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看《诗经·卫风·氓》

2022-06-06 14:02俞天明
雨露风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诗经核心素养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居于首位,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唯有将其基调奠定正确,其他三方面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但纵观一线的语文高中教师的上课实录,大部分教师对于“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块是不那么重视的,乃至其他三方面也比较无序。因此,对于一些安于现状的语文教师来说,如何让他们改进教学方式和模式,以此来卓有成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语言积累和建构,从根本上让每个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综合性和实践性乃至发展性上得到长足的提升,是目前值得深究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诗经;卫风;氓;文本解读

《氓》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单元导语说得很清楚,“学习本单元,要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还要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1]1要求教师带领学生领悟诗歌之美,这并不难,前人之述备矣,关键是如何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完成这项领悟诗情的任务,这对于现在的教师来说的确是个头疼的问题。还有一个让笔者感到奇怪的地方——《氓》为何就独受编者们的喜爱,这么多年一直独占诗歌单元的鳌头呢?单论诗歌内容而言,这不就是一个当初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未经父母同意就与男人私奔之后悔不当初却又无可奈何的女子自诉故事吗?乍一看文章是毫无美感可言的,但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就会明白女子为了和这样的男人相爱付出了多大勇气,并且女子为爱情牺牲的义无反顾是多么的伟大,这样的精神结合比兴手法、虚词和意象的运用烘托出了此诗歌的美,这也是教师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在核心素养上得到全面提升。

一、第一课时——语言建构与运用之初探

首先教师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入手。教师抓住课后的注释进行虚实词等句式用法的灌输固然重要,但这样孤立的知识讲授还远远不够,只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现代文含义,不仅容易破坏语言内容的完整性,而且有与核心素养背道而驰的趋势。并且令人不解的是,这一单元的课后习题部分并没有明确安排关于文中虚实词用法的例题,或许是选择性必修的要求降低,但笔者仍觉得有必要设计一个有关虚实词用法的问题,因为文中的一些例句的确是一笔宝贵的文言材料,在方便学生积累的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这个窘境?当然得深挖教材资源,另寻学生的核心素养生成点。教师在教授此类诗歌的时候,必须以诵读为主,讲解为辅,但往往会忽略解读铺垫的朗读,导致先前的努力收效甚微,学生也苦不堪言。教师可以改变导课模式,通过旧知《蒹葭》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先设计一个敲门砖式的问题:同学们,先前学过的《蒹葭》和《氓》一样都是《诗经》里的一篇文章,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二者的异同之处呢?因为没有作家生平的困扰,只从诗歌本身出发,不难发现两者都是有关爱情的四言抒情诗并且都是男追女,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也都有所体现。不同的地方也很明显,《蒹葭》的内容比《氓》更少。讲到这,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的在复习的基础上把比兴手法和意象再讲一下。比如说反复出现的“桑叶”这一意象。我国有着悠久的养蚕植桑历史,于是很多的诗词里都习惯将桑蚕作为意象,尤其在爱情诗里,蚕桑更是作为美女的标配,她们美丽迷人的,活力四射,故顺理成章蚕桑也可以作为爱情的见证,它贯穿于年轻男女由恋爱到结婚的这一段时间。当学生明白“桑蚕”这一意象后,《氓》诗中的桑叶意蕴也便显而易见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指的是女子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是暗指女子年老色衰。

在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按照注释讲通文意,还要注意一系列语气词。如第五节中连用了五个语气虚词“矣”,这里教师可以设计第二个关键问题:学生该如何朗诵才能再现女子的神情和语气?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肯定要反复诵读并理解句意,要读出其深意。这五个“矣”字饱含了女子对丈夫婚后婚前判若两人的后悔和痛心,对娘家人落井下石的委屈和悲伤,以及对这段婚姻必将以结束收尾的痛苦和遗憾的情感……可以说,一个“矣”字道尽了女子婚后所遭遇的诸多痛楚。仅凭学生的回答可能不足以完善此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在学习提示中有这么一句话——“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诵读时要注意品味相关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1]2那么教师就有必要把比兴手法跟学生讲明白。比就是比喻。一般说,喻体比本体更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比的有效运用不仅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还使得作者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含蓄。兴,则是先描写不是抒情对象的其他物象,以引出对抒情对象的描寫。这一阶段知识量较大,教师应以讲解为主,在帮助学生课外拓展的时候,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感悟意象中的美。

二、第二课时——思维发展与提升之延伸

至此,全文算是讲完了一阶段,即文章的内涵,字词注释,修辞手法和意象都已解释清楚,大概需要一个课时。在第二阶段开课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提前准备:氓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女子对其的态度是如何转变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教师也可以按照这个切入点来开始进行第二课时的授课。关于这个男人身份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

(一)民

按照课文的第一个注释来看,氓指的就是民,即文中的男主角。这是大多学生能想到的,毕竟这是书上的注释,一切以书本为主。

(二)流亡者、外来人

这就是第二种信服度较高的解释。单从诗中便可找到蛛丝马迹,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3,这些都表明“氓”是外面来的人,甚至可能是非本地人的流亡者。

此外,有条件的教师在带领学生查阅典籍之后,会发现“氓”字既可单用,还能连用,如“民氓”“氓隶”等。据此字词的先后顺序,不禁让人联想如若不是“民”“氓”“隶”这三者有明显的不同,古人怎会如此谨慎地用词呢?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有着严格的区分制度,奴隶肯定在社会最底层,那么按照“民”是一般的百姓的身份来推测,“氓”则是野民,这个说法到底正确与否,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思考,由此提出第三个关键问题:究竟何为“野民”呢?杨宽先生曾对此进行过研究,意思是乡和遂不仅是处于“国”和“野”两个不同的区域,两处居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国人”是国都近郊“乡”中之居民,带有自由公民性质。因而他们享有参与政治、教育、选拔的权利同时也有服兵役的义务。郊外鄙野“遂”中的居民,即所谓“甿”或“野人”,是当时被压迫、被奴役的阶级。因而他们没有政治权利,也没有资格充当正式战士。[2]

再联系全诗,对“氓”的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氓”是从“野”来到“郊”以内的,并且他没有居住在郊内的资格,说明“氓”是没有身份的外来人口。

其二,“郊”既可以是“国”和“野”的分界线,又可以是带有防御性质的“关”,即《氓》诗中的“复关”便是此意,虽然从诗中看不出其防御性质,但略微推敲一下,便可知这曾是男女主居住地之间或者周围。

其三,原诗“送子涉淇,至于顿丘”,[1]4诗中所描绘的这条“送子”路线,则具体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由“国”向“野”的迁移过程,或者说是出家过程,就是女方往男方家去的路线,也从侧面证明了“氓”所生活的地区是与“国”截然相反的“野”,坐实了他外来人的身份。

其四,在古代门当户对是男女结婚的必然前提。正是由于“氓”的政治地位低下,未来不会有好的发展,对女子和其家庭没有帮助,因此遭受到了诸多阻拦,全靠女子的义无反顾才有了这一桩不被承认的政治地位不对等、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其五,由于“氓”的政治地位低,女主人公下嫁“氓”必然做出了很大牺牲,这不仅是对女主人公自身家庭的抗争,更是对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抗争。“氓”是一种轻蔑的称呼,近似于情侣之间吵架女子对男子说的气话。但这其实是由“氓”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这一切的一切引爆了女主人公满腔幽怨、悔恨,于是用了“氓”这个蔑称,但绝非泼妇般的谩骂。

其六,“氓”与女主人公的婚姻,本身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这应该是被鼓励的但在那个时代是悲惨的。究竟这段婚姻是通过女主人公的抗争获得了其家庭的认可,还是根本就无视家庭的反对而近乎私奔?结果显而易见。“将子无怒,秋以为期”,[1]4是女主人公的承诺,而且她也做到了,无论是她通过努力获得了家庭的认可,还是她放弃家庭直接与情人私奔,她都做出了远远大于男方的牺牲,所以换位思考,女主人公为何如此哀怨、悔恨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综上所述,“氓”的正确解释应为:居住于“郊”之外,地位低于“民”,属于受压制的自由人。这样理解,“氓”的身份地位便一清二楚了,学生对《氓》的理解也就更进一步,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女子的不幸。由此可见,从诗人创作层面入手,学生先是由文本对比,同时,学生对“歌”这一文体独特的审美规范也就有了全新的认识。贯穿整个过程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和语言规律、言语经验的主动积累与建构。

三、第三课时——审美鉴赏与创造之总结

上述几个问题的解决还不够,积累与建构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第四个问题:《氓》的爱情观给予我们怎样的启发?课后“单元研习任务”板块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读和欣赏本单元所选的诗词名作,结合已经学过的古诗词,联系当代文化生活中有关古诗词诵读的现象,想一想: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是调味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确实,教师千万不能忽略此要求,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爱情观。近年来,学生的早恋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初中的孩子便早早偷食禁果,还被偷拍下来上传网絡,导致其身败名裂,学习和前途尽毁,这一切都源于他们没有树立健康的爱情观,抑或是没有人有机会教他们健康的爱情观,要让他们明白爱情并不是一时的激情,也并非虚假的甜言蜜语或海誓山盟,爱情要看到长远的未来,要能经受住时间的打磨,并且在历经艰难险阻后依旧能不改初衷互相陪伴的才是真正的爱情。古诗中浓缩了先贤哲人的所有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学生在读后可以结合自身情况细细品悟,或多或少都能对你的人生难题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你的思考也越发深邃,写作时也不再浅显,而是能结合时代,结合现实,有条不紊地书写出属于自身的独特感悟。这样不仅加深了立意,学生的修辞技巧也能更进一步,这就是古诗词的影响。

以上,就是笔者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氓》进行的文本解读。希望能够给正在教授此课的老师们一些微不足道的启发,让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上有所提高。

作者简介:俞天明(1996—),男,汉族,江苏南通人,研究生在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学语文专业。

参考文献:

〔1〕新人教版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2〕杨宽.论西周金文中“六垖”“八垖”和乡遂制度的关系[J].考古,1964(8):414-419.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诗经核心素养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巧用《诗经》解难题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