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现状、指向与架构

2022-06-06 13:25丁杰
江苏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立德树人

【摘 要】现实中的区域教科研工作存在着诸多“难点”和“痛点”,主要表现为:教研与科研分离,呈现“两张皮”;教科研与育人实践“脱钩”,“见术不见人”。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把握教科研的应有内涵,尝试对教科研工作的立德树人机制进行整体设计与架构,并基于全面育人的質量观,探索教研与科研融合发展的立德树人改革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科研整体改革;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4-0007-04

【作者简介】丁杰,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4)党委书记、院长,正高级教师。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科教学研究能力明显增强,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下教科研工作仍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问题。如何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教科研体制机制,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实质性融合,实现教科研方式的根本性转型,走出一条适合省情、市情的教科研整体改革的新路,仍任重道远。

一、教科研整体改革的区域现状审视

教研是指针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某些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等,从而开出某种“教学处方”,形成某种“教学模型”的科学研究活动。[1]而科研则是指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等展开研究,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就基础教育领域而言,科研工作主要在于揭示中小学教育领域有关问题的本质,发现其规律,甚或创立新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研是课程理念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理想的教科研,应指向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用科研的思维做教研、用教研的方式做科研,在教研与科研高度整合进而深度融合中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教研、科研在现实工作中仍存在两大问题。

1.教研与科研“隔离”:教研、科研工作呈现“两张皮”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科研工作体系日臻完善,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体制机制。但是教研却因相关职能机构与师训、电教、评估等职能“交叉重叠”的部门反复整合,而日渐分化出“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指导”“负责教学管理与服务”等不同职能类型部门,从而导致“教学研究”的本义被泛化、淡化,教研的职能被人为弱化。[2]直至2012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召开首届全国教研系统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提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亟待转型的要求,并自此建立了年度例会制度。另外,教科研工作绝大部分涉及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高校层面,导致教研工作与科研工作在比较多的地方呈现“隔离”状态。这种状态虽然在某个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教研部门还是科研部门,都没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功能,由此来看,教科研整体改革势在必行。

2.教科研与育人实践“脱钩”:教研、科研工作“见术不见人”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已经十分明晰。那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并在实践中实现突破。然而,从现实来看,虽然科研工作中也有立德树人运行机制、实践方略等方面的探索,但大多仍停留于“道”的分析与“术”的解构,缺乏实践的有效性检验,难以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虽然教研工作中也包含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德育领域,难言探索育人规律、破解育人难题、引领育人创新。客观而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研与科研工作都应直接指向人的发展。因此,通过教科研体系的整体改革,积极拓宽理论内涵,探索实施路径,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二、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内涵审思

目前,学术界已广泛开展有关立德树人的理论研究。具体而言,这些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师德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立德树人实施途径、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实践等方面展开。如王晓莉从道德教育角度出发,对“立德的内涵”与“如何立德树人”进行了深入探讨[3];周如东、李淑娜提出了构建立德树人运行机制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4];李洪雄提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三条路径[5]。

那么,如何理解立德树人?新的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指确立“树人”的目标,通过“立德”的过程,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科研工作视阈下的立德树人应通过具体的教科研工作“立教研科研规范之德、树专业学业发展之人”,以德性统领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在此基础上,又该如何理解“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呢?笔者认为,“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应以树立全面质量观为价值取向,探索管理与服务职能并重、条线整合的教科研工作模式,采取各级各类科研机构、部门与团队资源整合、互助合作的教科研协作形式,并通过教研与科研“从事到人的德性引领改革、从分到合的体制创新改革、从点到面的整体融合改革、从旧到新的资源整合改革、从经验性到科学性的机制优化改革、从同行到引领的功能深化改革”等,让科研员参与学科教研活动,让教研员参与学段科研活动。比如,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采用教研+科研的“大教研”发展策略,促进教研与科研的高度整合进而深度融合,实现教科研一体化,最终服务于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三、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设计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构建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部门大协同、区域大协作,推进教育现代化”。这里的“部门大协同、区域大协作”正是进行教科研整体改革的出发点。目前来看,教研与科研在教育教学领域虽然功能日益凸显,但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就需要有“扎根中国大地”进行教科研的格局和视野,即立足本土,指向立德树人,通过教研与科研的整体化改革实践,建设“服务+引领”的教科研队伍,探寻“共享+发展”的教科研路径,构建“关联+嵌入”的教科研模式,形成“全纳+适切”的教科研文化。

1.指导思想——全面育人的质量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强调必须“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条件”,并就如何“发挥教研支撑作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教研体系;鼓励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等具体要求。[7]这为“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提供了直接指引——教科研整体改革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质量观。

基于全面育人的质量观,教科研工作需要“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育人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创造健康育人环境”;“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不合理育人现象,引导教师教书更育人、言传并身教,自觉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学生发展“四个引路人”;“坚决纠正用分数给学生扣帽子贴标签”的教育功利做法,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树立科学成才观念”,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8]

2.实践策略——融合发展的改革路

基于全面育人的质量观,“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要扎根本土、面向一线学校,实现上下贯通、区域协同,通过教研员与科研员的角色互换与教科研活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可资借鉴的、可供推广的一般经验,探索出新时代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的架构(见下页图1):从事到人的德性引领改革,主要从提升教师教研与科研品质的角度,探索課程育人的融入与渗透,在“立教研科研规范之德、树专业学业发展之人”的实践中,构建“服务+引领”的教科研队伍;从分到合的体制创新改革,主要通过构建“设区市(教科院)—县市区(教研、科研)—学校(教务、教科)—工作室(省市名师工作室)—共同体(协作联盟)”“五位一体”的“大教研”工作网络,研制各级各类教科研机构的建设标准、工作标准及规范制度等;从点到面的整体融合改革,主要基于教研、科研全面融入学校的实践,探索“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改革路径,并尝试通过“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的建设,完善《指向立德树人的教科研整体改革行动方案》;从旧到新的资源整合改革,主要通过课题网络化管理服务平台、研究型教师成长管理信息化平台等的建设,构建“教科研训”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关联+嵌入”的教科研模式;从经验性到科学性的机制优化改革,主要通过智慧教研方式的创新,探索区域内及跨地区的教科研协同机制,组织建设学校“科研联盟”与“教学联盟”,完善教师教科研工作评价激励机制、教科研成果推广与辐射机制等,探索“共享+发展”的教科研路径;从同行到引领的功能深化改革,主要基于“全纳+适切”的教科研文化建设,构建“菜单式”教师教科研培训体系,促进教科研工作效能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学研究的意义[J].基础教育课程,2017(1):89.

[2]胡惠闵,马洁,张翔昕.从“教研机构合并”看教学研究职能的定位——基于“教学研究”概念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5):99-107.

[3]王晓莉.“立德树人”何以可能——从道德教育角度的审思与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2):63-71.

[4]周如东,李淑娜.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97-99.

[5]李洪雄.“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5):104-106.

[6]袁振国.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落实机制建设[J].人民教育,2021(Z3):41-44.

[7]辛涛.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J].基础教育论坛,2013(26):16.

[8]张忠萍.三个明确要求,直指全面育人的质量观[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12):11-12.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