亩,村级生态林长(日照熙福诺生态发展农业有限公司)投放资金100余万元,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联袂打造的大果榛生产基地,年产榛子20万余斤,林下间作育苗20万株,年收入200余万元,成为“天然绿色林产品生产基地”。
县、乡(镇)、村林长20余人的三级生态林长的有名有实,逐步将“林长制”举措落脚到实现“林常治、林长治”目标的走深走实,加快推动了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