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方法确立任务驱动问题的名著教学实践探究

2022-06-07 15:46:16范偲颖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0期
关键词:阅读实践阅读方法

范偲颖

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教学法,其突出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将教学目标蕴含于学习任务单中,以明确的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在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提升能力,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名著教学实践中,尝试寻找“驱动问题”的切入口,分别以“泛读”“精读”“研读”“再读”的阅读方法确立任务驱动的问题,旨在步骤清晰地引导学生阅读,每个环节都以任务的结果展示和检验作为实践效果的参考,让学生真实投入学习过程,达到深度阅读,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阅读方法;任务驱动问题;阅读实践

“任务驱动式”的名著教学,是通过搭建各种学习支架,提供给学生多层次、立体化的驱动任务,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开展阅读,使学生逐渐走进作品,理解其内在意蕴、思维模式、情感态度等。对于用怎么样的驱动问题搭建支架,以哪个切入口去设计驱动问题,笔者在高中语文课标里得到了启发。

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名著阅读的核心目标,可分为“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两部分内容,其中“学习目标与内容 ”里指出“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这就揭示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是打开探索的钥匙,是“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的路径。“教学提示”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 而不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因此,教师为达到学习目标,设计有思维张力的驱动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笔者反复思考并希望突破的问题。于是,笔者根据课标,确立了以“泛读——精读——研读——再读”的阅读方法来设计驱动问题,并以《海底两万里》为例进行实践,收到良好效果。

一、统筹整合定任务,引领深读思路

教师先设计一个“学习任务群”(表1)作为一个认知框架,让学生有深读名著的整体意识,在层层推进的深读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清晰阅读方法与对应的驱动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素养。

二、循序渐进“四步走”,驱动内化阅读创造

(一)任务指引,泛读故事

布置泛读时,为避免学生“伪阅读”,同时要监控学生整本书阅读,笔者在设计驱动问题时均匀分布全书,并提供阅读记录表,在任务设计上旨在引导学生每周按进度读,一周一表,泛读阶段设计的驱动性问题直接简单一些,学生带问题去读、去找、去划即可,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自主写上对应章节的阅读感悟,初读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合作讨论,互相解决彼此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是对他们整本书阅读的落实跟踪,防止流于形式,也是指导深度阅读的基础。

任务单:

第1周(1~8章):①“海怪”是什么,是独角鲸还是潜水艇?

②从“林肯号”落海后,教授三人遭遇了什么情况?

第2周(9~16章):①阿龙纳斯看到海底怎样的奇观?海底狩猎需要哪些设备?②设计精良的“鸚鹉螺号”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第3周(17~24章):①在土著人围攻潜艇时,尼摩船长用什么办法解围?

②根据前面章节,揣摩尼摩船长走进坟墓与死去船员告别时的心理。

第4周(第二部1~11章):①在马纳尔岛,尼摩船长几人与采珠人发生了怎样的故事?②尼摩船长要把金条搬去哪里?金子来源哪里?用途呢?

第5周(第二部12~23章):①在南极,鹦鹉螺号遇到了怎样的险情?尼摩船长是怎样带领大家脱险的?②教授三人最后怎样脱离“鹦鹉螺号”回到陆地的?

以下展示学生泛读的情况,文笔稍稚嫩,逻辑也不够严密,但从中可感觉到学生的参与度强,且在讨论中他们加强了阅读兴趣,学生在“表达感悟”、“疑难解答”部分的内容各有千秋,趣味良多,值得欣喜。

学生阅读记录表

阅读时间:第3周(第1遍阅读)第11周(第2遍阅读)

阅读范围:第一部分第一章~第八章

阅读方法:浏览法、跳读法、圈点批注法(第1遍);精读法、文献研究法(第2遍)

阅读感悟:在故事的开端,“我”与“我”的仆人康塞尔随同“亚伯拉罕——林肯号”一起捕捞传说中的“独角鲸”,却在与“独角鲸”打斗的过程中被抛下海,然而惊奇地发现“独角鲸”是一般人退潜水船艇,通过阅读第一至第八章,我认为人们不应该对未知事物妄下定论,而在民众中较为突出的领袖应该做好带失作用,待事应研究透彻再下结论,像故事中的事例,充分向我们表现了妄下定论而损失的人力、时间和财力。在故事中出现的沉船事故可以看出这艘潜水艇的威力强大,同时人们又心的潜潜航在满疑惑,这也为后来的深海旅行拉开了神秘的序幕。

讨论内容:法拉古舰长在11月2日提出,如果3天后,怪物仍不出现,舵手便三转舵轮,驶往欧洲海域。但这只是赌注,为什么3天后正午时分潜船出现了呢?组员讨论结果: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三个月的海上航行,使林肯号所有人都产生了极度厌烦的情绪,准备返航是船长的最后选择,在这最后时刻,潜艇的出现使情节显得巧妙曲折,产生波澜起伏的表达效果。

阅读存疑(具体到文本):

在第一部分第三章中,成千上万的看客在“亚伯拉罕一林肯号”临走前欢呼雀跃。人们为什么对“亚伯拉罕一林肯号”的捕鲸行动有如此之大的期望?

疑难解答:

人类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必不可少的,再加上纷纷扰扰的猜测,人们对于“亚伯拉罕一林肯号”的捕捞行动大多是存在一种看热闹的心理,还有临走时升起的国旗,增加了这次捕捞行动的可信度。

(二)多维感悟,精读节点

精读,指向的是作品的主要事件与情节,这离不开对文本细节进行梳理、揣摩。航海路线以及“鹦鹉螺号”的结构分别是作品的重难点,为了指引学生清晰精读内容,笔者设计的驱动性任务是利用地理知识,画航海路线的思维导图,并且把路线上发生的10件事标识在正确的位置上,且要求脱稿讲解。这个任务设计是驱使学生找准每个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精读该背景下发生的事件过程。在研讨课时,学生踊跃地讲解从“漫步海底森林”到“遭遇大漩涡”的过程,把遇险与脱险的情节描绘得丰富生动、跌宕起伏,同学们似乎在讲解者的引领下经过了“托雷斯海峡”,穿越过“阿拉伯隧道”,纷纷表示如身临其境。当学生把精读的情节内化后转述,意味着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精读内容交叉链接,既能巩固本身的知识体系,并能延伸出新的价值。因此,对精读任务的驱动问题要紧扣核心进行靶向设计,在作业完成与语言表达两方面进行双线检测来诊断精读情况。

(三)辨析矛盾,研读人物

研读,往往指向探究整本书的核心价值。尼摩船长性格是多面的,包含矛盾对立的一面,需要学生用思辨的角度去研读,因此,笔者在任务设计时以尼摩船长性格的两面性这一问题作为思维的抓手,推动思辨性阅读,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进入文本寻找描述尼摩船长的地方,尤其他的言行处,进行比较、概括、提取、琢磨其性格,从而读懂关键人物,达到聚焦文本题旨与学生成长的双重价值的目的。在解读尼摩船长的性格时,氛围活跃,很好地培养他们学习主人公不懈探索的进取精神和不畏强权的人格。

展示老师创设冲突后的教学过程,并检查学生研读情况。

师问:善良、重情义的人很少冷酷的,你们认为尼摩船长的善良重义在哪里?

生1:尼摩船长目睹大海吞噬他的伙伴,眼里涌出了大颗泪珠。埋葬同伴于海底珊瑚墓时,他用双手遮脸呜咽起來。这里看出一个有血有肉、情深义重的善良船长。

生2:解救采珠人后,送给他一袋珍珠,他救人于危难还解决别人困难,这里可以体会他的勇敢善良。

生3:……

师问:通过研读,你们已发现他鲜为人知的冷酷一面,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1:尼摩船长说:“‘复仇者号’是一个多么好的船名”,他这话意有所指,他也是为复仇而来。从报复攻击“林肯号”与撞沉英国军舰这两个情节可以看出,他没有犹豫,不惜滥杀无辜,给人冷酷无情的感觉。

生2:阿龙纳斯企图阻止尼摩船长大规模的屠杀,但船长却冷冷看着军舰上的尸体血肉横飞,说了一句“我就是法则”。阿龙纳斯用“恐怖的判官”来形容他。这里表现尼摩船长冷漠心狠的一面。

生3:……

师:你怎么看待这个个性复杂的主人公?

生1:一个人的成长或经历不同,性格也会不断变化,你有时看到的样子未必是事实的全部,要辨证地去分析一个人,不能武断。

生2:我理解他极端性格的形成原因,他并不是一个坏人。看了作品,我发现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打击的情况下,会让人失去理智,产生扭曲的心理,可能是世人难以理解的。经过这个故事,我看人与事,会思考更深一层的因素,会全面成熟些。

(四)迁移拓展,再读文本

名著作品的意义在于其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值得我们学习、研究、运用。如果说泛读、精读、研读是学习与研究的过程,那么文本再读就是运用的过程。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的意义是读者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形象。再读不是简单重复,不必拘泥于前面的内容与任务,而是一个整合重建的过程。学生需要用发散与跳跃的思维,挖掘个人感悟的闪光点,形成小论文、进行一场辩论赛等较有深度的运用成果。

以《海底两万里》为例,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笔者要求部分能力强的同学就自己思考的问题组团交流探讨,集思广益下他们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视角,如:同学们提出“潜艇能否穿越南极”,“现代法律制度下是否应该惩罚尼摩船长”

“海底宝藏应该由谁支配”等新鲜的话题。我要求他们以《论<海底两万里>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为题或自选议题写小论文,驱使他们再读文本。学生搜集了地理、法律、国际公约等相关资料丰富他们的文章,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他们再读作品的成果。以下是部分片段:

尼摩船长在大西洋海底发现了众多的宝藏,他并没有私吞这些巨大的财富,而是把它们捐献给陆地上被压迫的人民,进行斗争。这体现出尼摩船长对受压迫人民的同情,对殖民者的仇恨,这一情节是人物个性特征的丰富与补充。

那么,究竟现代的法律公约对于海底的财宝是怎样规定的呢?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对于沉船财物的归属,《国际海事法》和《国际打捞公约》分不同的情形进行规定:如果是在某一国的所属海域发现的沉船及其财物都归该国所有;如果是在公海发现的商船及其财物,由打捞者占有90%的份额,沉船所属国占有10%;在公海发现的政府公务船及军舰类沉船及其财物,全部由舰船所属国拥有,其他人不得占有。

怪不得有许多探险爱好者在公海搜沉船寻宝呢,万一发现了宝藏,可以占有九成喔!

——学生小论文《海底宝藏到底归谁》片段

名著阅读是积累的过程,我通过以上四个阅读方法来思考并设计驱动任务,使学生有的放矢阅读整本书。学生在梳理、整合信息,建立与阅读材料之间联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且在比较、辨析中提升思维,在鉴赏、评价中,达到对作品的审美创造。

在名著阅读教学方面,笔者初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用名著阅读方法来进行任务引领,悉心设计拓宽思维的问题,可以更有效地完成整本书阅读,并能多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作品的完成是新一轮的开始,期待能找寻更多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泓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及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上旬刊),2021(01).

[2]胡晓华 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4).

[3]范译丹 整本书阅读课程化训练[M].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2019.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课题“任务驱动模式在名著专题探究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 YQJK05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阅读实践阅读方法
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巧培养的探究
对于如何教好高中英语的若干思考
速读·下旬(2016年9期)2017-05-10 11:39:45
关于指导中学生阅读的探究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35:58
论学好英语的几大要素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18:35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2:22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深化情感体验,建构阅读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39期)2016-06-12 13: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