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贤
【概要】“双减”政策下历史学科要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就必须植根于统编教材,或利用好教材的作业设计或挖掘教材资源进行原创性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学科教学,做到减负、提质并举。
【关键词】“双减”政策;历史统编教材;作业设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结合学校、年级组作业统筹,历史学科的书面作业布置不超15分钟。而从2021年开始,广州中考迎来一门新学科——历史。如何做到既减负,又不减质?要解决这问题的重中之重非作业设计莫属。那么,如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答案是:历史作业设计必须植根于统编历史教材。为什么?
其一,目前使用的统编历史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其本身具备教育导向性,历史作业设计植根其中,不会发生教育本质性偏离,且有利于落实国家意志,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的优秀公民。
其二,统编历史教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唯一历史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跟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切合。通过对课标和统编教材的对比研读,必然能提升作业设计的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未来的中考必然会“以学定考”。而统编历史教材既是教材,也是学材,就是“以学定考”中“学”的内容。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把作业设计植根于统编教材,就能把握住了中考的方向?笔者认为值得进行论证尝试。那么,如何把作业设计植根于统编历史教材呢?下面,笔者用具体的各类作业举例进行说明。
(一)新课课后类作业
例1:人物扫描: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明军攻克云南后被俘,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并赐姓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
问题:为什么东南亚地区一些地名、庙宇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该题来源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0页、第75页。笔者认为,要“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就必须关注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及历史文学作品等元素,进行新情境的设置并指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郑和下西洋,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作为课后作业,很多历史教师会直接用简答题的形式提问:“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过程、意义是什么?”其实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素材十分丰富,命题的角度也非常多,笔者为什么选这样的角度命题呢?
其一,要“破旧立新”,将教材学习资源转化为命题考查的“新情境”。 本题利用了郑和像、人物扫描和现存的郑和下西洋的遺迹重塑历史情景,让学生作出历史情景想象。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其次,突出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本题用“三宝”作为古今时空的连接点,用现存的东南亚地区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去论证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非常有意义。
其三,命题应该体现开放意识。笔者认为,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放性。本题选取的材料及设问都非常具有开放性。正是由于设问开放彻底,才能让学生在多种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发现历史问题,才能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运用关键能力应对中考。
(二)单元小结类作业
例2:活动与探究
这是一幅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九年级上册第14页),请你结合地图回答:
问题:(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此题来源于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4页,是一道单元小结类作业题。本单元的内容主旨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我们再来看看课程标准第26页的教学活动建议:“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中心的地理位置。”本题设问刚好切合了要求。此外,教材在描述古代亚非地区文明成果时,是采取分课讲述的方式进行的。如,第1课是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第3课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而本题采取归纳法把本单元的核心主旨呈现了出来。
(三)专题复习类作业
例3:材料一,以下是一组反映农业生产情况的图片。
图1: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七年级下册第12页)
图2:宋代《耕获图》(七年级下册第41页)
图3:耕织图(局部)(七年级下册第96页)
材料二:清朝人口数和耕地数的变化情况表
问题:
(1)读材料一,指出图1中的犁田工具名称。三幅图片,所反映的信息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何不足?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怎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有何举措?
此题的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均来源于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根据《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00页课后活动题进行改编,在原习题基础上增加了人口数的变化,数据来源于刘峰、王庆峰的《论清代玉米种植对救荒事业的影响》(2006年)。此题的命题价值可参考唐亚洲老师发表的《新评价体系下原创命题探索》。但笔者认为,其文真正的价值在于提出了如何挖掘教材资源进行原创性命题。
原创性命题的灵魂是主题思想,如何挖掘教材资源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并用主题来统领命题思路,是彰显学科价值的关键。本题选取“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这一大主题下的“生产技术”进行命制,切口小,针对性强。同时,命制题目围绕“生产技术”这一主线,把古代的耕作技术与垦荒政策等知识点串起来,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设问。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获取信息,让学生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生产技术”问题,并认识到“生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变革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综上所述,植根统编历史教材的作业设计,取自于教材相关内容,又不受困于教材的羁縻,而且问题的形式多样化,对课标的针对性强,是课堂教学高效延续的保障,是“双减”政策下历史学科教学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历史学科教学,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并举,认真利用好教材的作业设计或挖掘教材资源进行原创性设计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5]唐亚洲.新评价体系下原创命题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2021:60.
责任编辑 钟春雪BD645508-4FC7-4BB2-8667-AEC881B7CE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