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材中武术教学内容分析研究

2022-06-07 18:25刘维韬
体育时空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学体育武术研究

刘维韬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007-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学校武术所体现的时代价值出发,针对当前学校武术课程中所出现的“学生兴趣高,但参与度低”的现象进行分析。相关研究证明:学校武术课程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在社会文化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并未及时作出相应的完善和补充。学校武术课程应加以改革,使学生对武术技术和文化有正确的认知,积极深入开发武术课程,探索学生与武术课程的契合点,这是实现学校武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中学体育  武术  研究

中国武术是中国几千年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学校武术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武术活动。纵观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如今的武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以往的时代目的与要求已经截然不同,武术教育平台已经从以前的民间正式转向了学校。早在中国古代社会,武术教学活动形式仅限于师徒传授模式,所以正式学校武术主要讲的是近代以来的这段时期,武术教学的内容开始由繁化简、淡化套路,形成了仅以技术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武术教学暴露除了许多问题,为了增强学生们的身心素养,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文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分析和探讨解决之道。

一、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现状

(一)体育运动与教学研究相结合还存在弊端

体教分离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因为自身体制的原因存在着局限性。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原有的就业体制被打破,运动员就业不再包办,体教分离下的“三级训练网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的现实状况,新的体制改革开始酝酿。有相关文件明确提出“教体结合”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教体结合”的提出体现的是教育部试图主动承担起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责任,希望在教育系统创建一种全新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但无论是“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都没有真正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教体结合”的提出也表明了我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规律,让体育回归教育本原。体教融合强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青少年在学习提高和体质提升中健康成长。新时代的体教融合立意深远,深化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交流合作,兼顾解决体育系统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与教育系统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使双方取得“双赢”。

(二)体育运动中的无数运动还未得到足够重视

体教融合模式是体教结合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立足于体育和教育事业,不再局限于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重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于体育而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回归到教育系统中,有助于促进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学习,真正解决“学训”矛盾;于教育而言,通过“学会、勤练、常赛”提高青少年的技术水平,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通过体育和教育双轨合力,实现学习和锻炼的协调发展。但目前体育运动中武术教育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研究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探究

(一)保证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是做教学内容创新的基础

武术技能掌握武术套路是艺术性技击技术动作的集合。武术技击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武术“文”化的身体动作,属于武术技术动作发展的高级产物。对于大部分刚接触武术的中学生而言,学习较为复杂的武术套路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中学武术课的套路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渐进性原则,按照运动技能获得规律进行由浅入深,化繁为简的教学。技能迁移规律就是渐进性教学的具体表现,绝大部分有经验体育教师在进行武术套路教学前都会提前几节课进行武术基本手型、步法的教授。通过对武术基本动作的重复性练习,能够为后续较为复杂动作提供正迁移的基础,促进武术技能掌握。

(二)增加武术教学的趣味性,是武术教学的重点

提高学生习武动机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武术教学的枯燥无味是“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趣味的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养成长期坚持武术习练的习惯。当一节武术课以“闯关”和“升级”的游戏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武术教学须以学生的现阶段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和兴趣点出发,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开展形式。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在一定程度内,学生的运动动机越高,对习练武术越有帮助。运用技能迁移规律进行武术技能学习的过程就类似于一个“打怪升级”的游戏,能够激励学生主动通过不断地进行武术动作的练习来积累“经验”,提高技能的熟练和水平来达到“升级”的条件,为完成下一阶段任务做好准备。

(三)增强武术教学的启发性,是增强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都以识记武术套路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以“传递—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鉴于此,教师更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来习练武术。例如,教师在指導武术动作习练过程中可以同时引导学生对所学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思考,以提高学生习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此外,教师在“乌龙盘打”动作教学时与学生进行临时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充当老师,主动地分析动作的技术要领,将“乌龙盘打”动作拆解为上肢的贴身抡臂动作和下肢的左右仆步转换动作,从而增强武术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95F43FFC-C41D-4118-94F8-29D23F1E0C62

三、促进中学武术教学中教学内容创新的策略研究

(一)创新课程,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改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活动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以理论指导实践。根据教育实践经验可知,随着课程教育内容的不断变换,教学观念也要随着转变,这是带动整个教学活动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體地位,同时尽可能的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他们对武术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热爱武术文化,从而更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实际的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担任学生学习的给予者,最重要的还是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不断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去领悟武术动作中的攻防含义,从而提升他们对武术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武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乐趣,最终形成对武术的热爱。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也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基本武术技能动作的教学,并让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在生活中持续感受到武术魅力,并将此作为提升自己武术动作技术水平的基础,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这才是开展武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二)进行教学思想的转变,以促进教学内容改变

教学内容的改变伴随着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肯定也会随之改变。相比较以前的踢腿、冲拳等传统武术动作,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另外,由于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学习积极性也消退的很快;武术需要学生们进行不断反复的动作练习,因此比较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逐渐对武术课程产生反感。所以,新的指导思想必须要有新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这样才能使两者得到更好调和。在满足学生新内容教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学习道理。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身体各项都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动作,对其各项素质指标也要有具体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专项技术动作训练以及身体素质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解决了学生运动程度与身心条件的不协调,教学目标要转为以提升学生训练质量和效率上来,这充分体现出了新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性。

(三)引入新兴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升级

学手段的改变教学手段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效果,也是决定师生之间是否能够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以往传统的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示范法,让学生通过观看的方式进行动作的模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模仿学习能力,大多数学生显得有点吃力。相比较而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手段比较实用、灵活,能够通过借助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和训练。另一方面,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将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活动的共同体。这样,教师就能及时且充分地了解每位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这有利于学生们对技术动作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新的教学手段能够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既利用了教师的能动性,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使得整个武术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效。

四、结语

随着武术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对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们要能够在快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以在实践中总结,在发展中反思作为专业学习思想,并以满足学生日益渐增的求知欲为主,保证武术教学的有效性。另外,随着更多学生参与到武术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对武术训练设施设备及场地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学校也要予以重视,为其及时提供足够的条件,以确保体育武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贾齐,朱妹,沈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指称对象的深化讨论——兼对“对体育课程若干概念指称的再思考”的质疑[J].体育与科学,2012(05):99-103.

[2]高航,王建华,高嵘.中小学武术教材教法改革的比较研究[J].武术研究,2005(05):46-48.

[3]王建华,王晓东,高嵘.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3):92-94.

[4]高嵘,张建华,安娣,等.中华武术是“人文奥运”的文化资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32-34.95F43FFC-C41D-4118-94F8-29D23F1E0C62

猜你喜欢
中学体育武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中华武术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