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

2022-06-07 06:24党延磊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党延磊

【摘要】小学数学应以生活为中心,向学生传达数学世界中的空间与数量概念,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但是部分教师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当作单向的填充,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公式和计算方法就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数学教学陷入困境.在新课改推行过程中,情境式课堂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它以具体的问题为教学切入口,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现实情境,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与学生共同探讨数学知识,基于融洽的师生关系塑造更具创新性的数学课堂.

【關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问题情境教学倾向于学生自主的意义构建,它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结合生活创设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探究和讨论知识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由问题而来,并最终回归到解决问题中,使学生找到数学学科真正的价值与作用.陶行知先生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拥有独立的思想”,而思想之独立必须基于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使学生沉浸在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跳出“一切以书本为准”的思维限制,通过自主探究问题形成独立、深刻的数学思想.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小学生对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充满好奇心.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以学生的角度思考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活情境的引入就是为了让小学数学知识点更贴近学生的亲身经历,并且小学学习的数学内容仍是具体明了的数学内容,因此,小学数学中的很多场景都是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转化成课本中的知识点,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强的应用性.这就启发教师可以根据生活情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教师采用问题化教学方式可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主动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这能有效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化问题的创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学习,并结合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有效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扩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一思维模式,巧妙地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可能性事件,于是在导入阶段通过多媒体展示太阳从东边升起、出门下雨、超市转盘抽奖、打乒乓球比赛等场景的图片.小学生被画面吸引后,开始用日常语言描述这些事件,这时教师引入“可能性”这一概念,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学量化思维.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了解了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含义,并且在头脑中形成“1”这个整体的数学概念.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模拟生活中的才艺展示环节,在纸箱中放入5张卡片,2张写着“跳舞”,其余3张分别写着“唱歌”“表演”和“朗诵”,全班学生进行抽取.经过统计,学生发现抽到“跳舞”的人数量最多,由此,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充满兴趣地分析可能性的概率大小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相关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各种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且活动要以相关问题知识为导向,使学生在相关游戏活动中能够解决某一问题,从而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由此看来,以生活化问题为导向创设相关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在游戏活动中解决相关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以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亲切感,积极调动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学习数学知识,学习氛围更加愉悦.

二、设置动手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世界不只有公式和计算,观察、实践、操作、绘图等也是常见的数学学习方法.陶行知教授倡导教育改革应该从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他提出的实践教学理论成为数学教学的方向标.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问题情境发挥小学生多方面的数学能力,开发学生的数学潜力,使学生在具体感知中逐渐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去解决,进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受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知识点的过程,学生往往开始认为比较困难的习题,通过动手操作就会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如果说引入生活场景是将实际生活转化为知识,那么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学生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体会相关数学原理,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数学概念,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育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学习能力和技巧,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相关原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促使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相关课堂实践活动的创设要紧紧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这样才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有效带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在PPT中呈现底边和高相等的一个长方形花坛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学生通过观察主观地认为平行四边形花坛面积更大.这时教师给学生分发大小比例相同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卡纸,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拼一拼、剪一剪,发挥集体的力量思考两者的面积关系.有的学生选择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将平行四边形左边露出的直角三角形剪下来放到右边,就与长方形完全重合,从而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同的结论.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方线格对平行四边形进行拆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底边长也与长方形的长相等,经过重合验证,学生得出S=ah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分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在确定高和底边后轻松得出三角形的面积为S=ah÷2.

小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感知,弥补抽象思考的不足.学生针对图形进行分解重组,逐渐提升了辨别不同几何图形的能力,了解了公式的生成过程,形成了数学建模意识.

三、摆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价值.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主张将教学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教育应该培养能够适应和改革社会的能力型人才,而不是只会读书、计算的考试型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通过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而教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课本中的内容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再通过动手实践加快学生消化知識点的速度,而实际问题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实践应用的过程.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情境学习数学知识,再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从学习到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重要的目的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无法实际应用数学知识,那么很多构想就是空中楼阁.教师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课堂问题的转化,通过相关问题的创设帮助学生完成相关学习目标.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以提高学生个人思维能力为目的创新课堂问题,使得课堂数学问题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效带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主动思考、积极创新,才会不断提升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有效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保证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只有懂得如何进行知识的应用,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统计”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调查学生喜爱的运动,学生在绘制扇形统计图前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列出规范的统计表格,在项目一栏列出足球、篮球、跑步、乒乓球、游泳、滑冰、跳绳等各项运动项目,然后分别统计每个运动项目的喜爱人数,并计算百分比,学生拿到数据后不再直接摆放在统计图中,而是先进行计算以保证作图的准确性.学生利用圆规作图,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运动项目,从而能直观清晰地观测到班级内学生对各项运动的喜爱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直观地将运动喜爱度呈现出来?”“统计喜爱打篮球的学生在一周中的运动量,看看有何变化趋势?”学生在成功解决一项数学任务后,受实际问题的驱动自觉进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巩固练习,从而增强自身的数学统计、建模和分析能力.

数学教师要彻底改变习题训练教学模式,这不是指不让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而是要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开发学生的实际运用思维,让习题训练变成更有价值的问题分析和探究,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四、问题设计循序渐进,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不够成熟,急于求成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学生才能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不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的延伸、探索.陶行知曾言,“活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确定自己的问题难度,有效开发小学生的数学智慧.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然而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两者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一定的学习障碍,这就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这一学习特点,通过创设相关课堂问题引导学生逐渐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原理.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也要逐渐开发,急功近利式的教学方式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反而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问题创设,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教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进行引导,传授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如在教学“小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身边物品的长度,例如课桌、书本、橡皮、铅笔、椅子、黑板等,学生发现大多数物品的长度都不是整数.这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以1米为单位可以将尺子分为几份,学生在探索和绘制过程中发现按照分米可把1米分为10份,按照厘米可把1米分为100份,按照毫米则可分为1000份,由此学生借助分数得出0.1米、0.01米、0.001米等小数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小数的组成部分和具体含义,对小数知识有了基础认知.接下来,教师引入“商场购物”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买卖场景的模拟,并用小数规定每件商品的价格.例如,有的学生要买1.7元的水果和 50.9 元的衬衫,作为卖家的学生则要用数式的方式进行小数加减计算,算清自己应收的金额及应找零的金额.学生在更具自由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地利用小数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将数学知识分解为几个模块,精心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得到“闯关”体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五、结 语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目标.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数学知识,每一步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处于辅助的位置,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者.教师在运用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避免拿来主义,而是要借鉴优秀案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本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针对性设计,使得问题情境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兼顾每个学生,使学生在平等、尊重、友爱的环境中进行愉悦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尹永玲.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天津教育,2020(20):44-45.

[2]柳存禄.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29):83-84.

[3]闫森林.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27):65-66.

[4]公芳.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文艺家,2018(3):260.

[5]张春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7(3):293.

[6]张兰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34):238-239.

[7]杨春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实践分析[J].中国教师,2020(S2):4.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