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小剂量米非司酮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影响

2022-06-07 04:47张桂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肌瘤出血量体积

张桂宁

子宫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殖引起的,又称纤维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肌瘤,发病率较高。研究显示[1],在育龄妇女中,该病发病率高达20%~25%。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最有效的方法,该手术不仅去除了病灶,还保留了子宫的生理功能。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受到患者的青睐。然而,在去除病灶的同时,如何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突发事件,一直是临床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目前,许多研究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孕酮和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2]。因此,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可以提前通过药物来控制患者体内的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缩小肌瘤和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目的。本次研究选择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前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影响,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5~51 岁,平均年龄(41.21±3.27)岁;病程1~3 年,平均病程(2.21±0.41)年。观察组患者年龄36~52 岁,平均年龄(41.45±3.52)岁;病程1~3 年,平均病程(2.23±0.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后,辅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脐带上缘做约10 mm 的弧形切口,建立气腹。CO2气腹压力在13~15 mm Hg(1 mm Hg=0.133 kPa),在麦氏点左右切开5~15 cm。分别穿刺10 mm 和5 mm 套管针,放置手术钳。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如子宫大小、子宫肌瘤的位置、数目等,确定手术方式。①对于浆膜下小肌瘤,如果蒂薄,直接电凝止血即可切除肌瘤;如果是底部宽阔的浆膜下肌瘤,可以在肌瘤表面切开并分离假包膜,然后旋转拔出肌瘤,在伤口上用1 号微乔缝线缝合。②掌握肌瘤壁间的大小和位置,子宫肌层内注射缩宫素20 U,减少术中出血,在肌瘤表面切开略小于肌瘤直径的切口,电凝分离肌瘤假囊后,直接将小直径肌瘤夹出,大直径肌瘤用肌瘤粉碎机逐步摘除,组织送病理检查。肌瘤切除后,病灶电凝止血。逐步逐层缝合,先缝合肌层,再缝合浆膜层,避免形成死腔。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伤口无活动性出血检查。术后取出器械,排出CO2,术后口服宫缩剂连续3 d,并给予抗贫血药物预防贫血。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后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月经第1 天口服米非司酮胶囊,1 次/d,12.5 mg/次,疗程为3 个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体过程与对照组相同。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肾功能,以预防并发症。手术顺利完成后,通知患者每3 个月复查1 次阴道情况,随诊1 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指标、术后出血情况。临床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水平、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情况包括术后阴道出血时间、阴道出血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均小于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小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6.43±4.12)ml 少于对照组的(87.19±5.1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03,P=0.000<0.05);观察组手术时间(78.43±4.12)min 短于对照组的(87.19±11.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3,P=0.001<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9.14±2.78)d 短于对照组的(11.27±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6,P=0.004<0.05);观察组阴道出血发生率4.00%(1/25)低于对照组的28.00%(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0.021<0.05)。

3 讨论

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子宫肌瘤的传统治疗方法[3]。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去除病灶,但具有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等弊端,且无法满足患者保留子宫的愿望。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上述缺点,具有术后痛苦小、局部粘连少、切口美观等优点,并且还可以保留患者的子宫,有利于恢复正常月经和生殖功能[4]。

需要注意的是,甄别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适应证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5]。术前应了解患者的肌瘤情况,如肌瘤的类型、部位、大小、数量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容易发生术中出血。如果肌瘤直径为7~10 cm,且位于肌瘤的深部肌壁,肌瘤表面的开口可全部切除[6]。肌瘤假囊电凝分离后,逐步取出肌瘤粉碎机,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此外,肌瘤切除后,应立即采用双极电凝止血缝合,不留死腔。科学的肌瘤切除术和熟练的缝合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的必要条件。此外,需要注意,腹腔镜下不易发现壁内小肌瘤,且术后病灶组织易再次复发。因此,为降低术后复发率,可应用彩色超声对肌瘤进行定位,提高肌瘤摘除率。但直径>10 cm 的大肌瘤患者不宜选择此方法,以免手术时间过长、出血量大,影响手术效果[7]。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相关临床研究显示,术前给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8]。米非司酮是一种强力抗孕酮药物,可以与孕激素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达到抗孕酮活性,抑制子宫肌瘤基因表达,阻止子宫肌瘤有丝分裂,使其变性坏死[9]。同时,米非司酮可以降低子宫肌瘤中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受体,从而降低血清中雌激素和孕酮的水平,发挥抑制子宫肌瘤生长目的,可以缩短子宫肌瘤直径。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出血发生率4.00%(1/25)低于对照组的28.00%(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均小于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小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米非司酮预处理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分析原因,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有利手术顺利完成。同时,米非司酮具有减少子宫血流量的作用,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术后恢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前使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子宫肌瘤直径,改善贫血,所得结论与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10]。

综上所述,术前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影响较大,可有效改善病情,保障手术顺利开展,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肌瘤出血量体积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