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策略

2022-06-08 16:06季丹军王雪娇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大学生

季丹军 王雪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信息内容准入的门槛降低,自媒体平台迅速发展,舆论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身处海量信息中,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平台获取和传播信息。如何更好地管理与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是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应积极探索有效引导大学生舆论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移动互联网;大学生;舆情管理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个人网络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普通大众可以不受空间、时间、地域、身份的限制,自由地通过互联网途径向外界发布身边发生的事件,并对社会时事发表看法。延续多年的街头巷尾、口耳相传的舆论传播方式,以及以往被动接收外界信息的传统媒体渠道,被搬迁到了微博、微信、贴吧、朋友圈等互联网平台上。这些互联网社交工具被称为“自媒体”。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中,人们可以自由、便捷地传播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公共讨论。传统媒体的主导优势受到严重冲击,个体言论所能影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和延伸。相比而言,移动互联网自媒体舆论环境带给大众更加便捷的沟通渠道、海量的信息内容。

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带给人们精神生活的富足,也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甚至开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变化和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易被人忽视的不良现象和负面影响。

因为新媒体与生俱来的相对宽松的信息传播环境,互联网承载的内容准入门槛低,造成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现象,导致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较难把控。在移动互联网自媒体的环境下,这些特性进一步凸显。在某些具体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危及社会安定和校园稳定的负面网络舆情现象。我们发现网络舆情呈现混乱无序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哗众取宠的虚假信息、耸人听闻的极端言论、断章取义的恶意篡改、煽风点火的谣言惑众、低级趣味的视频表演······更有甚者,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更多的流量,从而获得经济利益,甚至滋生了专门从事此类不良行为的产业链。诸如此类状况的无序发展,如果不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重视,就会使高校大学生在某次不走心的评论和留言中,不知不觉地做出触碰道德底线,甚至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给社会舆论带来压力,也给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带来较大隐患,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产生负面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平台,对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进行关注、传播、评论的行为。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思想意识形态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建立、成型和不断完善的特殊时期。在这样的成长阶段,各个方面的可塑空间较大,如果没有较好的引导和管理,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大学生所處的高校环境密切相关,是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格外重视的方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在整个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学生管理工作应对此加以研究和思考,探索有效引导大学生舆论的方法和策略。

建立疏导与有效堵截结合的网络舆情管理理念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传播平台的普及,网络信息覆盖面更加广泛,数量巨大,瞬息万变,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对他们的舆情管理靠单一的阻断信息来源和禁止接触网络信息,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甚至有时候适得其反。处理互联网信息时,需要确立疏堵结合的理念。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筛选过程中,对违反国家法律和突破公序良俗底线的恶意信息,要当机立断地进行封堵和删除,必要时诉诸法律层面,避免不良信息的蔓延和传播;对于不会立刻产生严重威胁的负面信息及时给予疏导,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理性判断。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明确舆情的总体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对潜在的、有倾向性的舆情动态,要实时监测、及时反馈、妥善引导。特别是对高校内部、学生群体周边产生的热点事件,要密切关注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同步调整应对方法。此外,要赶在网络舆情产生误解和质疑前,及时公开事件的真实情况。特别是类似投诉和不满情绪的热点问题,要鼓励学生们随时关注权威信息,用真实可靠的信息,进行解释与澄清,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和质疑,避免舆情发酵和爆发,从而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占领舆论引导的互联网阵地。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有效疏导和管理的基础之上,主动出击,建立和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阵地(含网页、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有平台),及时向高校大学生宣传党的领导方针和政策,为学生答疑解惑,占领教育的制高点,用鲜活的楷模案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的红色文化精神来主动传播正能量的声音和内容。

互联网是个公共的平台,健康、正能量的声音不去占领阵地,就很容易被不良的信息占据。高校思政同样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主动建立“德育网站”,系统、全面、积极地开展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文化品味,提升对复杂网络信息的判断力,从而达到对舆情的有序管理。

在此类网站栏目设置、内容选择和形式途径选择上,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和热点时事,符合青年人、大学生的诉求和关注点。同时内容更新要及时,要紧贴时事,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服务结合起来,严格过滤不良舆情信息。积极地在网上传播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红色思想教育活动。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服务的主体是学生,需要得到他们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在开展舆情引导工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育和引导学生主动建立多种多样的“自媒体”账号,在合理的帮助下,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用学生自己的视角发出正确的声音,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网络信息甄别能力

引导学生们确立正确的是非观,掌握网络媒体大众传播的基本知识,培养较高的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的能力。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互联网信息使用能力和素养的强化与培养,引导学生们自我甄别舆情信息,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快媒介素养类课程教育走进课堂的步伐。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授大众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伦理和基本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充分认知网络世界,充分认知虚拟环境中的现实行为准则,用实际发生的正反两方面案例,讲授判定网络舆情信息真伪的方法。通过较为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高校学生获取、分析和判别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使他们有能力自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受负面信息和内容的影响。

开辟利益诉求传递通道,有效防止突发舆情

问题发生初期,学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投诉无门或者无人理睬,致使质疑、不解的负面力量积蓄,是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失衡,产生不满情绪的主要因素。本来小范围影响并不大,解决也很容易的事情,却因为渠道不畅、回应不及时而引发成为较多关注的舆情事件。多数网络舆情事件的起源、发酵、爆发大多源于舆情信息的不对称和不沟通,在事件发生的初期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和引导,大学生群体缺乏畅通的舆情信息表达渠道,使得事件逐步升级,引发更多“网络围观”,造成不良影响。在预防和处理此类事件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表达机会,建立有效、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尽快反馈和解决他们的困惑、疑问和不满,才有利于及时疏导学生情绪,缓解学生压力,减少“网络围观”,就能有效避免和减少网络舆情问题,将不良影响降到最小范围。

舆情的最终平息,关键在于反馈问题的妥善解决。高校要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例如“大学生维权中心”“校长信箱”“微信服务公众号”等等。建立畅通的网络联系制度,在学生中鼓励和推广校内的媒体平台和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诉求,逐步增强此类渠道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学校还需要进行信息收集,积极推动电子校务系统,开设意见收集邮箱,主动邀请师生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献计献策。学校各管理部门面对获取的信息,特别是投诉类信息,要认真回复、及时解决,适当时要加以公示,以赢得学生信任,提高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效率。

组建和培养专兼结合的教师管理团队

高校大学生使用较多的贴吧、表白墙、群聊,在生活帮助、交流思想、人际沟通等多方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较为广泛的机会,但因为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网络用户可以用各种身份、性别的虚拟身份,因此就会出现一些学生摆脱了真实生活中循规蹈矩,在网络中任意遨游,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发表看法,一些自媒体平台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会采取断章取义、随意嫁接、歪曲、夸大事实。在高校舆情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有效地对此类网络不良现象加以制止和引导,以高校辅导员队伍、思政课教师、高校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主体,组建和培养一批具备较高政治素养,较好掌握沟通技巧,能有效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教师队伍。他们可以在网络中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近距离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及时发现有可能引发舆情关注的事件,对偏激、恶意、负面的言论和情绪及时作出回应与正面引导,规范学生网络语言,用正确的舆论认知,减少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方位的舆论引导大环境

自媒體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和宣传部门的工作,更是全体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引入“课程思政”的概念,充分发掘和运用专业课中包含的立德树人理念,加强校园各级各类领域(思政课、专业课、公共课、第二课堂)的思想引领和育人功能,使得各级各类课程与网络舆情引导同向同行,强化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的合力,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理性的网络舆情环境。

综上所述,加强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有效途径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的正能量师资队伍,积极营造网络媒介素养前期提升的校园文化氛围,主动开展网络阵地的创建和维护,畅通信息传达和反馈的渠道,建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工作模式。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促进学生正确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形成,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更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控与引导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2):101-106.

[2]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79-82.

[3]谢东俊,邹伟民,黄礼锵.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1):44-48.

[4]陈建华,张形,张雪,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J],情报科学,2017(6):57—62.

[5]刘晓花,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略[J]。法制与社会,2016(11):244-245.

[6]朱可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與情工作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50-51.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自媒体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