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芊霓
“这石狮是道光年间的。”吴流芳指着山场小区前的一对石狮子,骄傲地介绍道。眼前的石狮和石鼓,表面已长出一层薄薄的青苔,居左的为雄狮,前爪踏球,象征着权力、威严,居右的为雌狮,脚踏小狮,象征着仁慈、子嗣昌盛。“这对狮子原本立在鲍俊房祖祠(松麟鲍公祠)前,在鲍氏大宗祠前也有一对。现在大宗祠前那一对石狮在狮山烈士陵园,这对留在山场小区大门前。”吴流芳说,这对石狮是山场历史的见证。“要说我们村的历史故事,那可太多了。”山场,原名“濠潭”,意即濒海边。在远古时代的珠海地区,山场附近的山峰还是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四周围绕海水,有着适合渔业与盐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据《香山县志》光绪本记述,唐代以前就有人在这里聚居,围海煮盐。
距离石狮不远处的树下,有一块巨石,石上阴刻着一篇《香山山场》碑文,向来往行人讲述着山场的历史沿革。碑文落款人中列着吴流芳的名字,“城中村前立碑,在珠海比较少见。我原本对山场没有太多感触,我亲历山场村老村拆迁,我才真正了解山场的过往。随着了解深入,产生出要将祖祖辈辈这些珍贵历史代代相传的想法。对于村民而言,‘山场两个字不仅是感情,历史意义也非常重要。”这块巨石是山场旧村改造后设立下的,为的是铭记山场的文化与历史。身为山场人,吴流芳将守护记录山场的这些印记作为己任。
山场小区 古村旧事
山场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唐初,官府在濠潭村(现山场)设立文顺乡,管辖今石岐、南朗、三乡、前山、南屏、唐家等沿海陆地,是今中山、珠海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唐至德二年(757年),因文顺乡一代盛产海盐,东莞县官府在其境内设置军事营镇“香山镇”,濠潭村改名为“香山场”,盐场改名为“香山场盐场”。“场”,多是矿场或盐场所在地,是不同于一般农村圩市的商业较繁盛的地方。到宋代,广东制盐业成为宋朝经济的重要组成,岭南地区盐场有15个,南宋初增至26个。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香山场盐场从业人员甚至达1300余人。盐业蓬勃发展,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镇升格为“香山县”,县城设在山场。香山成为彼时珠海、中山、澳门三地古称,延续几百年的香山县历史就此展开。
昌盛的盐业生产拉动当地经济迅速崛起,也吸引着大批北方移民,共同组成山场盐场社会。人们在山场建屋立业,繁衍后代,使山场成为香山县人口兴旺、宗族强盛的大聚落。据记载,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场附近的凤凰山上就已经存在一条古老的官道——凤凰山古道。古道全长约40公里,南至澳门,北至上栅村。这条古道曾是官员到香山盐场任职和视察的陆路通道,也是澳门陆路通往内地的商贸动脉。凤凰山以北民众,翻山而来,途经山场歇脚经商,转运货物,再前往澳门。明初,香山县人口约五万,而聚集在山场附近的就有一千余人,是全县区域内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经过漫长的岁月,清乾隆以后,由于珠江水挟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许多地方逐渐形成广阔的三角洲。香山盐场一带,海水逐渐淡化,盐产下降,繁盛数百年的香山场制盐业缓缓走向衰落。清代道光年间,香山盐场完全脱海成陆,形成一大片沙田。兴隆随海水退去,盐田改为禾田,山场的社会经济格局重新整合,有的盐户散去,迁到外地谋生,散落在如今的中山、澳门等地。有的则选择留下,继续在这片土地过着农耕生活,形成新的社会族群。鲍俊的先祖便是留下的人之一。鲍俊出身于清代(公元1797年),善书画,文采斐然。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鲍俊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曾任调刑部山西主事。鲍俊晚年回归故里,诸多文人慕名前来拜访,鲍俊常与文人在山林间谈诗作文,形成区域内小有影响力的文化圈。
上下几千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变迁,沉寂下来的山场又迎来新的变化。珠海建市、建立经济特区,迁徙的人口不断增加,山场渐渐变为外来打工人口和本村人混居的村落。2006年,珠海山场进行旧村改造,山场旧村的原址上重建山场小区。“拆旧建筑的时候,我们将一些老旧部件保留了下来,散放在新小区里。这些旧物是我们村民对旧村的一点情怀,也是山场村历史的证明。”吴流芳一边和相熟的村民打着招呼,一边熟门熟路地找到小区里好几处颇有故事的石板、石墩、石匾额。“心里对旧村拆迁虽有不舍,但革故鼎新是大势所趋。”吴流芳坚信,当代山场人能继续秉承老山场历史文化的光辉。
新小区取代旧村宅,山场旧村的生活氛围在村民的生活细节中妥善地保留了下来,村民相互间保持着以往老村时的相处氛围。住宅楼下的露天休闲区里,居民来往互相打完招呼后,往往还会话上几句家常;男人们常聚在楼下的石桌前抽烟聊天;爬满藤蔓的雨廊下几位婆婆正带着孙儿乘凉;大一些的孩子們则更喜欢在游乐区和玩伴嬉戏,或许在将来,他们也会转述从老一辈的口中听到的山场故事。
北帝城隍庙 新城藏古建
“来这边游玩,我建议到城隍庙和石溪公园走走。”吴流芳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推荐出这两处地点。自山场小区后门穿出,过马路,前行数百米,转入书香路,香山学校就坐落于这条路上。路旁铺面大都是培训机构和文具店,其间“山场北帝城隍庙”几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一些老村民更习惯叫这里城隍庙,这是一座历史建筑,一直以来村民都会来这里祭拜祈福。”据北帝城隍庙内《北帝庙重修序》载:“此庙由来久矣,或曰建场时设立,或曰未建场时原有。”山场北帝城隍庙于唐宋时期就已存在,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是珠海目前有史可查的最早庙宇建筑。北帝城隍庙在古时为官方庙宇,是古时官方祭祀和民间集会的中心,也是山场曾作为县级行政公署所在地的标志。北帝城隍庙在历史上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主体为晚清时期建筑,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北帝城隍两庙合一,前殿为北帝殿,供奉北帝玄武;后殿为城隍殿,供奉的是城隍谭虔源。
“山场城隍庙比较特别,供奉的城隍是山场本地历史真人谭虔源,他曾是香山盐场的盐举。”据史料记载,宋朝时山场盐场吸引吴、谭、韦、鲍几大家族散居于此。谭虔源便属山场谭氏家族,其官至五品,在职期间主持公道,保证山场盐业市场稳定发展,美名远扬。村民将谭虔源奉为本地城隍,以求一方长久平安。“北帝是掌管农业和气候的神。北帝和城隍,一位保佑风调雨顺,一位保卫地方治安。两庙合为一庙,也是山场人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体现。”
“道光年间山场和澳门来往频繁,那是由于山场盐户中有部分迁到澳门定居,虽然已经迁走,但还有亲人在这边生活,两地间经常来往走亲。不仅是亲缘相连,两地信仰活动也有不少交集。澳门观音庙有个铜香炉,以前每逢山场村城隍诞,澳门观音庙会将殿里的铜香炉借给山场用作活动器具,到城隍诞结束后再返还澳门。后来有一年庙会失火,慌乱中,人们不小心将铜香炉摔坏。山场为赔礼道歉,专程到佛山定制一个更大的铜香炉赠还,現在澳门观音庙里的铜香炉就是当时山场还回去的那个。”
北帝城隍庙虽不再现昔日香客云集的盛景,但依稀透出旧日风华,从庙内现存的3块密密麻麻记满人名的石碑可以窥得一二。“这块石碑是光绪年间设立的,上面记录的捐赀人几乎都是山场村的原住民。这块碑则是嘉庆二十二年立的,动荡年代曾经有人为了保护这块碑免遭破坏,将它藏在砖墙里,重修这座庙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里有块碑。”吴流芳兴奋地逐一介绍着嵌在墙上的石碑,他对这些石碑颇有研究,“看庙要先看碑,读碑中历史才能了解它的过往。从这几块石碑里的姓氏可以还原部分古时山场居民的构成,珠海几个历史较久的大家族姓氏都在上面。曾有专家将碑上的内容与清末修撰的《香山翠微韦氏族谱》比对过,两份历史资料互相佐证。山场北帝城隍庙是研究香山古代史的珍贵文物。”为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2006年,山场北帝城隍庙被列为珠海市香洲区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山场北帝城隍庙继续由山场村管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年的城隍诞仍是山场北帝城隍庙最为热闹的信俗活动,至今一直延续。仪式当天,不仅有山场本村的村民参与,还有澳门、中山等地的信众赶来。人们团聚一堂,敲锣打鼓,举行传统庆祝仪式,祈求福泰康宁。“除了传统仪式外,村里有老人想过来这边做寿,庙里也会帮忙在院子里摆桌,为老人贺寿。”平日里,庙中有3位道长,不时有居民前来庙中上香求福。在现代风格高楼的围绕中,青瓦飞檐的庙宇流露出一股仙风道骨的气质。漫步在淡淡的香火气息中,倒是让人收获另一种平静。
石溪公园 遗风雅韵
山场小区北面的石溪公园被人所知,大多是源于园内现存的摩崖石刻群。古时文人在石溪流觞曲水,吟诗作对,并在石壁上阴刻下墨宝,形成石刻群。1986年,石溪摩崖石刻群被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山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处摩崖石刻是鲍俊写下的一笔‘鹅。”石壁上的“鹅”字流畅丰美,苍劲有力。除此之外,北宋书法家米芾也曾在石上草书题刻“古壁石”三字,并落款为记。若是悉心寻找,在溪水植丛间还能发现好几位书法大家的笔迹。
“石溪公园不仅可以游玩放松,还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体验古代时游玩风貌是公园的一项特色。”石溪,原名“水门”,其名源于石溪落瀑处有两块巨石,形似门户。后因鲍俊在“门户”左侧的一块圆石上镌刻“石溪”二字,此后人们将此处称为“石溪”。既为石溪,园内主要景致便是奇石与溪流,游走其间别有一番野趣。鲍俊曾在山间建有书屋,又设识字社。如今,这些建筑已不再是完整旧貌,仅存遗迹供后人想象。“松参石洞窈而深,流水潺湲自古今。千百年来无隐者,山灵久秘待知音。”“万古此灵窟,仙人秘不开。名山今有主,辟作小蓬莱。”石壁上诗文描绘着先人身处此处时的心境。望着如今山下的风光,让人迷失几分虚缈几分真。
“环境变化,现在的景致已经和从前不大相同,我们对园内摩崖石刻所描绘的内容进行过提炼,用于还原园内曾经的景致。”吴流芳介绍,2010年,珠海政府按照“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对石溪公园实施过保护开发,修建过程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再现凤凰云台、蕉石鸣琴、兰亭觞咏、溪池映月、石燕迎风、旷石观莲、石龙溅雪和坐对川流的“石溪八景”。如今人们散步在石溪公园,还能继续领略部分石刻所描绘的风景。溪水顺流而下,步道依山涧搭建。山道婉转向下,一路草木茂盛,移步换景,摩崖石刻点缀其中。沿途设有好几处亭阁,供人歇息赏景。“这些亭子有的是后来新建的,也有古时建有我们再复原的。亦兰亭是重修的亭子,原来的残垣断壁继续摆放在边上,游客可以继续赏读。”
来石溪公园的游客大多会沿步道一路赏景攀登,附近的居民则更偏好带着水桶转入一条小路。小路的尽头是一处山泉取水处,取水点附近的阴凉处摆放着几张旧椅,若是取水需要排队,人们可在此休息等候。“这处取水口是公园修整时从山上引下来的,山上还有几处老取水点。有的人认为山上源头的水更新鲜,也可以亲自上山取水。”吴流芳童年时就常和伙伴们来石溪公园玩耍,山上的景点他再熟悉不过。“山上有一棵野果树,我们以前经常去那摘果吃。还有好几座古墓,鲍俊之墓也在山上。山顶还有几片我们村人耕种的小菜地,长久以来以种地为生,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石溪公园重修时在原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基础设施。比如,在公园入口处设立书屋、修建石梯方便登山、设立信息牌引导游览等。石溪公园成为周边居民一处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周末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到公园内戏水、抓蝌蚪,偶尔有老师带着学生在公园内进行户外教学活动。平日在石溪公园游走,园内主路格外清静,植丛擦身而过,让人仿佛置身在另一维度的空间。
从山场小区,到北帝城隍庙,再到石溪公园,其中诸多意味,要亲自走到这些地方才能体会。无论是风景、人文、历史,在行走中总会收获平日寻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