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朝霞
[摘 要] 未来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环境因素促使社会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加大,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针对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成长发展和培养方式,从人才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充分分析人才需求,重新构建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学生发展和培养技术、素质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提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关 键 词] 计算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091-04
一、计算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分析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技能水平。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职业院校要培养新一代技术与素质多维复合型人才,在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多维融合的,更要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深度融合,教学方式线上和线下融合,各相关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还需要有全面的职业素质。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我们要为他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教学、搭建什么样的学习实践平台、创建什么样的学习环境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构建课内教学+课外实践的新方式,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渠道,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实践实训基地,创造职业教育计算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从三个方面进行人才需求分析。
(一)人才知识结构
计算机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由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方面构成。首先是专业知识结构,要在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等一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等专业核心知识。其次是能力结构,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运维能力,对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等进行维护管理。在具备基础能力的同时再进一步提升,扩展为信息化项目规划和实施的能力,网站建设和管理、软件系统开发、信息系统运维、网络安全管理等更高层次技术能力。最后是素质结构,要具备身心健康的基本素质,锻炼体魄、磨炼意志。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积极参加实习实践课程锻炼,完成个人职业发展与就业规划,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勇于创新。
(二)职业技术能力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大致有几个人才培养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相关行业和领域从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和系统建设、技术维护和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在技术层面,需要对计算机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并具备综合应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知识系统化应用。计算机行业是不断快速发展的领域,IT产品和技术更新迭代迅速,学生要不断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态势,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淘汰。计算机专业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上都有一定要求,既重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知识,又重视专业课程学习,注重面向课程的综合知识应用,培养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比较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方向性,突出学科方向特色,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技术发展动向。
(三)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并完成企业实践锻炼后在工作环境中也能逐渐发展和培养出一定的职业素质,是一种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我们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职业素质的高低与其自身的学习情况、实践经验有关,是将一定的职业知识、经验和思想道德转化为自觉行为的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职业素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自身的身体状况、心理因素、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社会环境影响等,职业素质也是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具体包括:一是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理论、技能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二是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觉悟和个人价值观,是明确政治立场、观点和建立政治信念和信仰的重要指标。三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个人道德情感、意志、行为和道德修养的表现。四是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是完成一切职业活动的基本要素。五是心理素质,是一种心理承受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外界环境对自身情绪的影响、情绪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提高心理素质对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端正工作态度以及心理成长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职场中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与人交往,需要沟通交流业务工作,所以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六是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体现了一个人更高的价值和发展潜力。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是在长期发展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在职业活动中从获取的知识、实践经验中不断认知、体验、积累,慢慢有意识地内化和积淀,最终承载一个人内在的核心素养。
二、计算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实际上就是学校与用人单位把各自的资源进行交互有效利用,企业提供岗位需求,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运营机制科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双方相互协调、互动和分享,达成长期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的合作模式。企业可以通过学校定制需要的人才,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实践环境和先進的设施设备、先进技术补充学校软硬件条件的不足。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班、职业教育集团化等。传统教育的“重理论、轻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要求,我们要培养的计算机人才是具备良好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综合人才,采取“学历+技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符合社会和市场对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以致用。同时企业和学校有效信息资源共享,既拓展了校外实践环境和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又可以降低人才成本投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有效C679D08B-9B19-43B1-A5E2-1749701DE2C6
方式。
(二)强化以赛促学人才培养
以赛促学是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项目,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创新科技、产品、应用、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以及项目研究和推进项目的商业模式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一般参赛项目是团队作战,由学生组建团队自主完成项目,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比赛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磨炼意志力,提高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比赛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高层次学校的选手和作品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技能竞赛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通常比赛前会组织开展赛前职业技能培训,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培训中可以得到全面提升。学生通过培训学习积极性增强,对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更加系统化,责任心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以赛促学,为学生搭建起互学、互鉴的交流展示平台,为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和弘扬职业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检验了人才质量和教学质量,通过参加比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效。
(三)拓展实习实训实践环境
现阶段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的集中学习实践环境不足,大部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都是倾向于教学型的。企业更喜欢具有成熟技术的计算机人才,像计算机软件开发类人才培养周期长、人力资源投入成本高、学生缺少一定条件的实践环境,对学生就业造成一定困难。目前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依托学校信息中心组建以校园信息化运维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型团队,以团队建设发挥专业优势。由专业指导教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选拔,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信息化运维工作中。主要涉及的工作有数据中心、办公设备、会议设备、信息系统、校园网等运维工作。经过考量明确了学生能够参与实际工作的范围和权限,设定岗位要求,定期进行培训和考评。这种校内实践形式也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提高专业能力。让学生走进实际工作场景才能启发学生了解岗位要求,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实践发现他们自身的不足,可以及时调整学习计划。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践锻炼,学生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职业能力,毕业时在就业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四)强化职业资格和职业工种考证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和职业工种的考证,是对自身从事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的有效认证。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和职业工种的等级证书对未来就业、求职都有优势。一些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选择有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工种等级证书的毕业生,作为录用人才的主要依据。职业资格或职业工种考证都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有权威性的组织单位认定考核后评定的,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进行公开、公正的科学考评和鉴定。国家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特别是操作技能考核一般采取工作现场操作、模拟现场操作、问题答辩等方式进行。职业考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综合能力有基本要求,能够更客观、更直接和准确地反映出学生适应职业工作需要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操作规范和实际工作标准有促进作用。
三、计算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人民日报公布了我国共有技能劳动者1.6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也就是说,我国的技能劳动者及高技能人才数量均偏少,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随着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术革新步伐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岗位需求对劳动者技能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在培养计算机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IT设施设备资金投入较大,IT产品的更新迭代快速,使用周期较短。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软硬件、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等多项综合应用能力,单一的实训室并不能满足教学和实践需求。关键是要建设能够实现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是教学型的,没有将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进行较好对接,真实工作场景的“职业化”特点没有体现出来,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基地一是数量少,二是更多寄希望于企业实践。要做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学校重视,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一)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需求创新实训基地建设
能够有效地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布局和课程设置,个性化地配置实训基地或实训室。以专业发展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和校外融合培养人才基地,充分考虑企业人才需求发展变化,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满足国家计算机发展对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以人才培养为导向深化教学与实践一体化
要充分分析计算机专业所面向人才市场的职业岗位群,了解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来确定所学专业核心课程和能力培养的方向。从计算机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管理体系、质量控制等方面,培养学生具有一入职就能上岗的职业能力。把“知识、技能、素质”综合起来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等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按照企业用人需求达到个性化制定保障人才质量。同时从企业引进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最新技术、设备、高效的操作流程、专业的服务标准、行业前沿知识等,促进人才培養不断更新和完善。
(三)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一毕业就入职了,并没有深入企业一线参加生产实践的历练,缺乏实战经验和对行业领域的了解。加强教师“双师型”培养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可以帮助教师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研究,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学校也可以引进优秀企业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补充专业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C679D08B-9B19-43B1-A5E2-1749701DE2C6
(四)学校高度重视并给予组织和资金支持
学校应重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特性和毕业生职业发展趋向。积极推动和指导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审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检验鉴定教学效果满意度。对专业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大计算机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投入,有效保障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
(五)建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奖励机制
职业院校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肯定学生获得的成果。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奖项,获得的职业资格或职业工种等级证书,能够主持立项学生科研课题、公开发表论文等应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四、结语
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点要适应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企业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据,全面提高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积极探索开发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新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依据新的职业标准、行业企业工种技能标准、岗位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未来,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迈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培养更多计算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网络强国的基石。职业院校要高度关注和发展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紧紧抓牢新时代互联网环境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呈现的旺盛需求,培养出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趙癸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5):114-116.
[2]孙英俊.基于职业素质课程目标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选择[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
4bd90b310100i9ps.html,2018.
[3]王富君.论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河南农业,2012(4):45-46.
[4]马玉泉,刘雅俊,刘荣昌,等.应用型大学新工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254-255,257.
[5]王英强,田安国.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2):35-37.
[6]吕汀.企业实习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6):222-223.
[7]王平.在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中实现高职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2(5):169-171.
[8]耿彦君.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0):151-152.
[9]中办国办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全文)[J].农业工程技术,2016,36(15):5-12.
◎编辑 马燕萍C679D08B-9B19-43B1-A5E2-1749701DE2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