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霞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渠道,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离不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调查针对广西高校大学生,依据个体自然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三个层面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不同群体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观念认知和行为特征的差异分析,以期总结规律,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发展。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070-03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实现都有赖于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并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1]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在各地高校积极推进实践育人的尝试探索之际,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也应与时俱进,随之不断充实深入。为此,通过把握现实、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及发展规律,遵照问题意识视角分析解决之策的研究显得极为必要,在不失为探索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益尝试的同时,也极具现实意义。
一、调查概述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在“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针对性、创新性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态势逐渐聚焦在课程化、规范化、信息化、多元化方面。为探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脉络,提升高校实践育人成效,课题组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主旨展开了系统调研。经过组织协调,课题组共对广西23所高校5000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最终回收实际有效问卷4973份,有效问卷率达到99.46%。
问卷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核心,正视大学生群体对其开展重要性、参与态度、实施效果评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设状况等方面的认知和行为差异的现实,对个体自然维度、家庭环境维度和教育背景维度三个维度的学生群体基本信息进行了分析。问卷数据分析对量表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数字“1~5”依次代表“完全不认同——非常认同”,负面问题则采用反向计分。经可靠性分析,克隆巴赫系数的值为0.910,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调查通过大学生的回答和选择情况,了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及行为,借此揭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及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数据分析
基于大學生在思想观念与行为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和统一性,课题组参照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将其作为因变量,与个体自然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等自变量进行均值比较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群体大学生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一)个体自然因素差异分析
1.民族差异。从民族因素的均值分析结果看,整体而言,不同民族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都认同,也都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表示认可,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表示较为认同。相较而言,汉族大学生群体对各指标的认同度均略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
2.年龄差异。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时间越长,自身知识储备和理论文化水平越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认识更加充分,这一发现与认识的发展规律也相吻合;考察大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年龄差异,我们发现,高年龄段(25岁以上)大学生群体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重要性认知最为深刻,该群体的实践参与积极性也最高,为4.211分;低年龄段(20岁以下)大学生群体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的认同度最高,为3.866分,而中年龄段(21~24岁)大学生群体则最低,为3.811分。
3.性别差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看,大学生对此认同趋于一致,男女生的态度差别并不大;不同性别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认可度处于“不确定”与“比较认同”区间,均值得分均超过3.7分。相较而言,男大学生群体更为认同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工作。
(二)家庭背景因素差异分析
1.独生子女状况差异。对比家庭状况,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意愿和积极的态度,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同(4.215分)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兴趣(4.161分)上,都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更为正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也更为认可。
2.父母文化程度差异。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对大学生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产生的是正向影响,即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大学生越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大学生能够做到积极实践教学活动,也更为认同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的认同上,母亲较父亲的影响力更大,随着母亲文化水平的提升,大学生群体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工作的认可也越高。6BD13610-48D2-49F9-B0C5-6DB481481EA6
3.父母职业差异。从父母职业来看,父亲是教师和母亲是公务员的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同度最高,最为认同应该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父亲职业因素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母亲是教师的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和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表示最为认同,均值得分分别为4.003分和4.006分。
(三)学校教育因素差异分析
1.学生类型差异。随着从专科阶段步入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实践学习经历积累越多,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和体会也越深,也更愿意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对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更为认同。数据显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同最高(4.311分),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态度最为积极(4.183分);专科生群体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最为认同(3.909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最为认同(3.876分)。
2.专业类别差异。文科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同度最高,为4.244分。其余类型按降序排列依次为:艺术类(4.189分)、理工类(4.153分)、其他(4.108分);艺术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最为认同,对参与实践教学态度也最为积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的认同上,则没有显著专业类别差异。
3.政治面貌差异。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含預备党员)的大学生群体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最为认同(4.319分)的同时,对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态度的认同度也最高,为4.211分。共青团员群体得分排列第二,为4.127分。其他大学生则最低,为4.004分。
4.学习经历差异。对学生经历的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干部经历、荣获奖学金经历和实践活动经历三个方面。有过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组织开展各种会议、参与活动的机会更多,可能获得的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与体验也更多,因此比没有当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和认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参与态度和学校实践建设都更为认同;对于有过实践活动经历的大学生而言,在亲身参与体会实践活动之后,对其重要性的认可比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群体更为深刻(4.200分);相较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群体,有过实践活动经历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的效果的认同度也更高,态度更积极,对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也更为认可;在奖学金经历方面,有过奖学金经历的大学生可能对自身学习和成长更为看重,更为注重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为认可,对其重要性的认同度也更高。
此外,可能由于城市地区成长的大学生拥有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实践教育资源,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群体(4.215分)较农村地区的大学生群体
(4.163分)更为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参与实践活动方面也更为正向积极(4.153分)。
三、基本结论
课题组依据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和行为特征,基于个体自然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的差异性考量,数据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一)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需学生、家庭与学校多方协同推进
统计分析发现,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知存在显著影响,依据个体自然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三个层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民族、独生子女状况、专业类别、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家庭收入状况、学生干部经历和实践活动经历对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知的影响在所有因素中表现最为突出。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的认知与大学生家庭、学校、个人自身因素均密切相关,已有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相关学习教育经历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行为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需要注重各个阶段性教育培养,应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从个人观念认知、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多方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单一依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教育路径势必难以实现既定目标。实践育人需要从学生、家庭和学校三者综合考量、协同推进,这一发现也与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相吻合。
(二)大学生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同度,参与态度相对积极
对个人自然因素、家庭背景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三个方面的均值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同较高,认同度(均值得分)均超过4.1分,说明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处于“比较认同”与“非常认同”的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已经形成了良好氛围,产生了积极辐射效应和正向影响,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认识的较为充分。此外,调查发现,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态度上,大学生的表现具有共性,认同度(均值得分)均超过4.0分,进入了“比较认同”与“非常认同”的区间。说明大学生群体在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后,能够笃学践行,以较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系列实践育人主题活动中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效有待提升,高校推进实践教学建设力度仍需加大
相较于其他指标,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认同状况不容乐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成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认同度(均值得分)均超过3.7分,意味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认同尚处于“不确定”至“比较认同”的状态,还没有进入“非常认同”的阶段。这也体现了高校仍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的现实紧迫性。调查还发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建设工作的力度仍然不足,尚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高校需要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展以及优化校内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直面挑战,积极作为,统筹协调,科学分配,通过强化建设获得大学生群体更多的认可。
四、结语
各项改革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只有遵循教育规律与客观发展实际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发挥课程的实效,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继续努力提供更为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心理和学习诉求,求同存异,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打造出学生真心喜爱、获得心理认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2]李玲,刘锐腾,胡建英.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1所高校的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25-28.
[3]曾令辉,包丽红,周美怡.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思考:基于广西中小学15500名教师的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19-22.
◎编辑 尹 军6BD13610-48D2-49F9-B0C5-6DB481481E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