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琬婷
摘要:CLIL教学法在初中教学中一直为一线老师所尝试和探索。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尝试用英语教授非英语学科,学生尝试用英语学习非英语学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英语听说读写看的能力,同时又学习了这个非英语学科的知识,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CLIL教学法;合作学习;跨学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在跨学科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小组内任务的逐步完成,体验用英语做事和用英语学习非英语学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实施合作学习
英语课程承担着学科育人的功能,同时新课标强调英语的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其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感知、体验、理解和运用英语。CLIL能够较好地实现英语的这一时代特征和功能。它是一种将非英语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将学科内容和外语学习相结合,用英语教授科学、地理、历史、艺术等非英语内容,从而促进语言和学科知识的双重学习。
相比于传统英语教学中碎片化的词汇、短语和句子表达,CLIL课堂上的教学更注重英语在非英语学科真实语境下的应用。CLIL课堂的每节课都有一个学科主题贯穿始终,学生需要将非英语学科的主题知识内容与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从学科知识和应用的角度出发来学习和掌握语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来完成学习目标任务。
二、学生互惠合作
在CLIL课堂上的所有词汇、语法、句型、语篇教学以及课堂活动等都围绕该学科的学科主题展开,让学生整节课处于该学科的真实语境中,更利于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和应用。将英语语言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媒介来使用,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及时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机会。在CLIL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架构和英语语言表达是同步搭建的,"即学即用"的模式让学生对知识点和对应英语语言表达的记忆更加深刻,真正实现了对语言的应用,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相互探究、讨论,互惠合作学习。
三、有效设计活动
(一)课标要求
初中阶段24个话题中,围绕“保护环境(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这个核心话题设计了本节课。在这节课中,引导学生谈论污染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存带来的严重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用英语谈论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听说能力。
2.了解环境问题,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意识到应该采取行动保护动物和环境。
(三)教学重难点
用英语谈论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交际法。
(五)教学过程
1.热身
让学生用英语展示准备好的PPT,内容是前一天布置的作业,作业内容是有关于自己身边见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象。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与污染有关的英语词汇,也为接下来的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这一地理知识做了铺垫。
2.分析与归纳
(1)让学生看同学们分享的PPT图片,小组讨论用英语说出图片描述的是哪种污染,并进行正确归类,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
(2)让学生继续第二轮的小组讨论,思考这些污染是如何产生的,并且用英语说出这些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污染产生的原因,而且了解污染对环境的危害。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用英语表述事件的能力以及归纳分析能力。
3.激发与创造
让学生做一个调查,思考如何减少环境污染,然后写下他们思考的好方法,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并列出关于每种污染的最佳方法。邀请每个小组与其他人分享这些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开拓思维,大胆尝试一些有创造性的方法去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了学生创造性地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4.小结与应用
让学生用学习到的目标语言和地理方面的环保知识,用英语给长春市生态环境局写一封信,信中介绍自己对于身边环境污染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大胆创新性的保护环境的办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提升英文写作能力,同时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CLIL课堂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内所有学生的整体学习。学生可以用个人的智慧,凝聚出小组乃至整个班级的智慧。CLIL引导学生把英语当作工具和媒介来学习非英语学科的学科课程,如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提升他们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科知识与外语能力的同步,协调、互助发展。本文结合用英语学习地理中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CLIL进行初探,以期一线教师们继续研究和探索更好的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