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宾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范畴,是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方向性、思想性和实践性。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基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使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自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全面使用以来,教师和教研员通过实践探索,积累了很多有效落实教材理念的教学策略。本套教材是全国统一的版本,不能全面兼顾到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的具体情况,所以进行“班本化”教学就非常有必要。班本化教学是鲁洁先生所倡导的理念,是“生活化”教学的深入。“班本化”就是从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适合班级特点的教学方式。虽然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精心选择了范例,但是随着教材的全面使用,教师仍要面临教材如何适应执教班级学生的问题。所以鲁洁先生在编写教材时就提出了“班本化教学”的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班本化教学中,注重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那么,如何有效落实班本化教学理念,课题组经过大量教学实践与研究,总结出如下六项策略:
一、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前提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民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愉悦、和谐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抒真情,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谐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上融洽。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形成师生互爱、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信任、尊重、欣赏、宽容学生。
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我很诚实”一课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是否因为某种原因而说过谎?说谎后的心情怎样?后果如何?”如果没有宽松民主的氛围,缺乏对教师的信任,学生是难以敞开心扉,教师也就不能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班本化”教学了。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了。再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手拉手,交朋友”一课,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愿意手拉手,结识新朋友。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找朋友》,营造和渲染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发掘班级生活资源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贴切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学生感兴趣的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这样不但可以使所探究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内驱力,还可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实用性、亲近性、可感性。在教学“我是一张纸”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寻找教室中的纸,再让他们寻找校园中的纸,最后再寻找周边生活区域中的纸。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空间性的支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教学“家庭的记忆”时,用学生带来的全家福照片导入新课,学生沉浸在幸福的氛围中,然后梳理家庭成员的关系、展示学生调查的自家“家史”等。这样的导入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选取“生活事件”作为教学素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以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为基础,突出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精神,有机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劳动教育等相关内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以“生活事件”作为基本素材来组织教材。“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事态,是生活主体主动或被动的遭遇,包含生活主体的言行。生活事件富含道德教育意义、蕴涵核心价值、有价值导向性。教师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加强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处理自己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国家、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要挖掘本班学生社会生活和文化资源中蕴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及时选取社会热点事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丰富鲜活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素材。例如,在教学“应对自然灾害”一课时,教师可以發掘典型的素材,提炼出“团结互助、不屈不挠”的抗灾精神。在教学“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也可以把钟南山院士的家风故事作为优秀家风的范本。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时代感更强,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当然,教师如果能挖掘本班的“生活事件”,则将教学更深入了一层。如教学“中华民族一家亲”时,如果本班学生或家长属于少数民族,那么可以请他们来讲述一些民族友好的真实事例。
四、以班级化管理组织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新课程理念倡导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共同学习、分享快乐、共同成长。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来组织课堂教学,拉近师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矛盾冲突,让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法治教育要渗透到课堂中,组织班级教学活动,让鲜活的生活走进课堂,让枯燥的理论融入生活,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EB65E8DF-5337-45BA-A6FD-4CA01EDF54A7
在教学“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时,笔者安排学生发起、协商、策划、实施了爱心义卖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会了协商决定班级事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公益精神。在教学“我能行”时,笔者带着腼腆内向的学生一起表演节目,带着不爱运动的学生一起完成了一次长跑。教学“我是一张纸”时,带领学生一起学造纸。通过这些活动,把教学融进了班级生活,把生活变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
五、以生活体验来深化班级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显著变化在于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良好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这种熏陶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就应努力还原社会生活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体验社会真实。在真实情境中围绕真实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深入探讨。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析是非的能力。学生在模拟体验解决现实问题时,随着问题的深入,他们会形成情感的共鸣,进而获得精神的升华。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面向真实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法治观念。具体方法有三点:
其一,通过体验活动赋予学生生活经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设计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例如,教学“我是一张纸”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舂捣”的体验活动,通过两分钟的操作,学生体验到了累,进而在累中又体验到了造纸的工序复杂,而且每一道工序都要付出很多劳动。虽然学生没有造纸的生活经验,但是通过这一体验活动,他们就拥有了体验。
其二,通过辅助性的体验活动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内容。例如,教学“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时,笔者让学生体验拆解和组装鲁班锁,学生都感觉非常困难,感叹榫卯结构的巧妙,被我国古代科技所折服。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可用淡水资源在总体水资源中比例很少”呢?教师可以通过切苹果的活动(一个苹果代表所有的地球水资源),先让学生切掉海洋水,然后切掉冰冻的淡水,再切掉被污染淡水,最后只剩下一点点苹果。通过这样一个辅助性的体验活动,教师可以让本来很抽象的数据变成可以直观体验的内容,易于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其三,通过体验活动间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应对自然灾害”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折筷子”的体验活动。把十根筷子牢牢粘在一起,学生用尽全力却折不断的时候,真正感受了团结互助的力量。在教学“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活动,如斗牛、翻花绳、丢手绢、五子棋等。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本课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不仅体会到传统游戏的趣味性,还体会到传统游戏包含着智慧、温暖和文化,进而认同了传统文化。
六、以回归生活来拓展课堂
班本化教学的落实,还体现在让教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实现生活的持续建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显著特点,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归宿。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学会生活、指导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经历班本化学习,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升、知识得以丰富。当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学会一定的道理后,就要回归生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留一些需要继续去探索生活的实践性任务。例如,教学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哪里有浪费水的现象,以及如何节约用水。这也为下一课的教学作了生活准备。在教学“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包饺子、亲手写春联,以及在元宵节亲手制作灯笼,让传统文化渗入了学生骨髓。这样的设计,能使教学形成一个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循环。再完美的教学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生活问题,但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计,能不断深入儿童的生活,并引导他们持续建构。
七、结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泉,教师要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使用班本化教学策略,让道德与法治观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讓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课程核心素养,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宗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主题学习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内容的选择要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为基础,突出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劳动教育等相关内容,将这些主题有机融入“成长中的我”的自我认识,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强化思想和价值引领,加强课内外的实践活动。班本化教学就是让课堂小天地变成生活大舞台,从而彰显道德与法治的魅力,使其发挥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注:本文为2021年度河北雄安新区教育科研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班本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2021006)的研究成果。
(邱瑞玲)EB65E8DF-5337-45BA-A6FD-4CA01EDF54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