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善回
摘 要 田径运动项目是我国体育运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训练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革,科学选材在田径运动训练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田径运动对运动员自身的体魄、协调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考验和要求,因此关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工作必须遵循科学性、谨慎性等原则。本文主要围绕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展开了全面分析,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田径运动员 选材 早期训练
田径运动比较看重田径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爆发力等条件,这就导致对运动员的天赋和训练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十分严格。目前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如过度追求膀大腰圆类型的运动员,训练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没能严格把控好训练力度等。基于此,必须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为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内容
(一)发育程度检测
在进行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工作时,首先需要对其骨龄进行鉴别,还要考虑到第二性别这种情况。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发育程度不同,所以必须要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自身的发育程度进行检测和分析,根据实际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否则采取的训练方法强度超过运动员身体的承受能力,会影响着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正常发育。
(二)心理素质评定
田径运动是一项考验运动员身体协调性、反应能力和爆发力等条件等方面的体育项目,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接受各种训练,有些运动员会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还有部分运动员无法接受训练的苦难而选择放弃。因此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需要对其身体以及心理素质进行评定,还可以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家庭和生活环境着手,结合调查情况更好地评估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二、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原则
(一)专业化的测定
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专业的评定机构,主要是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天赋能力进行评定,通常机构会将运动员的天赋和身体条件列为选材唯一标准。然而,虽然说天赋是运动员能否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的基础条件,但是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发育程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仅仅依靠肉眼评定的方式对运动员的天赋和身体条件进行评定,这样的选材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甚至还会阻碍到选材工作的正常进行。而通过专业的评定系统,会将运动员和专业设备结合在一起,借助设备可以准确评定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和手掌大小等指标,便于选材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不同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天赋水平等情况,加上专业的评定系统可以保证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强烈的兴趣爱好
身体以及天赋条件是决定青少年能否从事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而兴趣爱好是决定青少年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核心条件。若是对田径运动训练缺乏强烈的兴趣和热情,那么在接受训练时如果遇到困难的话便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也就容易选择退出训练,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无法坚持到底的根本原因。通过对田径体育运动充满了兴趣和热情,能够大大提高青少年在赛场上获取成就的概率,所以调查兴趣爱好也是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当前,我国大部分体校和学校体育专业通常不会太早给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早期训练确定培养方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尚且處于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无论心理还是生理都未发育成熟。为了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这阶段主要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基础能力为主,并给其详细普及和讲解关于田径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史与训练理论知识等内容。
三、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方法
(一)年龄选材
据研究表明,人体在发育时间和身体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年轻阶段时精力充沛、活力四射,而年纪越大则会慢慢衰弱,所以对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进行选材时需要结合项目特点选择人体的最佳表现期开展选材工作,从而能够选出更多具有潜力的优秀运动员。
例如,处于10—11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位于青春期之前的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发育程度并不明显,无论是生理机能还是心理素质尚且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应将该阶段列为青少年田径运动员选材的首要阶段。这阶段的青少年在力量、速度等方面素质略显不完善,因此应从中筛选出灵感度高、速度天赋水平高和爆发力强劲的运动员。
再比如15—17岁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已经趋于稳定,无论是骨骼发育还是身高发育都已经步入稳定期,虽然有极个别的青少年会在这阶段迅速增高,但是大部分青少年依旧保持着每年2cm左右的增长速度缓慢生长着。然而根据科学研究可知,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神经肌肉和内分泌等方面呈现出旺盛的发育状态,是力量增长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应当对其力量、速度等素质加强训练,能够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运动素质。
(二)特点选材
特点选材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田径运动项目特点和田径运动员自身特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会受到生理机能、肌肉类型和身体协调性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训练项目对以上因素具有不同的要求,如短跑运动项目比较看中运动员的爆发力、腿部力量和跑步速度等,投掷项目更考验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手部以及腰部等部位的力量,等等。身体机能是运动的前提和基础,如身高体重、上下肢的长度和手掌的大小等。这些身体素质指标比较好测量,借助测量机器便可以掌握详细的数据信息,将其与优秀运动员的素质指标进行对比,选择更接近优秀运动员指标的青少年,将其纳入正式训练队伍中。协调程度也是影响选材的指标之一,对该指标进行评定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专业的设备与运动员进行科学评定,主要围绕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等展开测试,根据评定结果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四、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早期训练要点
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心发育过程中,身体与心理素质会随着年龄阶段的增长而产生变化,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的发育特点。而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早期训练工作中,作为教练可以借助专业的评测系统对青少年身体与心理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掌握具体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优化早期训练方案,坚持在科学训练模式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提升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接着利用全能型运行模式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应变能力、爆发力等进行科学训练,尽量避免在早期训练中采用定项训练的方式,或者减少专业化训练次数。通过试验证明,训练载荷超标容易对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所以在实际训练中需要结合早期训练具体情况为运动员制定合理的营养供给方案,确保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五、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早期训练策略
(一)坚持贯彻“因材施教”的训练理念
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身体条件、天赋水平和吃苦精神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若是盲目使用传统的流程化、统一化的训练模式,不仅无法保障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成材率,还会影响到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作为教练在开展训练活动之前需要对个体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全面掌握青少年田径运动员个性特征和生理机能发育规律的前提下,结合田径体育运动项目特点和训练标准,在因材施教训练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科学且合理的训练方案。
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早期训练中必须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训练理念,并尊重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天赋水平和身体条件等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选择青少年比较能接受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发觉每个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和天赋,以及使其深刻体会到田径运动项目的魅力和内涵,以此激发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对田径运动项目的训练兴趣。
(二)合理运用“体教结合”的教育模式
“体教结合”是一种新的培育模式,主要是为了对竞技体育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和教育,该模式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寓教于乐、寓训于乐、寓训于教。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兼顾训练的同时,还得按时学习文化课知识,训练任务重或学习压力大的时候难免会分身乏术,那么这两者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和争议,加上大部分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通常会要求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放弃训练或减少训练次数,专注于文化课学习。这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势,不仅可以协调学习与训练之间的關系,还能培养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我国体育事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
(三)增强田径教练自身的教导水平与综合素质
田径教练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选材与早期训练工作的实际效率以及质量。为了确保选材与早期训练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将教练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作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提升教练的综合业务素质与能力。由于我国田径竞技水平还比较落后,急需引进大量的具备专业知识、高素质的田径教练人才,然而现有的专业教练人才只要集中于成年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团队中,在青少年训练阶段严重缺乏专业的教练员,专业素质过硬、教导能力突出的教练员更是少之又少。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过程中,需要遵循青少年发育程度的规律性,坚持贯彻“因材施教”的训练理念,依据田径运动项目特点和训练要求构建健全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早期训练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青少年身体的承受能力,严格控制训练量以及强度,充分发挥现代化训练措施的优势和作用,不断提高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黎峰.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J].田径,2019(05):43-44.
[2]朱秋雅.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J].休闲,2018(10):136.
[3]吴健.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选材与早期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