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茜
摘 要 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基础,在很多县级体育运动学校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在当下,国内竞技游泳的能力持续提高,体校成为输送更多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的“基地”,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游泳的培训实践过程中,持续创新游泳的训练模式,树立全面、科学、可行的训练思路,从而不断提高体校竞技游泳的能力,促进体校运动水平的提升,保持其发展的势头。
关键词 游泳技术 训练 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飞跃,人民群众越来越喜爱游泳这一古老的运动方式,使这项运动焕发了勃勃生机。同时人们对游泳的运动模式和看法日趋成熟、科学,促进游泳的训练方式、训练水平持续提升。对于一名专业的游泳教练员,尤其是在基层体校从事游泳教练工作的人来说,应该保持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意识,在工作岗位上要不断提醒自己要和国际高水平接轨,树立先进的训练理念,培养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层体校的游泳训练的能力,增强游泳专业比赛选手的竞技水平,不断促进基层体校的壮大和发展。
一、游泳技术发展方向
(一)运用技术减少阻力
在基层体校平时的游泳技术训练和操作中,老师需要学会借助科学技术去帮助游泳者迅速提高在水下的发力方式,以提高划水效率,并实现提高游泳速度的目标,将水下的阻力降低最低,产生最大的向前力。在国内外众多的科学研究成果中我们发现,在进行游泳运动的过程,阻力分为两类:“被动阻力”和“主动阻力”。对于前者来说,它的产生主要和游泳者的体形以及划水、蹬腿等姿态密切相关;而后者取决于游泳者如何在水中前进。在游泳者游泳的时候,如果需要将身体的重心持续、稳定地向前移动,就需要依靠在不断提高速率的时候还要保持身体的平衡,这样才能进一步保持速度甚至提高速度。更深层次地看,若游泳速率变化的较快,即加速度数值较高,那么主动阻力会相应的下降。进行案例模拟,如果一个游泳者在水中游泳的功率达到九十瓦,而另一名游泳者(对手方)在水下可以高达一百七十瓦,那么该名游泳者的速度会超过对手。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技术水平的差异和动作的标准程度不同,这和平时训练的要求、个人努力程度、教练员的指导能力、运动员对技术的掌握和领悟能力密不可分。在基层体校的日常管理中,一定要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游泳者经过自身地刻苦努力,才可以完成日常计划的训练量,提高训练的成效。
(二)突出技术效果
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将划频和划幅进行有效地统一,方能实现不断提升游泳的效能,提高前进的速率,进而在比赛中战胜对手,取得好成绩。因此,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必须借助合理的战术和过硬的技术水平,将划频与划幅两者相结合在一起,实现既定的训练目标,不断提高相关游泳水平,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实力,取得良好的比赛名次。总的说来,划频和划幅这两个因素关系到游泳运动员的前进速率,因此,对于很多高水平的游泳运动员,通常会将速度、划频、划幅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然后不断提升游泳技术水平。通过对比,如果两个游泳运动员有着相同的划水幅度,那么一般来说划频快的则游泳速度必然会更高。如果不同的游泳运动员有着一样的划水频率,则一般来说划幅大的游泳运动员游泳速度必然会更高。与此同时,划水幅度和划水力度有很高的关联性,如果游泳运动员的划水频率高、有娴熟的游泳技术,而且身体天赋比较好,如腿长或者手臂长,那么在比赛中就可能取得比较突出的名次或者成绩。
(三)力量与身体协调技术
基层体校在进行游泳训练过程中,教练可以参考其他运动项目,比如曲棍球、手球、篮球、足球等项目的訓练课程,借助上述运动的训练,帮助游泳运动员形成肌肉记忆,养成良好的发力技巧和习惯,提高运动水平。另外,在日常的训练期间,教练员不仅要重视水下训练,还需要不断重视岸上的训练效果,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强化游泳者的基本运动素养。比如心肺能力、耐力、爆发力等基础性运动能力,为未来进行水下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岸上的训练过程中,教练人员需要加强运动员跑步、隔网类球类运动或对抗性球类运动的强度,同时根据运动强度的不同以及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的强弱等因素,重点对运动员平衡力、协调能力就行训练,促使运动员在进行游泳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如和合理地协调好身体,增强身体的爆发力和耐力,达到提高综合身体能力,加快游泳前进速度,取得好成绩的目标。
二、提升游泳训练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融合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根据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现代运动生理学理论,游泳教练人员需要重点关注有氧运动,主要原因是有氧运动是进行无氧运动的重要基础。在县城体校的游泳训练实践过程中,其一般采用间歇式的训练模式,固然该类模式对提高运动员的游泳水平有一定的促进效果,然而长期看,游泳运动员会难以适应该类反复、重复、大运动量的训练模式,甚至产生对抗或者厌恶的心理。因此,该训练模式能够帮助游泳运动员在50米到200米之间的游泳项目上取得较好的成绩,然后并对200米以上的游泳项目没有太大的作用,反而会导致运动员出现乏力、肌肉酸痛感,甚至出现运动损失。所以,在未来的游泳训练过程中,游泳教练人员需要跟进并掌握游泳技术的变化发展趋势,不仅仅看重游泳训练的时长、距离等方面,要更加重视训练的质量,科学、合理地确定训练强度,根据游泳运动员各自不同的心理、身体、技术等情况,为其量身定做合适的训练计划,使其自身达到最好运动状态,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目标,最终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取得不错的运动成绩。
(二)增加疲劳恢复性训练
在未来的游泳训练中,游泳教练员必须持续重视并合理运用疲劳恢复训练模式。在制定训练目标和方案时,教练应该根据运动员自身肌肉力量、心理素质、训练强度等方面,制定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训练计划。根据不同运动员的年龄、心理素质、肌肉力量,找到与之相适应的训练负荷阀值,保证他们在训练期间时刻保持最佳的运动状态,不断对抗运动产生的疲劳,提升肌肉和心理的恢复能力。基层体校在游泳训练过程中增设这样的恢复性训练课程后,一方面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游泳水平和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增强运动员的综合能力,比如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实践中,游泳教练人员可在完成游泳专项技术和力量训练之后,安排一些别出心裁的恢复性项目,比如艾灸、针灸、拔火罐、按摩、冰敷等(根据运动员身体和实际需要合理、审慎地选用)。不仅如此,还可以选用不同的食材、进行文化培训、心理辅导或者干预等不同的恢复手段,运用外部的手段在短期内,帮助运动员恢复肌体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促使运动员逐渐树立学会自我调整的意识。
(三)注重耐受力训练
在基层体校尤其是在县城体校中,游泳教练必须根据所在区域的环境,安排针对性更加突出的训练方案,提高运动员的耐受性。比如,如果所在的县城体校处于高原地带,气压一般比较低,空气含氧量水平也相应比较低,运动员的氧气耐受力就会受到很大的考验。游泳教练必须按照地区情况的差异合理安排训练计划,根据自然环境对身体的作用大小,适当改变运动员的身体负担。然后不是其他任何地区都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很多县城体校因为资金、地区、空间所限,往往无法直接有效地建立完备的训练体系,所以,游泳教练可以借助此方法,根据运动员不同的身心特点,引入无氧的训练模式,不断地提高运动员对氧气的耐受力。
(四)基于能量代谢下不同强度训练
肌肉是运动的力量来源,对于游泳来说也是如此,因此肌肉强度等因素直接关系到整个游泳的运动能力,尤其是在“速度”这个方面。所以,县城体校应当尊重人体力学原理和规律,关注运动员的营养和代谢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县城体校的游泳教练应该在平时的训练期间,对手下的所有运动员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其后借助能量代谢的科学理论,借助科学、合理地游泳训练模式,指导并协助运动员切实提高人体的基础代谢水平,不断地循环往复,提高运动员运动输出能力,提高游泳运动的能力和水平。就这点而言,县城体校的游泳教练应当不断学习国内外高水平游泳教练的先进理论,比如俄罗斯、日本、荷兰等传统游泳强国,学习他们丰富的利润和实战经验,不断丰富化和完善更加符合本国、本土游泳运动员实际情况的科学训练模式和方法,提高游泳训练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层体校游泳训练水平,从增加训练量转变为提高训练质量,从而为国家整体游泳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热量。
(五)专项训练
就目前比较常见的现代化游泳训练来说,游泳运动员的专项训练项目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过程中的。对于游泳运动的训练科目和内容而言,其目的性、方向性和针对性也日趋明朗,比如在比较多见的1000米及以上的自由泳的比赛过程中能够借助目标性较强的专项训练科目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出发阶段”(前50米)的入池游泳前期训练、“中途阶段”(50米至800米)耐力游泳训练和“冲刺阶段”(800米-1000米)的爆发力训练。研究在上述三个不同的阶段运动员的呼吸、心肺和乳酸值等指标,分析运动员的身体系统的差异等,进一步挖掘运动员的潜能,并摸索出更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强度,分析运动员的身心特征和技术动作的运用情况,以进一步帮助运动员提升其运动水平,游出好成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层体校,尤其是在县城体校进行游泳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实时关注并掌握国际游泳技术的变化趋势。一名专业的游泳教练员更应该保持清晰的头脑,虚心学习,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训练模式,丰富知识储备。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完善游泳训练的模式和方法,借助最先进、最实用的训练体系和手段,持续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的成效,帮助并指导体校游泳运动员成为我国各级游泳训练队的“好苗子”。
参考文献:
[1]陈磊.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J].游泳,2015(03):76-77.
[2]张军.游泳技术与训练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学苑教育,2013(03):13.
[3]黄建东.当代竞技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趋势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