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峰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属于学科知识的启蒙阶段,将为后续学科教学内容进阶奠定坚实基础。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应强调学科素养的高质量融入,力求改变小学数学教育枯燥乏味的古板印象,增强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数学教育中要让学生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科素养的培育,给予学生以更生动、更真实的体验,以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品质及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从数学意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能力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内容、小学数学中学科素养培育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现状,最后从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运用提问教学方式、营造愉悦课堂氛围、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借助信息技术等方面探究了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现具体论述如下。
一、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对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通过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本文根据分析与比较得出,小学数学学科素养覆盖内容主要包含如下方面:一是数学意识。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学生思考问题的主体意识,即在主体意识的驱动下塑造良好思考习惯。二是数学技能。数学属于实用型、综合型学科,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实践问题,其中涉及口算、心算等技能,也能实现数学语言的传递,通过数学语言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索和研究,在神奇的数学空间内寻求答案。三是数学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更侧重于思维的锻炼,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数学实质,并且利用数学思维展现能力的强弱。因此,在数学思维能力中又包含了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这些对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成长均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二、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帮助其更好地认识并观察社会,逐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效果。事实上,学科素养正是基于此要求,通过对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育,更好地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确立。在当前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应借助良好的契机,加强教学理念、目标及内容的转化,以学科素养作为培育的核心内容,在不断的实践中构建完整的教学创新模式,让学生逻辑思维、学科意识和数学能力逐步建立,最终实现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跃升。重视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培育,在推动学科的长足稳健发展,为小学生的综合成长提供助力方面大有裨益。因此,教师要在思想上正本清源,革故鼎新,认清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式,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桎梏,堅持以学促知、以知促行,努力专研教学理论,取长补短,学习其他优势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先进教学理念有效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打破过去以成绩为主的模式,坚持以生为本,将教学重点放置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方面,通过想对策、花力气、找短板,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长期受传统教育的相关影响,部分教师缺乏深入认识数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欠缺合理、有效的方法,觉得数学素养就是对学生的数学技能进行培养,教学过程中采取题海战术,未全面了解到数学素养的核心内涵。尽管很多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可这类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无法实现培养数学素养的终极目的。除此之外,还有教师认为如今使用的教材对学生的培养绝对有用,其实有一些内容需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教师需要广泛了解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教学模式与课堂相整合的。
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探究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尽可能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常见的问题里都包含数学知识。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锻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其挖掘数学知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其逐步形成数学意识。例如,在对教材中“圆的面积”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部分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去公园游玩时,经常看到灌溉草坪的工具,这些灌溉工具以出水口为中心,以出水距离为半径进行旋转运动,那浇水的时候,它是什么图形呢?学生都见过这个画面,纷纷回答“圆形”。之后教师再对问题进行延伸,如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计算浇水区域的草坪面积,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起打开教材,进行“圆的面积”课堂教学。由于课堂提问能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因此学生对课堂提问能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目的。
(二)运用提问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数学技能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通常具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时,要以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如提问教学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在课堂中提出一个或一组问题串,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教授“百分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班需要购买一个新的篮球,A商店出售的篮球价格为300元,但凭学生证购买篮球时可以打9折,B商店篮球价格为320元,但可以凭学生证8.5折购买。那么我们买哪一家商店的篮球最便宜?通过这种提问,不仅可以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其更加主动地发散思维,更加专注地投入后续的课堂教学。
(三)营造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成效。通常而言,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身边环境很容易影响到他们,这也是很多学生家长反映其回家后学习不专心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除了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外界因素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以外,还要尽可能地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结合本次课堂教学知识点,把学生分层若干个小组,为其设定明确的合作探究问题,要求各小组在教师规定的时间以内给出答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其采用多种形式的解题方式,并在最后的总结点评阶段详细为学生讲解这些解题方式的原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以拉近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45AC0378-1EBF-47EE-AA89-ED1A6E811165
(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世界中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可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索空间,帮助其更深入地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基础知识的强调外,还要以新课改的要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善于探索、乐于探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启发。尤其是在实践环节,需充分关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维方式,依托科学的教学设计实现启发引导功能。为此,创新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师施教的“利器”,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传导效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主观能动性和教学质量。
比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借助其优势逐步启发学生的心智和能力,享受活动探究所带来的快乐,在团队合作中获得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优先提出问题,“妈妈带领姐弟两人逛超市,准备让他们挑选水果,姐姐共选择了15元的苹果,弟弟则共选择了18元的石榴,结账时妈妈交给收银员40员,那么收银员需要找零吗?应该找多少?”此时,开始让各合作小组进行讨论,一部分小组讨论结果为“40-15-18=7元”,另一部分小组认为“15+18=33元,40-33=7元”……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计算方案进行引导,让学生思考这样的算式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存在什么共通点,哪一种更为简便等,通过持续引导与学生的实践讨论,逐步使问题更加深入和通透,从根本上加深学生的理解。再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前期所学的平行四边形融入课堂,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分析,将其演化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如教师利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推三角形面积的特点,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教学。
(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提升数学感知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学科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大有裨益。为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年龄特征入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游戏游戏法,依托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调动其学习兴趣,为其创新思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之后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数学感知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其探究数学问题,在分析、探究、解决问题中,促进自身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以“正负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数学感知能力,要从学生生活入手,采取提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描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海拔、温度等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达。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还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度?”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温度计上找出相应的刻度,对学生根据教師所提出的问题,观察温度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是否能用其他方法测出温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其创新意识,帮助其在脑海中构建正数和负数的思维,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借助信息技术,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以及难点知识,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突破学习难题。在课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重难点,一般是因为教师还是采取传统思想,使数学教学没有受到关注,教学资源的投入十分有限,影响了教学的深入实施。而经过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部分设计,突破传统教学的约束,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很难分清秒针、分针与时针,假如教师仅仅是采用解说的方式,就不能确保学生充分记忆有关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进一步探寻与本堂课有关的内容,在课上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个介绍时钟的视频展现出来,并且指引学生对各指针的长短进行认真观察,辅以教学,促使小学生可以分清秒针、分针、时针。随后,教师画出若干个钟表图形,并且“表盘”中秒针、分针与时针所处位置都不一样,要求学生表达出各钟表所代表的正确时间。教师还可以指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观察家里的钟表,借助所学知识,掌握正确的时间,或增加难度,思考15分钟前是几点、10分钟后是几点等问题,拓宽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优良的知识应用能力,充分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施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意识;运用提问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数学技能;营造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提升数学感知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等策略入手,以实现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重视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培育,在推动学科的长足稳健发展,为学生的综合成长助力方面大有裨益。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不断对课堂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数学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独特魅力。
(邱瑞玲)45AC0378-1EBF-47EE-AA89-ED1A6E81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