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模型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2022-06-07 10:27顾中婷黄爱国
关键词:病态正念心理治疗

顾中婷,黄爱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万物皆属自然,各有其规律,人的心理亦然。不完美是自然的属性[1],执意追求完美,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容易引发个体心理障碍。随着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心理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2],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问题迫在眉睫[3-5]。黄爱国在内源性本土化疗法——疏导疗法的实践中提炼出顺其自然模型[6-7],该模型易于理解记忆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但未进行深入分析与推广。本文对顺其自然与反自然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阐述顺其自然模型并探寻二者关系,着重探讨此模型在多种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以帮助心理工作者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心理疗法,有效开展心理工作,加速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探索与研究。

1 顺其自然与反自然

“自然”即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自然界的规律只是相对可控,最大的特点仍是变化和不确定性,“阴”与“阳”此消彼长且相互孕育,在不完美中得以平衡。“顺”即顺从、顺应。面对自然规律,应顺其自然,觉察并接纳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顺势而为之,否则将会自取灭亡。

人的心理同样充满矛盾和不完美,七情六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8]。愉悦与痛苦,轻松与紧张,专注与分心,不同心理状态对立统一,且缺一不可。有喜无悲,会难以与他人共情;轻松无忧,会缺少动力源泉;注意力保持时间过长,对危险的敏感性会随之降低。不完美即是自然,不仅有其存在的意义,更有利于人类生存与繁衍。因此,顺其自然地面对个体的问题,需要以接纳不完美为基础,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若违背客观规律,完全无视本我需要,对自己过于苛求,都会产生心理冲突。

“反自然”即违反事物的客观规律。心理现象中,“反自然”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本文以强迫症为例作简要说明。强迫症患者思维特点非黑即白,追求绝对的完美主义和极致的周全计划[9],难以忍受失控感和不确定性,想法和行为高度道德化。因此他们在生活中只接受完美,害怕某些思维、情绪、感觉的出现。当这些情况发生时,他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部分患者极力排斥,试图以人为的方式摆脱这些因素,以掩饰自己的自然属性,力求完美,反而陷入“越排斥,越频繁出现”,“越想控制,越失控”的恶性循环中[7]。另一部分患者屈从想法,害怕考虑不周或是“万一”出现他们难以接受的严重后果,而陷入“越推测,越可怕”的思维怪圈中,反复悲观推测各种可能性及坏结果。以上两种选择常伴有反复洗涤、检查、询问、核实、尝试、感受等强迫行为[7]。物极必反,这些“反自然”的过分自律和谨慎,使得强迫症患者作茧自缚,困于恶性循环,无法跳脱。

2 顺其自然模型

类比强迫症,人类大多痛苦都源于不愿接纳不完美和不确定性,因此产生巨大且不必有的悲伤、忧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甚至形成消极人格特质[10]。面对种种不受控制的病态想法、负面情绪和消极事件时,拼死对抗或顺从逃避,都会令个体反复体验挫败感与无力感,耗费精力,消磨信心,最终发展成为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

不完美是个体的一部分,是人性中的自然规律,过分要求完美也是不完美的表现。对此黄爱国于2015年提出顺其自然模型[7],见图1。

图1 顺其自然模型

“对抗”与“顺从”是患者在面对自身不完美和各类病态思维时,极易走入的两大误区。顺其自然模型的提出,旨在平衡两大误区的利弊,从中找到一种与病态思维和谐、稳定且安全共处的模式。其主张:避免对抗,拒绝顺从,视而不见,顺其自然,少想多做。当所谓不完美的事物和想法出现时,应该将其正常化,就像对待“太阳会落山”这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虽注意但不被干扰,继续做当下该做的事。由图可见,“顺其自然”是一条艰辛却必要的生存之道,患者正体验一种“走独木桥式”的治愈过程。刚开始走“独木桥”时,宛如走“钢丝”一般,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便会习惯性地跌入两大误区,因此不可心急。随着练习的增加,成功体验会增多,患者也可以熟悉和掌握顺其自然的认知行为模式。

3 各心理治疗中顺其自然模型的应用

很多心理疗法中都蕴含着顺其自然模型的思想,了解顺其自然模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利于心理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心理疗法的工作机制和疗效因子,从而更顺利地开展治疗工作,更高效地帮助来访者理清困扰,完善性格。

3.1 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6]。人的心理特点与水有很大的相似性,可疏不可堵。“疏”即疏通,是指医患间广开信息交流之路,通过心理工作者对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将患者的症结和隐情表达出来[11-13]。“导”即引导,主张医患双方共同分析疾病的产生与其具有的特点,以此帮助患者认清疾病的规律,并教授患者战胜疾病的方法。

疏导疗法认为,所有的不良情绪背后都是“怕”在作祟。患者之所以会深陷不良情绪中无法自拔,是因为当症状一出现,部分人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选择屈服于内心那个“怕”字,因此重复体验痛苦;部分人会不遗余力地奋起抵抗,在想与不想、做与不做的双重趋避下不断纠结,试图压下自己的病态思维,最终导致越发焦虑痛苦[14]。

顺其自然模型正是在疏导疗法的临床经验中提炼而出,贯彻疏导疗法的原理和疗效机制。该模型结合了疾病的特点,要求我们顺应躯体反应,任其频繁出现或不停干扰,坚持不受其摆布、不予以关注,做到随时注意异常思维,但不跟随;接纳不良症状,但不屈从;直面内心恐惧,但不反抗。当我们注意到症状即将来临,立即告诉自己“这是症状”以淡化恐惧,做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不听从病态思维的指令,也不执着让病态思维消失,而是接纳并任由它自己在脑中存在。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习以治惊”的原则,带着症状多次实践,或安排足够的工作,用躯体的忙碌缓解病态思维引发的情绪,在不断实践、领悟、总结中提高自我认识,逐渐克服症状,最终完善性格[12, 15-16]。

3.2 正念认知疗法

正念源于东方,为佛教核心禅法“八正道”之一,最早出自佛教的《四念住经》,即端正念头、专注精神,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巴金引入到心理治疗中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18-19]。卡巴金(J.Kabat-Zinn)[20]认为:正念就是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作判断。正念是患者逐渐放松身体,舒缓心情,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不加判断地觉知并参与每一个瞬间所呈现的体验而涌现出的一种觉知力[21]。人类是依赖过去经验生存的,而正念能够帮我们意识到生活中不自知的惯性状态,使我们不局限于“过去模式”,看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21-23]。

显然,正念疗法中也有顺其自然模型的思想,正念训练正是一个不断练习走独木桥的过程。通过对内在不断地观察与觉知,与此时此刻的身体保持联系,感受活在当下,不做任何判断和应对,就不易陷入“排斥”与“屈从”的陷阱。同时可以促使患者有效调节心理状态,解决内心冲突,打破患者的消极思维惯性,纠正患者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歪曲认知,使患者获得新的认知模式,顺其自然地去认识并评价客观事物及其自身,逐渐做到坦然接纳自己,积极并正确地面对疾病与心理问题。正念练习普遍的固定程式为8~10周,疗效与多方面因素相关,所以效果和起效时长难以保证,患者面对艰辛的治疗过程须持之以恒,最终取得良好效果。

除此之外,应将正念练习的感受和体验尽量保存在记忆中,通过不断总结回顾正念练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将正念训练逐渐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融入生活,在生活中真正地以“正念态度”即“顺其自然态度”面对挫折与困扰,可以有效调整日常中的各类情绪困扰,提高应对各类生活事件的能力,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3.3 接纳承诺疗法

接纳承诺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次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24],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治疗师Steven C.Hayes提出。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有关于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框架理论,结合了正念冥想,鼓励患者不断体验当下,提高患者对内部消极情绪、思想等内部感受的接受意愿,并用认知行为的相关技术减少其回避性行为,强调个人价值观并令其采取行动,由此获得新的体验和行为模式,提高心理灵活性[25-27]。

接纳承诺疗法的核心干预过程包括:接纳、认知解离、关注当下、以己为景、明确价值、承诺行动[28],若辅以“顺其自然模型”,理解接纳承诺疗法会更简单。该疗法主张在面对消极情绪和病态思维时,不能“屈从”,而是要以开放的意识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也不能“对抗”,而是要接纳内部经验,以提高心理灵活性。接纳承诺疗法不仅强调接纳,还对承诺,即采取行动非常注重。其要求患者身处困境时,对负面情绪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付诸行动。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适应苦痛,并从创伤中复原。由此,患者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不仅能够达到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有更大的能量直面痛苦,并接纳痛苦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减轻疾病所带来的情绪上的附加伤害,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心理素质。

3.4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适用于神经症的疗法,也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29]。森田教授认为,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患病,这是一种正常的疾病恐惧,可以反映人类的生存欲望,森田称之为疑病素质。当这种疑病素质过强时,会形成一种非正常的精神倾向,在偶然诱因的影响下,注意力会过分集中于自身的生理变化或精神状态,同时其感知觉也会越来越敏感,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感知觉与注意力二者相互强化,形成精神交互作用,导致错综复杂的神经质症状[30-31]。

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不可控制的事物则相反[32-33]。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正确面对症状及其带来的负面情绪,了解不受意志支配的情绪情感是无法凭借意志摆脱的,其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无需对其抱以“排斥”的态度。而应选择不予理睬,负面情绪情感自然会消退,最终打破神经症患者的精神交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忽略痛苦并非易事,所以森田认为转移注意力的最佳方法是投身于行动中。

顺其自然模型的思想在森田疗法中也有所体现。森田提出的顺其自然并非“屈从”于症状,怀着消极态度一味忍受痛苦,而是在接纳症状的基础上,带着症状去做应该做的事。治疗过程同样是条道阻且艰的“独木桥”之路,只有不断地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通过坚持不懈地行动体现个人价值,才能摆脱病症,拓宽通往轻松生活的道路,最终有所领悟,提升个人心理能量。

4 总结

中国古典生命哲学是将生命个体置于自然界的万物中,将个体的内在世界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强调万物间的和谐性、相通性[34]。顺其自然模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强调遵从自然规律顺势而为,可应用于多种心理治疗中。此模型有利于帮助医者和患者理解心理治疗,提供治疗的基本方向,使中国心理的临床实践更满足中国人的内在需求,保障心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顺其自然模型,可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水平[14]。在处于逆境或身陷迷途时应顺其自然,不应与自然力相抗衡,囿于内心“排斥”和“屈从”的陷阱。而应该抱持接纳病态、消极的思维,并继续手头应做的事,才能最终摆脱病态思维,优化性格缺陷,直至达到“自我满意,平和心态”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病态正念心理治疗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乐活人生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心理的病态
文学道德的病态表现与选择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