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长期以来,高校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生教学面临教育与应用相分离的情况。2021年全国艺术学理论年会中专家学者就如何使艺术学理论学科切实服务于实践的问题进行了意见交流,再次指明运用校企互促模式促进研究生教学成果转化等亟待阐明和解决的问题。在针对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生教学中,必须引入社会文化企业的力量,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实现互利互赢,该过程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关 键 词] 校企互促模式;艺术学理论;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057-03
一、校企合作模式建构的客观因素
(一)基于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发了一批文化产业的大发展。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调研马栏山文创园,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是一个朝阳产业”。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相关企业16个文化行业小类营业收入额较2020年增长18.9%。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也导致了市场乱象,文化产品质量、产业社会价值参差不齐,故而需要理论研究对其引导规范,提升本土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为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艺术学理论研究生教学相关课程的开设是文化产业发展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阶段,也是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
(二)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培养策略的效度转化
艺术学理论是一门以艺术门类为基础的综合理论学科,其研究工作容易陷入理论空洞的漩涡。长期以来,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生教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艺术学理论教学倾向于纯理论教学,基于理论本身的理论研究导致研究生缺失运用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素养,在社会生存、就业实践中无法以所学变所用,缺乏人才竞争力,从而导致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就业难”“择业难”的问题。二是艺术学理论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个效度标准,用以评价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的整体教学培养成果。过去这一效度是由科研成果来评判的,但其只能算作其中一个方面。艺术学理论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学科,还是指导艺术本身发展的学科,具象到现实的代表即文化产业的策划建设。学生能否以所学理论针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理论依据,并具体提出实施策略,是检验学生学习、学校教学成果的另一个重要效度指标。
(三)基于校企互促模式的育人生态
近年来,为了满足市场上各类企业的综合需求,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纷纷启动校企合作的平台建构。首先是校企合作、校企互促模式的提出与建构,为育人形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生态环境;其次是解决过往育人模式中学生与社会割裂、学习与实践分离的教学短板,引导育人形式向科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步。基于上述两种人才培养需求,校企互促模式势在
必行。
二、校企互促模式在艺术学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校企双赢的合作原则
校企互促本质上是高校和企业分别为提升育人效果、增强企业文化竞争力之目标而进行的互利项目,其基础是校企双方自主自愿达成的合作协议,在双方达成协议后,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呈共享状态,校方为企业提供定向人才,出具具有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帮助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具体来说,学校摆脱孤立身份,转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固化模式,为学生创建在实际中寻求科研灵感的条件,并在人才培养上产生新的量化成果,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具象化的统计。企业则缩短了与人才间的距离,由于研究生尚在学校培养阶段,企业可以向高校提出人才培养诉求,一定程度上纠正人才培养方向,获得适应企业环境、符合企业建设需求的研究生人才。
(二)产学研平台共建共管原则
在校企互促的实践中,产学研平台是联系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基本桥梁。该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学校、企业双方的共管共建,为此,双方应对学生培养和企业投资建设达成相关协议。学校方面,高校应当关注学生的基本素养,积极解决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调整学生培养方案、计划,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企业方面,则着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用高校人才进行企业建设的同时,为高校研究生提供资金、环境支持,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高校沟通。学生方面,要做好在校基础理论学习,抓住企业提供的实践契机,对自身研学进行自我审核。
(三)以研究生为核心的共同培养原则
产学研平台是校企之间的沟通平台,而学生则是这个平台上的活动主体之一,平台建设的最初目的也是为教师、学生提供科研活动所需的要素。故而在校企互促模式中,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生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核心,高校以培养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研究生人才为目的,企业以吸纳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两者都是以研究生为培养对象的。因而在校企互促模式中,研究生必需被作为核心给予关注。
三、校企互促在艺术学理论人才培养中的实施及问题
(一)校企互促建设中的研究生培养策略
校企互促中学生永远是主体,平台建设也以高校研究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在为研究生提供合作实践平台的同时,研究生也应承担相应的科研义务。以我校开展的艺术学理论课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为例,从该课题出发进行的校企互促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以下幾点能力:第一,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现状的认知,建立对艺术文化产业行业的基本认识;第二,文化产业调查策划的方式与报告的撰写方法。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要求研究生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并建立应对机制,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以确保校企互促的成功与可执行性。B950D0E2-3CBC-4CF7-B75F-32166D976692
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参与企业实践具体应达到以下几点目标:第一,进行详细的产业项目调查,分析目标区域的文化、资本、人口等实际情况,并以书面形式进行汇报,供企业参考。第二,进行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在策划书中明确以下几点:文化产业的类型、目标受众、产业规模、产业定位。第三,在产业实施阶段,持续关注产业发展状况,并在能力范围内对该企业的生产内容进行引导,提出具体可实施的建议。这一模式作为一种框架结构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有诸多难点,下文将详述。
(二)以校企共建平台支持高校科研良性循环
通常来说我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包含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解析问题、得出结论。三个阶段彼此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构成的即为一组科研流程,但每一组科研流程之间应具有关联,否则单组科研就成了“孤岛”,失去其学术价值。校企互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线性”科研的问题,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学生、企业共同参与,在理论实践双层面上找到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该步骤也可以由企业主导,负责寻找自身运营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具有实际性。尤其是对于文化产业企业来说,其发展问题与每个学生所要探求的理论研究问题本质上是重叠交叉的,有共通性。第二步,学生主导的理论研究。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企业与学生得到了共同的问题,此时学生按照自身的理论学习经验以科研方式解析问题,该过程可重复循环。企业可加入这一过程进行验证,将较大的问题拆分,将较小的问题具象,指明学生科研方向。第三步,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结论验证、科研成果验收的阶段,第二阶段中研究生依照双方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科研工作逐渐形成结论,这些结论以建议、报告形式递交企业,由企业进行决策筛选,挑选有参考价值、可实施的成果并最终运用、实践。在可承担范围内进行科研成果检验,验证其正确性、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问题一次得到解决的可能性较小,按照以往的科研经验来看,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总能面面俱到的,其中还会诱发一些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称为科研循环。在该过程中,企业主要承担了高校不具备的科研成果验证能力,企业与科研间隙的缩短对于艺术学理论的实用研究而言,极大程度上改善了理论的谈论性,增强了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减少了其科研成果实施的时间成本,无疑对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校企互促模式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方式
校企互促模式涉及多方因素,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问题,我校目前针对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生开设艺术创意产业研究课程,借此课程尝试开展校企合作的初步对接,其中也展现了部分不可忽视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实践问题、理论问题、学生素质问题以及企业可承担风险问题。
1.实践问题
艺术学理论本就是一门综合而庞杂的学科,涵盖多个层面、层次的研究,以艺术创意产业研究课程为案例,指明了艺术学理论专业在校企互促中的可能方向,虽然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可以发散在艺术史方向和艺术批评方向的学生教学中,但由于学生方向不同,个人研究终点各不相同,容易导致学生与企业不对口、学生自主性不强等问题,如此使得企业的人才吸纳规模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方式可进行尝试:一是扩展校企合作的专业范围,将这一模式推广到除艺术学理论之外的其他学科中。企业内部的人才需求不是单一的,其不仅需要艺术学理论的人才,还需要其他不同专业的人才,扩展校企合作范围就是扩大人才基数,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合作中吸纳所需的人才。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不同方向的学生有各自的创新创业路径,在统一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运用这些理论服务自我,从而增强主动性。
2.理论问题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上来说,校企互促必然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在选择科研问题时更具局限性,企业方面的因素划定了研究生选题的范围,社科研究不同于工科研究,本身研究内容在变现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不易变现”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研究没有价值、无需研究,只是提倡关注科研变现的问题,符合社会的需求。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带来有关理论的科研成果缩水,这一点在我校艺术学理论专业实施后的调研中已有所展露,在2019—2020学年、2020—2021学年,两个学期中最终在文化产业研究课程中提交科研论文的人数为2人,有10人提交了项目策划书,而非学术论文,调查问卷中分别询问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前后的课题类型选择,在参与校企合作前,学生中大约有66.7%(12人中有8人)有意愿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之后仅有25%的学生(12人中有3人)选择了基础理论研究,其余人均选择应用研究。事实上,校企合作中的良好实践环境反而割裂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给予了学生应用研究易于理论研究的错觉。因而在校企合作中,必须将理论研究作为一项与应用研究同等重要的研究类型,要求学生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研究。
3.学生素质问题
无论是在何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素质都不可能保持统一的水平,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校企互促模式中同样适用,尤其是企业的人才机制也在对学生进行评估选择,这一点在与企业的合作协议中应当已阐明。那么通过企业的鉴定判断,学生中也出现了层次划分,但对校方而言,培养计划本身对学生是一视同仁的,因而校企合作提供的判断对老师认清学生、学生认清自我的能力之所在起到助推作用,帮助高校建构因材施教的教学培养方案。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考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刻引导学生“见所长,勿执短”。
4.企业可承担风险问题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营利都是主要目的,当其投入可能不敷出时,企业就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研究生的能力尚不成熟,检验科研成果需要的投入可能缺少回报,即便校企之间构建协议也无法忽视这一可能性因素。在针对企业的调研中,微小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忧虑率为48%,参与调查的25家微小企业有近一半都对校企合作项目有风险担忧。这一问题展现了校企互促中企业方可能存在的不完善因素,出于双赢的合作原则,必须考虑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和其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在企业可控、可承受的范围内给予研究生实践支持。
四、结语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校企互促模式的实践尝试一直未曾断绝,其带来的高校、企业双赢成效不容忽视,但在本校开展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的校企互促初步尝试中,具体实施过程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发展校企互促模式在高校艺术学理论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探索的改革项目,若能借此构建产学研平台,将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纳入高校—企业实践系统,对艺术学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晓君.校企互促生态下美术教育课程系统产学研平台的构建[J].教育理論与实践,2021,41(6):55-58.
[2]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杜威.杜威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栗国花B950D0E2-3CBC-4CF7-B75F-32166D976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